崔麗娟
“追星”合情理,但不宜過度
十幾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慢慢開始強調自我價值,這是其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但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處于社會角色的“空白期”。一般地說,成年人可通過工作、為家庭的付出而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但未成年人依附于父母,無法體會自身的價值,他們的社會角色就處于空缺的狀態(tài)。而“追星”恰好可以填補這一空白。
明星其實是孩子的一個榜樣,更小的孩子可能會以父母師長為榜樣,但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希望自己更加成熟和獨立,逐漸擺脫父母的束縛,從而會選擇現(xiàn)實中沒有聯(lián)系的明星作為自己的楷模。在追星過程中,孩子會間接地通過明星的生活來體驗某種社會角色。比如,間接體會明星本人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等。
追星行為本身并沒有直接的壞處,家長應該警惕的是孩子過度的追星。比如,若發(fā)現(xiàn)孩子經(jīng)常面對明星照片發(fā)呆,花大量時間研究某個明星,學習成績下降,老師反映在課堂上心不在焉,則應該引起家長重視。家長還要注意孩子的行為要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相適應。比如,上高三臨近高考的孩子仍不顧學習任務重的現(xiàn)實,沉迷于追星,則說明是有問題的,家長應該予以幫助。
保持交流通道,預防過度“追星”
接納孩子追星的行為 孩子追星,最重要的是引導,“堵”往往行不通。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追星,有時會訓斥孩子“這個人有什么值得追捧的”。其實,明星未必就不值得欣賞,家長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追星行為或否定明星本人,否則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長要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情緒敏感、不穩(wěn)定,而在追星的過程中,他們能得到某種情感的宣泄。家長要接納孩子的行為。
家長同步體驗孩子追星 對孩子手機上玩的內容、看的電視節(jié)目、聽的音樂,玩的電腦游戲、上的網(wǎng)站,家長要心里有數(shù)。只有這樣,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著什么,才能幫助孩子客觀理智地思考問題。家長不妨參與到這些孩子做的事中,比如,看孩子看的節(jié)目,上孩子上的網(wǎng)站,甚至一同去看孩子迷戀的明星的演唱會等。為與孩子討論相關話題打下基礎,大人的話才更有說服力。
找個恰當?shù)臅r機好好交談 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過度追星,應該坐下來與孩子好好交流一番,了解他的需要和想法。談話時,家長可以溫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千萬不要批評孩子。家長的目的是保持與孩子溝通的渠道暢通,并逐漸去影響孩子的言行。談話的時機選擇也很重要。很多家長喜歡在全家人吃飯的時候談論這個話題,顯得過于正式和嚴肅。應該選擇一個孩子能打開心扉說話的時機。比如,家長帶孩子去外邊吃他喜歡的一頓“大餐”,在一個相對安靜的就餐環(huán)境里,在孩子“開心、話多”的時刻,與他交流起追星這件事?;蛘呖梢栽诩胰松⒉綍r,在相對輕松的氣氛中說起這件事。談話也要講究技巧。談論的中心應該是孩子,而不是強調家長,所以不要說“我怎么樣”“我認為……”等。最好只是陳述自己的看法。
尋求專業(yè)人員的幫助 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孩子會因“追星”過度而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家長往往也無能為力。這種情況下,可以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人員幫助。
大眾醫(yī)學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