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大家分享最近讀的幾本書的快意吧。第一本是由商務印書館去年出版的《李?;舴抑袊眯腥沼洝飞舷聝?。好像是去年的6月出版。我第一時間就如獲至寶,把它買回家讀了。大家知道,“絲綢之路”這個稱呼,就是由1905年去世的這位德國著名地質和地理學家來中國命名的,此后的“絲綢之路”包括我們今天分享的“海上絲綢之路”,學術上一直沿襲李?;舴野l(fā)明的觀點。他是數(shù)任的德國地理協(xié)會會長。他于1868年至1872年,分七次來中國地理考察,足跡遍布當時的中華帝國18行省中的13個。有人可能不知道,至今在德語中,中國西北的祁連山脈,仍舊被命名為“李?;舴疑矫}”;這就是文化和文明的優(yōu)勢,他還第一個指明了羅布泊的位置。這部旅行日記非常精彩,而且是第一次出版全文,里面逐日記錄他來中國走過的每一天行程。例如1871年5月,他從日本乘船到中國,從寧波港登岸,開始一路徒步,經(jīng)浙江的奉化、金華進入安徽,每天翻山越嶺,然后進人江蘇,到達長江流域,每一天日記記得都很清楚:風景、村莊、飲食、天氣、地貌、人物。1905年的前一年,1904年,世界還損失了一名出色的女旅行家,英國人伊莎貝拉·伯頓,她的足跡遍及全世界,在中國呆過18個月,她也把她的《中國旅行記》寫得躍宕起伏。1898年,她來中國時已經(jīng)是個65歲的老婦人,而且始終獨身一人,從上海溯長江而上,一直到云南、西藏、四川、陜西。這些書這些年里都逐漸浮出海面,進人世人的視野。以前都有所忽略,包括學術界、科學界、文化層面、閱讀出版界,等等。大家都很忙。二十世紀發(fā)生的變革又太多太新。最智慧認真的人也頗感應接不暇,甚至是自顧不遐。
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文化尋求的正是最最陌生和遙遠的兩個人、或區(qū)域之間的相識和交流。剛才陳仲義老師發(fā)言,講到蔡其矯先生生前發(fā)表的詩,認為寫海洋系列的那些詩作“很好”。我要作一個糾正。我認為,蔡先生的海洋詩,在二十世紀中國新詩史上,不是“很好”,而肯定是最好的。甚至也有可能是最早的。蔡其矯是發(fā)自內心地喜歡海洋。這跟他在東南亞的出生地,他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有關。我要借此表達我個人的一個敬意。
令我難忘的海洋詩歌,還有呂德安的很多作品,《沃角的夜》等等。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抒寫海洋的詩歌,總括起來,真的寥寥無幾。
我在去西海岸的路上買到一本舊書:《中國古代海洋散文選》。這本書的序言說: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海洋國家,軒轅黃帝的版圖就“東至于?!薄!渡袝ち⒄酚涊d,華夏先民“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痹缭谝蝗f八千年前,考古出來的山頂洞人已經(jīng)用海蚶殼作裝飾品了,這個說法讓我心里一震。你跟街上任何一個中國人聊天,問他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一般他都會回答是什么“山水農(nóng)耕”或者“詩書耕讀”。我相信,很少的國人腦子里會有中國是“海洋國家”的概念。我翻了翻這本書的目錄,區(qū)區(qū)378頁,僅只收錄進了六十六位古代寫過大海的作者名字。這66人,是從莊子《秋水》直到19世紀末的張佩綸:《請創(chuàng)設外海兵輪水師疏》。張佩綸是張愛玲的外祖父,古代文學可謂汪洋恣肆,而寫到古人視為畏途的大海的文字,收錄起來,僅區(qū)區(qū)一冊。
我還想提一本很特別的書,叫《漂海錄》,作者崔溥,是古代高麗國,也就是今天的韓國,或朝鮮人。崔溥大約在1498年那年,因為離開高麗皇宮給父親奔喪,乘船遇臺風,一路歷經(jīng)惡劣風暴,15天后,竟和同船四十多人一起被吹到了中國。他到達的海岸,也是寧波或臺州。他就被當時抗倭很激烈的沿海居民俘虜,通過地方官一路被從臺州到杭州,再經(jīng)大運河押解上京城,之后,8個月后,他再從今天的遼寧鴨綠江返程回到朝鮮。為了向本國人以及皇宮交差,崔溥以驚人的毅力每天逐日堅持寫下日記。8個多月天天記錄,無一天遺漏,逐成就了一本詳備的小書。崔溥回到高麗國沒幾年后就身亡了。但這本書的抄本,流傳到日本,日本人后來把書翻成了日文,再后來,1951年,由一名美國學者在京都大學的圖書館四方搜求古籍,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它的價值。因為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及歐洲急需關于東南亞海域人文的一切資料,無意中,竟把一本十五世紀早已經(jīng)湮沒無聞的古書給生生挖掘出來,《漂海錄》復活了。他趕緊把它翻譯成英文。次年,這本書在美國和歐洲大賣!我猜想,外國人讀《漂海錄》,有點像我們國人讀《西游記》那樣的,非常稀奇。這書名三個字,也是那名美國學者給起的,崔溥的原作,實際上沒有名字,也并不當它是一本書。作者每天寫下這些文字,只是想還世人一個自身歷險的清白,這本書應是亞洲版的《魯賓遜漂流記》。正如宋代宣和年間中國人打造的兩艘巨船,航行到達高麗國岸,其先進的技術、高大精致的船體引起轟動,“傾國聳觀,歡呼嘉嘆”。
神奇的是。這本書用漢語撰寫,流落日本,在日語世界寂寂無名,被美國人重新找到,翻譯成英文,出版?zhèn)魇乐?,再被中國人翻譯成了中文。等于說,自明代1498年的某天,這本書就開始了它在人世間漫長的流亡漂泊歷程。古希臘史詩中,奧德修斯踏上返鄉(xiāng)之路,在海上漂泊了十年。而崔溥的這段故事,因為浩瀚太平洋,也因為輝煌的亞洲、東方文明的緣故,竟一路飄蕩了五百多年。當作者的魂魄離世之后,書本身還在言說,還在呼吸、冒險、旅行、觀察。書籍,在人心和文明深處旅行。
一個朝鮮戰(zhàn)爭,競打出了一本書。一個古老大海的靈魂!
這本書在中國,先后有三個版本出現(xiàn),最初的一個本子,印刷薄薄一冊,好像是1992年。這三個版本我家里都有。2009年,我曾在溫州圖書館作過一個題為“文學中的海”的講座。我對海洋文學一直興趣很濃。我自己寫作生活的地方,江蘇江陰,古代是長江人????;蛟S,真的如《海洋散文選》前言所說:中國是“一個海洋國家”。每一個中國人,他的歷祖歷宗,他的子孫后代,都離不開海,都受惠于我國漫長的海岸線。
(附錄:)
一個朝鮮人在海上旅行
所到皆汪洋。星空。往昔
一個浪打過
風和日麗
他身體的巨浸在鋪開的宣紙上
暈染成古邗州,回抱
南北水陸要沖
所到之處,江水披麻帶孝
有時枝繁葉茂
同船43人遭暴風。死后
他仍一往無前
很多年
聽風瑟瑟吹折船上的白帆
“四面漁家繞縣城”,或
“洞庭東西居兩山?!?/p>
“山塢”、“船塢”
吳王夫差筑宮于硯石山
以館西施,謂:“館娃宮”
死后雙手合十
穩(wěn)坐南中國海
成鏡道端川
在一個死囚地牢式的大浪里
一個朝鮮人暗無天日
終年51歲
——一個朝鮮人在海上旅行
龐培
(《漂海錄》作者崔溥,朝鮮全羅道羅州人,1454-1506年在世,35歲那年,渡海返里奔父喪,船不幸遭風,15天后漂至我國臺州臨海,被疑為倭,經(jīng)層層排查后轉送北京,于同年夏天渡鴨綠江回國,遂承王命撰呈沿途日記即《漂海錄》。書由流暢的漢文寫就。1769年日本清田君錦將它譯成日文,名《唐土行程記》;1965年美國人約翰·邁斯凱爾譯為英文。書名《錦南漂海錄譯注》。我手頭有1992年社科版198頁文字,讀罷,思念良久,作詩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