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鍇
絲綢之路從我國漢代張騫通西域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2100多年的歷史。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商路之一,絲綢之路以及沿線著名城市也是我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中頻繁被提及的重要素材。我們今天便跟隨古代詩人的筆端,走一趟千年絲路。
從漢代開始,絲綢之路通常以王朝都城為起點,西漢王朝以長安為起點,東漢王朝則以洛陽為始端,到了唐代則長安洛陽并重。在絲綢之路的起點,留下了不少文字記憶。漢武帝所做《天馬》詩有云“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說的就是他在長安見到的西域名駒——汗血寶馬。唐代詩人元稹有詩“開遠門前萬里堠”,這個土字旁一個諸侯的侯,是古代里程碑的名字。開遠門是唐代長安城西北的城門,去絲綢之路的商賈旅人都經(jīng)過這里,所以這里會有一座里程碑。按照宋代《南部新書》的說法,這座里程碑上寫的是從此處去絲路上的安西重鎮(zhèn)距離為9900里,目的是安慰踏上絲路的旅人,不要有“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憂慮。這座里程碑由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手書,透出來的是一派盛唐的大國氣概。
出長安城一路向西,首先經(jīng)過的重鎮(zhèn)便是今天的甘肅省會蘭州,這里在漢代被稱為金城,據(jù)說是出產(chǎn)過黃金,金城這個名字用了500年之后,隋朝改稱為蘭州并延續(xù)到今天。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有一首詩題在金城:“古戍倚重險,高樓見五涼?!闭f的就是這里既是絲路險要之地,同時也是連接西邊涼州的重鎮(zhèn)。
過了蘭州,絲綢之路將經(jīng)過一組城市群,這便是名標(biāo)青史的河西四郡。第一站是武威,這個名字起源于西漢,是歌頌漢軍抵御匈奴侵擾絲路的紀念。武威郡后來改名涼州,絲綢之路2000年來最有名的詩歌《涼州詞》的曲調(diào),就是唐代從這里流傳到長安去的,并成就了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名句“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第二站是張掖,漢代設(shè)張掖郡,掖就是腋窩、胳肢窩,張掖的意思就是張開腋窩把絲綢之路這條國家的臂膀伸出去,足可以說明這里的險要。張掖與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有緣,陶淵明追憶年輕時仗劍走天涯的豪情,寫下了“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的名句。張掖還有一處名勝在中國歷史上極其有名,這就是一條名叫黑水的河,日本作曲家喜多郎做過一首曲子《黑水城幻想》,說的就是它。它之所以有名,還不是因為這首曲子,而是因為這條黑水河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山海經(jīng)》上被稱為弱水,弱水可以說得上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愛情象征之一,《紅樓夢》里賈寶玉對林黛玉訴衷情,說的便是“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也就是成語“弱水三千”的源頭。出張掖再往西,便是酒泉,西漢在這里設(shè)酒泉郡,民間傳說中這個名字是西漢名將霍去病在此把酒倒入泉水分享給全軍將士,不過這個說法在歷史典籍中并不存在,《漢書·地理志》解釋說,這個名字的來源是當(dāng)?shù)赜幸谎廴芯葡悖虼嗣?。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yīng)無酒泉?!北闶钦f的酒泉的歷史。這眼泉水歷經(jīng)兩千年滄海桑田,至今仍舊在酒泉市區(qū)的公園內(nèi)汩汩流淌。河西四郡的最后一站是敦煌,從這里再往西,就是今天甘肅與新疆的省界,歷代詩詞歌賦中最為常見的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便屹立在這里。東漢名將班超的名句“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把思鄉(xiāng)的真情留在這里;唐朝詩人戴叔倫的名句“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則把報國的壯志留在這里。敦煌之名來源已經(jīng)不可考,學(xué)者們推測,敦煌這個名字是河西四郡中唯一可能源自古代中亞民族的。
沿著絲綢之路,過敦煌再往西,絲綢之路因為天山及沙漠的阻隔而分成南北幾路,首先要經(jīng)過的就是哈密與鄯善。哈密古稱伊吾,元代之后稱為哈密力,后簡稱為哈密,都屬于古代民族語言的發(fā)音用漢語翻譯過來。這里最有名的就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伊州歌》。而鄯善這個地名雖然源自西漢時的西域古國鄯善,距今已經(jīng)有2000年的歷史,這里還保存著著名的世界歷史遺產(chǎn)交河故城,但是在中國詩歌史上,鄯善之名遠不如它的另一個名字震古爍今。那便是樓蘭。詩仙李白的“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便是為樓蘭而歌,詩圣杜甫的“無風(fēng)云出塞,不夜月臨關(guān)”也是為了樓蘭,更有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為樓蘭壓軸,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樓蘭”二字幾乎成了西域慷慨悲歌的象征。
接下來我們要經(jīng)過的便是歷史上另外一組赫赫有名的城市群——安西四鎮(zhèn)。安西四鎮(zhèn)是唐代安西都護府下屬的四個軍鎮(zhèn)。最初設(shè)在焉耆、龜茲、于闐和疏勒,分別保護絲綢之路南北道。焉耆本是西域古國名,南宋詩人陸游有詩云:“焉耆山頭暮煙紫,牛羊聲斷行人止?!饼斊澮彩窃醋怨糯饔驀?,以歌舞聞名于世,唐代邊塞詩人岑參路經(jīng)此處,留下了“今且還龜茲,臂上懸角弓”佳句。于闐也是西域古國名變成的地名,這里在清代改稱和田,也就是和田美玉的故鄉(xiāng),美玉之名源遠流長,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寫下“行經(jīng)于闐得寶玉”的詩句,說的就是這里。疏勒也是古國之名,是這一段絲綢之路的終點,南北朝詩人庾信說的“都護樓蘭返,將軍疏勒歸”就是此處。詩人筆下的將軍從疏勒歸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東漢名將耿恭曾以數(shù)百孤軍成功守衛(wèi)此城,與侵擾絲綢之路的匈奴大軍激戰(zhàn)一年之久,唐朝詩人李端詩云:“丁零蘇武別,疏勒范羌歸。”說的就是耿恭麾下的范羌救援疏勒,最終僅存十三壯士歸玉門的歷史。
古人越過絲綢之路這些名城古鎮(zhèn),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便是帕米爾高原,從這里西去,便是中亞古國、波斯、阿拉伯乃至羅馬,那里留下了詩仙李白的碎葉城時代、長春真人丘處機的撒馬爾罕之行,更有唐代詩人杜牧所稱的“甘英窮西?!钡臇|漢使臣甘英。古代詩詞歌賦中的絲綢之路,吟唱的正是一代代開拓者前赴后繼的開拓之魂。
(責(zé)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