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發(fā)
當我寫完本書正文的最后一篇文章時,恰好是乙酉年臘月二十九(注:2006年)的上午。?。∶魈鞂⑹怯忠粋€正月初一。
中午,全家人吃團圓飯。飯菜豐盛自不必說,孩子們敬酒祝福也自不必說,院子里還陣陣響起久別的爆竹聲。我很興奮,也很激動。我雖然又長了一歲,但依然感到了濃濃的年味,依然感到好像在孩童時過年一樣快樂,是那樣的溫馨,那樣的甜蜜。我的臉上露出了微笑——老伴看到了,孩子們也看到了。自然,我也看到了——他們每個人的臉上也都露著微笑。大家不僅微笑著,說笑著,而且還不時地仰望著掛在屋頂上那個寫著“福”的紅燈籠。這一切,就像一幅無比美麗的畫卷,映入了我的眼簾,掛在了我的心窗上。也就在這剎那之間,我的腦海里突然萌生出一個話題——人,應當在微笑中仰望生命。我如獲至寶,放下飯碗后就拿起筆來,乘著酒興,急匆匆地寫下這篇文字,作為本書的代跋。
作為代跋,也作為本書內容的必要補充,我主要想表達以下兩點看法。
(一)生命喜歡微笑
人生中有多種多樣的笑。有大笑,它使人忘卻的是煩惱;有苦笑,它使人遠離的是快樂;有傻笑,它使人陷入的是糊涂;有奸笑,它使人面對的是狡猾;有淫笑,它使人感到的是恥辱;唯有微笑,才最符合生命的本真,因而也最受人珍重。
在團圓的微笑中,我忽然意識到,感知生命,重在感知其本真;善待生命,也重在善待其本真。
生命的本真是什么?它不是少數人幻想中的偉大,也不是多數人鄙視的低下,而是一種美麗的平常;它不是一種虛擬的永恒,也不是一種無奈的短暫,而是一個閃光的過程。而這美麗的平常與閃光的過程,也正是多少人苦苦思索的生命之真諦。
仔細想想,幸福的生活,不就是這種美麗的平常與閃光的過程所散發(fā)出的芳香嗎?生命的價值,不正是在這種美麗的平常與閃光的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的嗎?
生命喜歡微笑,猶如盛夏里的你酷愛清風一樣。微笑意味著:
你是真實的,你對生命的希冀也始終是真誠的,決沒有那么多的虛假和偽裝。
你是平和的,你對生命的態(tài)度也始終是理智的,決沒有那么多的虛妄和煩躁。
你是從容的,你對生命的遭遇也始終是坦然的,決沒有那么多的不安和恐懼。
生命喜歡微笑,我們也應當對生命報以微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雖然都會有愁苦,但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也都開啟著一扇通往快樂的友善之門。只要你善于摁響這個快樂的門鈴,生命就必定會向你發(fā)出醉人的微笑。
(二)生命需要仰望
在舉頭望著那個掛在屋頂上的紅燈籠時,我更意識到,人生在世,不能只是低頭覓食,必須仰望點什么,向著高遠,向著未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支撐起生命,更自覺地呵護好生命。
人的生命是在母體里孕育而成的,但當你來到世間之后,它就始終面向著未來。它不僅屬于過去,也不僅屬于今天,而且屬于明天。所以,生命總是需要仰望——仰望美好的將來,仰望人生的天國。只要生命不息,就當仰望不止。
仰望就是追求崇高。偉人有偉人的崇高,英雄有英雄的崇高,凡人也有凡人的崇高。凡人的崇高,雖然不像偉人與英雄那樣光照人間,但也同樣可以流傳后世。比如你的善良、寬厚、仁慈等美德,不也是一筆珍貴的精神遺產嗎?有的人往往只看重物質遺產,而忽視了精神遺產,這不正是缺少仰望的緣故嗎?
仰望就是追求幸福。少年有福不算福,老來有福才是福;今日有福不算福,明日有福才是福。生命的延續(xù)應當是幸福的拓展,而要拓展幸福,就不能沒有仰望。俯視能使你記著過去,平視能使你珍惜現(xiàn)在,惟有仰望才能使你鐘情于明天。
仰望就是追求快樂。往日的快樂已成為過去,今日的快樂也不會永存,我們最應當期待的是明天的快樂。明天的快樂不僅是你以往快樂的延伸,還可能成為你一生中快樂的頂峰。如此想,我們還不值得更有意識地去仰望嗎?
生命需要仰望,我們應當學會仰望。
要確信,人生中有許多更高的存在,你仰望它,就能在黑夜中看到光明,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從而找回那已逝的靈魂,重返那失落的家園。
要記住,人生路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障礙,你仰望它,就總能找到跨越的機會和辦法,只是路徑不同、距離不同而已。
要坦然,死亡遲早會到來的,你仰望它,就會覺得活著的每一天都無比珍貴,因而更加珍惜生命,使有限的生命呈現(xiàn)出無限的精彩。
人到老年,應當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注意善待生命。我衷心祝愿每一位老年朋友都能以微笑面對生命,并學會在微笑中仰望生命——看到生命綻放的每一個花朵,即使是死亡,也把它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次開花——把花朵撒在路上,把芳香留給后人。
作為本書的代跋,還有三點需要說及。
(一)我在這本書中雖然探討了老年人中的諸多問題,但嚴格地說,還算不上是真正的思考,它只是自己的一些感受。而且,有許多該討論的問題尚未涉及,即使已經談及的問題,除了膚淺之外,還可能有欠妥之處。
(二)本書匯集的108篇文章,有一些是從本人所著、由人民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分別出版和再版的《我看人生》一書中節(jié)選而來的。但在收入本書時,均圍繞著老年人生這一主題做了較大的修改和補充。這倒不是為了省事,而是由于老年人生與青年人生或中年人生,畢竟有許多共同之處。
(三)本書在撰寫和出版過程中,除參閱了一些報紙和雜志刊登的文章與資料外,還得到了許多同志和朋友的幫助與支持。這里,我借用十幾年前一位朋友說過的話來表達對他們的感激之情:“我不想一一列出他們的名字。因為,我想永遠把他們珍藏在我的心中?!?/p>
2006年1月28日于北京
(作者:原光明日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