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東
備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的設計及全面準備工作。上好一節(jié)英語課絕不是單純課堂上四十分鐘的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課前備課所下的功夫。
一、備教材
1.認真學習《英語課程標準》,仔細研究所用教材。《英語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學生學習英語必須達到的標準的統一要求,是必須遵循的。教師只有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實質才能準確地理解英語教學的總目標、總體教學內容。
英語教材是教師備課的依據。教師應認真通讀各年級英語基礎課程教材,熟悉教材的編排體系,尤其要反復熟讀自己所教年級的教科書,對書中的每個知識要點、每個句子乃至每個單詞都應了如指掌,并且應當善于發(fā)現、研究、分析教材中的重難點,這樣才能真正把教材鉆深鉆透,進而能準確熟練的駕馭教材。此外,由于英語教材是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的載體,而語言和文化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并且任何教材的編排都須經過數月乃至數年才能成型。因此,再先進的教材多少都會滯后于社會的發(fā)展;而且,受教材編寫者的水平所限,教材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所以,教師在備教材時要具備現代教材觀,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需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在不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原則下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等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
2.超越教材,開發(fā)生活化的英語課程資源。教材能給教師提供一種參考資源,提供教學的思路,幫助教師達成教學目標。但教師不應完全依賴教材。教師應明確:我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學。《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
驗)》指出:“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利用其它課程資源,特別是廣播影視節(jié)目、錄音、錄像資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光盤資料、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報刊雜志等?!睂W英語的目的是學習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學習的最佳途徑應該是在交際中學(learn to communicate by communication),在用中學(learn by using),在做中學(learn by doing)。教師備課時要善于利用現有的條件,挖掘生活中的英語資源,如有英文的電視、電影、廣播、流行歌曲、新潮詞語、報紙雜志、外國網頁、廣告用語、產品說明書、場所表示語,還有每逢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情人節(jié)的標飾等等,都是一些生動有趣的英語學習資源。如果教師能捕捉這些容易被忽視的資源,并把它們恰當地用于課堂上,就能拉近英語與生活的距離,讓英語學習融入生活,使學生覺得學英語“有趣”,學英語“有用”,學英語“有成”。在英語學科備課中,要重視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設法降低外語焦慮感,給學生預留充分的表達與交流的機會。Brown認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出現一些錯誤是正常的,不必急于糾錯。其實,有教學智慧的教師能把“錯誤”當作很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二、備學生
1.深入研究學生,找準教學起點。什么是教學起點?學習者對從事特定的學科內容或任務的學習已經具備的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以及對有關學習的認識水平、態(tài)度等,就稱為起點行為或起點能力。它是影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因素。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所說:“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爆F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他們的學習準備狀態(tài)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許多課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了。如果教師按事先所設定的內容教學,起點不一定是真實起點。教師要遵循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教學過程,就必須把握教學的真實起點。教師可從以下方面切入:(1)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樣?沒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識?(2)哪些新知識學生自己能夠自主學習?哪些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通過對學情的了解,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哪些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從而很好地把握教學的起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過程,突出教學的重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重視學生個體差異?!队⒄Z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發(fā)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fā)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新課程要求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備教法,更要備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個人的認知水平、個性心理特征、個人興趣愛好及學習風格等。對英語學習者來說,有場獨立型的,有場依賴型的,有內向型的,有外向型的,有擅長讀寫的,有擅長聽說的,等等。教師不宜用一個模式教,用一個標準評,而應采用多種方法,設計多種活動或任務,使用不同的評價方式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與互動。這要求教即要了解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認真分析班級每一個學生,對他們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個性特長做到心中有數,在知識、技能和方法三個方面,依據班內學生的不同層次,找到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制定分層次目標和評價標準,實施分層次教學,以使每一位學生均能有所發(fā)展,通過學習達到大綱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或較高要求。這樣才能滿足學生個體的需要,張揚其個性,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
三、備教法
備教法不僅備教師的教,更要備學生的學,教師要更多地考慮,如何為學生設計一個學習的過程,研究的過程,如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為他們的自學、終生學打下基礎。教師考慮的不應是我怎樣教會,而是怎樣讓學生學會、會學。教師應重視備課中的預設與生成,所謂“預設”,是教師在上課前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及效果進行規(guī)劃和假設。這種課堂設計把學生看作知識的接受者,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控制整個教學過程,甚至把問題答案都設計好,學生順著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期望,進行教師心中有數的“表演”。所謂“生成”,是指教師在不偏離教學目標的情況下,師生共同依據學生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交互活動的環(huán)境中,進行有效的動態(tài)調整和真實的信息交流,以引導學生主動運用語言交際積極構建新知識。在生成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和物質環(huán)境,引發(fā)學生的探究和交往興趣,滿足他們自主活動和學習的需要?,F代課堂教學不應重“預設”而輕“生成”,重結果而輕過程,而應重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結合。
四、備課堂結構
主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活動如何展開,學習環(huán)節(jié)怎樣落實,怎樣銜接,怎樣充分發(fā)揮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怎樣使學習過程合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均得以充分發(fā)揮。
五、備板書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教師在一堂課中傳授知識、技能的示意圖、也是教學過程的縮影。好的板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記憶、運用知識、技能、拓展學生的思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板書,盡可能發(fā)揮板書的作用,把握板書的“度”。師生應該能通過板書回顧課堂的學習、研究的過程,能夠通過板書歸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板書應該是教師個人教學特色和教學藝術的展示。
六、備教具(學具)
現代化教學設備可以調動學生手、眼、耳、鼻、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實踐活動,所以現代化教學手段就應該成為教師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且即使不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應努力使用直觀的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景和自己動手學習的條件來促進他們的學習,一句話,課堂教學應該是有聲有色、豐富多彩的,而不應是蒼白、死板、無趣無味的。所以要求教師必須研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方法和藝術,這需要在備課時認真準備,有的要畫,有的要剪貼,有的要制成投影片,有的要制成CAI課件,還有的要做成學生可操作的學件。
七、備作業(yè)
作業(yè)是學生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教師的教、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應根據年級、學科不同而設置適宜的作業(yè)種類,布置適當的作業(yè);作業(yè)要精心設計,體現減輕負擔,提高質量的原則,還要考慮課內外結合,促進學生發(fā)展。
八、備態(tài)度
態(tài)度決定一切。不同的心態(tài),不同的態(tài)度,自會有不同的備課效率。這主要取決于組織者的重視與否。備前,有無布置,有無準備;備時,有無引導,有無重點;備后,有無實施,有無反饋等。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備課的范圍,整理出教學知識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討論提綱。每位教師備前要對將集備的內容要進行初備。
九、備突變
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如學生沒有預習、有人擾亂課堂等,這時教師該怎樣靈活調整教學呢?針對課堂可能出現的突變情況,備課時就應重視。備課,要備形式,也要備內容。備前、備時、備后,應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
十、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的基本程序是:個人初備——集體交流——形成教案—個性設計與反思。個人初備時,一定要認真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大綱、考綱、教材、教學參考書以及其它的相關材料;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同時,教師還要深入了解學生,摸清學情,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要做到摸清學生的學情,既要研究學生的智力因素
(比如,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等)。此外,教師必須寫出備課提綱,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具體的教學目標(認知和情感目標);要盡力提出有獨創(chuàng)性的設計方案,以便資源共享;應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以便集思廣益,攻克難點。集體交流是教師通過相互討論達到信息溝通,資源的共享的活動過程。集體交流中,各抒己見,充分討論,統一認識,同時提出改進教學方法的建議,發(fā)表自己的教學設想并闡述理論依據,經過“爭鳴”,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和實施教案。經過備課組研討過的教案是否可行還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考證。因此,教師們有必要進行跟蹤聽課,以便及時總結和不斷改進。最后,教案實施后,教師還要就實施過程中的啟發(fā),瞬間的靈感,困感等反思也記下來,以便改進備課實效。
參考文獻:
[1]唐益.新課程高中英語情境教學之我見[J].科教文匯刊).2009 (12).
[2]張紅梅.新課程下高中英語教學思考[J].考試周刊.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