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
許綽云《中西文明的對照》一書從時間發(fā)展脈絡出發(fā),對中西文明的形成、發(fā)展,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地進行了對照,從古代文明的起源開篇,分析秦漢帝國和羅馬時代的各自特點,到明清兩代墨守成規(guī),自縛手足和消耗力量,對比同時期西方文藝復興,解除宗教束縛,迎來開放自由思想的啟蒙時代結尾,歷史上文明的樣式,在此書中氣貫長虹地如畫卷般展示,給了讀者很大的啟發(fā)。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筆法,把所有割裂的歷史知識片段放在一個大的時空背景下來看,提出了中國在后現(xiàn)代文明階段,視野不能狹窄,結構和思想不能僵化。
筆者曾經去過浙江余杭的良渚博物館,十分欣賞展廳陳展的脈絡。它從良渚文化的前身河姆渡文化以及良渚文化的發(fā)展走向,進行縱向演變的呈現(xiàn),并將同一時期中國北方的文化進行橫向比較,不僅如此,對西方古文明所處的時代和特征還作了全景式的交待。
這樣的情境感對于現(xiàn)代公民而言,是十分有趣的。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是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而在偌大的歷史背景中思考人的發(fā)展和存活的意義,將會帶來很多啟示。歷史是一個文明的樣式,我們身在其中,如何自處?近來的閱讀,總和文明有關。另一本,一個歷史學博士,一個自由寫作者,劉剛和李冬君合作的《自由的款式》一書,和劉瑜、徐曉等寫的幾本書,都屬“漢唐陽光-文化隨筆”系列。書名看來時尚,隨意,甚至略帶調侃。“文明論語”和“江山詩話”兩個篇章二百余篇短文,短則一百,長則一千,對民族歷史、朝代更替、傳統(tǒng)文化和中西文明提出自己的見解,閱讀的過程,可視為一次和讀者知識背景的檢驗、匹配和互動。信息量大,角度求新,還不時爆出點冷門的東西,透過諸多歷史事件看自由,歷史下不同面貌的自由,是本書的獨到之處。
人生而自由,是一條公理,可經驗告訴我們,人是歷史的產物。人必生于某個歷史時期,長于某種文明樣式,這一基本事實,決定了我們如何實現(xiàn)與生俱來的自由意志,天賦人權作為絕對理念,必定要獲得歷史的形式,轉化為文明樣式,為社會提供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