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傳福
夢里趁風放紙鳶
○文/ 劉傳福
放風箏是一段抹不去的兒時童話,隨著草長鶯飛,春暖花開,思緒也不禁和堤岸的柳枝一道瘋長起來,如同兒時手中長長的線。
回想起來,兒時放的風箏都是自己做的,樣式比起現(xiàn)在城里賣的五花八門的風箏來可遜色多了,沒有大紅大紫的色彩,更不必說五彩繽紛,也缺乏栩栩如生的蝴蝶、蜜蜂等惹人愛的樣兒。在深深的印記里,自己做的風箏僅僅是一只長方形的身子拖著長長的尾巴,偶爾用蠟筆在肚子上涂點色彩美化而已,不過,看似簡單樸素的風箏里卻藏著金色童年無比的自信和歡樂,至今回味起來仍舊趣味無窮。
二月下旬,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季節(jié)。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總會用零用錢去學校附近的店鋪里買來幾張白色的牛皮紙,找來一些干的竹篾片,再準備剪刀、蠟筆、漿糊等必需品,便開始了緊張的制作。一個下午直至夜幕降臨,比做家庭作業(yè)還認真,哪怕趁著昏暗的煤油燈也要把風箏的尾巴貼完。夜晚,一個個期待變成了飛天的美夢,似乎手里還拉著一根長長的線,來回飛翔在窗外璀璨的星空。
做第一只風箏是在三年級的時候,學著鄰居的哥哥做的。首先,我將四根干的竹篾片用棉線固定、綁成一個很規(guī)則的“王”字,然后用漿糊將事先裁剪好的牛皮紙粘貼在上面,最后,才給風箏身子下面貼上兩根長長的尾巴,用蠟筆涂上一些喜歡的色彩,并在肚子下面系上一根長長的棉線。
家門口旁邊高高的一塊大石頭上,風特別大,是放風箏的理想場所。記得第一次哥哥教我放風箏,我雙腳一前一后站在大石頭上面,左手拿著風箏擺動,右手拉著線團一拉一放,風箏便隨風飄飛起來。在萬分的期待中,風箏越飛越高,手中的線越放越長,忽然,風箏一下子左右擺動,突然埋下頭,直接俯沖下來,掛在了高高的樹梢上,原本短暫的驚喜被眼前的一幕抖得七零八碎,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哥哥告訴我,風箏埋頭是因為身子太重,必須減輕身子重量,讓其身子和尾部平衡才能平穩(wěn)飛翔。
果然,按照哥哥的指導,我用薄薄竹篾片制作的風箏,不僅飛得高,而且飛得很平穩(wěn),抬頭望去,好似蔚藍空中的一只雄鷹。那時,沐浴著初春的暖陽,經(jīng)常看著高高的風箏如癡如醉,甚至發(fā)呆,往往放一次就是一兩個小時,直至母親干活回來聲聲呼喊,才依依不舍將風箏收回家。
如今,三十年過去了,又是一年風箏滿天,周末帶上孩子來到郊外,我們一起放飛心情。仔細想來,兒時放風箏事雖小,但卻給了我人生很深的啟發(fā)。趁著此情此景,遙望靜靜飛翔的風箏,我告訴孩子,其實,大千世界中,我們又何嘗不是一只小小的風箏呢?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想必只有在兢兢業(yè)業(yè)、腳踏實地、待人接物等各方面處理得輕重得體、拿捏恰當、掌握平衡,避免頭重腳輕,才能在屬于自己的那片藍天鯤鵬展翅,平平穩(wěn)穩(wěn)地越飛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