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參考答案:
《飛翔的鳥窩》
1.題目充滿了想象色彩,給讀者以閱讀的興趣;是全文的敘事線索。
2.(1)第一個“小聲”表明鳥窩對風箏的話不相信但有疑慮、擔心的心理;“大聲”表明鳥窩堅信母女倆還活著;第二個“小聲”進一步表明鳥窩堅信自己的判斷。
(2)對比和襯托的作用,從側面反映鳥窩頑強執(zhí)著、不怕艱難的形象。
3.不能。交代了鳥窩艱辛付出之后的回報,結尾含蓄,飽含深意,揭示付出會有回報的主題;與開頭形成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
4.共同表現(xiàn):不相信他們所說的話是真的,堅信鳥兒還活著,有繼續(xù)尋找的堅定信念。
《垂釣》
1.(1)初見海參崴;(2)偶遇垂釣老人;(3)評說垂釣老人。
2.這是環(huán)境描寫。作者通過對海鷗“不敢遠翔”、獵犬“凄惶的吠叫聲”的描繪,形象地烘托出大海的恐怖、迷蒙、凄惶的特點(或:渲染了一種凝重、深沉、荒涼的氣氛),為下文兩位老人的出場做環(huán)境上的鋪墊。
3.胖老人是一個隨和、活潑、容易滿足,追求物質與快樂的人;瘦老人是一個執(zhí)著、倔強、孤獨悲壯,追求精神與崇高的人。
4.一是指胖老人和瘦老人在海邊垂釣;二是指胖老人和瘦老人一個傾向物質,一個傾向精神的不同的人生價值追求,二者相互依存,加在一起構成和諧完美的人類。
《說逆境》
1.逆境對人確實具有淬礪和磨煉的益處,擠壓人反省反思反求諸己,會讓人瞬間變得沉穩(wěn)而成熟,激發(fā)人的智慧和力量,使人生發(fā)出更多更大更美好的希望。
2.“輕輕搖搖頭”是感嘆逆境帶給自己的痛苦、磨難和深思,“莞爾一笑”是因為走過逆境,自己會變得更加沉靜而堅毅,變得更加沉穩(wěn)而成熟,會賜予自己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意近即可)
3.主要使用了道理論證,作者通過引用先哲、柳宗元、莊子的話,有力地論證了“逆境和逆勢力能激發(fā)出人的巨量潛能與驚人的爆發(fā)力,能讓人變得沉靜而堅毅,能賜予人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的觀點,使論證具有說服力。
4.不矛盾。因為當順境和逆境同時存在時,我們自然會選擇順境,但當我們遭逢逆境時,我們不必垂頭喪氣,不必悲觀失望,要正視逆境,善待逆境,使自己在逆境中變得更加沉靜而堅毅,變得更加沉穩(wěn)而成熟,獲得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第6版參考答案:
《浣溪沙》
1.煙(淡煙);柳(疏柳)。
2.表達了作者欣賞美景的喜悅,品嘗茶鮮的舒暢,遠離世俗干擾的閑適。
《虞美人·梳樓》
1.柔美的楊柳;紅艷的海棠。
2.示例:“絲絲楊柳絲絲雨”一句寫春雨的連綿不絕與楊柳的婀娜柔美。春雨易傷旅人,而楊柳則更能引發(fā)別離之愁。(春雨連綿,楊柳柔展,此情此景讓遠離鄉(xiāng)關的詞人觸景傷情、情不自禁。)
《漁家傲》
1.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霧彌漫,波濤洶涌,海風呼嘯。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轉動一般,而無數(shù)的船帆在風浪中飛舞前進。
2.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表達了詞人晚年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懷才不遇、孤獨無依、奮力掙扎的苦悶和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
《課外文言文閱讀》
1.A
2.我??吹侥銈兎瓡鴷r直接用手指撮起書頁,這很不合我的意思。
3.司馬光想讓兒子知道書籍的寶貴,讓兒子也知道要愛護書籍、保護書籍。
《課內外文言文對比閱讀》
1.(1)通“缺”,缺口;(2)快;(3)早晨;(4)消失。
2.(1)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2)書本記載以及口頭傳說都用登臨此境令人恐懼相勸告。
3.(1)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
(2)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
4.夏天:水流湍急。春冬之時:水清山綠。秋天:猿鳴凄異。
5.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或百聞不如一見)。
第9版參考答案:
《一條街濃縮了一個時代》
1.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文化厚重、名聲顯赫、繁盛。
2.(1)“喜獨來”寫出程太守的閑適、清雅;(2)“野僧題石作吟臺”寫出程太守有德政、受愛戴;(3)“無詩可比”“卻自回”寫出程太守的謙恭、睿智;(4)這首詩表現(xiàn)了程太守風雅、善文墨。
3.(1)傳播思想,開發(fā)民智;(2)激濁揚清,弘揚正氣;(3)勇赴國難,挽救民族;(4)改寫歷史,影響巨大。
4.(1)南后街走出了許多影響近代歷史的風流名士;(2)南后街的許多仁人志士參與了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3)南后街的許多文人墨客影響著近代的文學和思想;(4)表達了作者對南后街的崇敬和贊美之情。
《只取千燈一盞燈》
1.“千燈”一語雙關,既指江南水鄉(xiāng)陳列千盞明燈的古鎮(zhèn)——千燈鎮(zhèn),也指這個古鎮(zhèn)的獨具亮色的文化特點(或古鎮(zhèn)孕育的眾多的人物精英),更以此映襯作為思想家的顧炎武就是千燈中的一盞明燈。
2. 連用三個設問,體現(xiàn)了“我”對千燈文化的多重思考;承上啟下,引出對顧炎武這盞思想明燈的鐘愛。
3.列舉千燈鎮(zhèn)眾多的人物精英,充分體現(xiàn)千燈鎮(zhèn)濃郁的文化氛圍;起到鋪墊作用,以此襯托(突出強調)顧炎武對人們思想的啟迪作用。
4.(1)顧炎武提出了“匹夫有責”的思想是對當時動蕩社會讀書人擔當精神的感召,這也體現(xiàn)構建仁愛社會的根本;(2)顧炎武用他獨具慧眼的發(fā)現(xiàn),照亮人心,給人新的啟迪;(3)當今社會,需要顧炎武這樣的思想明燈,能夠來照亮愚暗的心扉。
5.(1)本文取材獨到,從燈寫起,寫出顧炎武既是如燈一樣照古耀今,突出寫他的擔當精神,感召精神。(2)用了象征手法,既寫他在社會動蕩時期點起了一盞思想明燈,更是點起了一盞照亮人心的精神的明燈。(3)運用鋪墊映襯藝術,先寫古鎮(zhèn)千燈,再寫古鎮(zhèn)濃郁的文化氛圍,在此基礎上層層深入寫顧炎武的抵御外侵、撰著詩文、精神影響等。(4)語言不同于一般寫人敘事散文的格局,凸顯了思辨與詩化色彩。對顧炎武人生以及思想文化精神以評說代敘述,評說中充滿思考,這樣更為突出人物如明燈照耀古今的意義價值。(意近即可)
《被凝望五小時的蘋果》
1.文章主要記敘了“我”與“兒子”在去青島的高鐵上,兒子為一個小男孩始終盯著面前的一個蘋果而糾結,直到下車前“我”將蘋果塞給小男孩的事情。
2.為下文寫小男孩一路上盯著“兒子”桌板上的蘋果埋下伏筆。
3.示例:不同,因為“兒子”的猶豫不決是因為生怕被別人誤會而惹上麻煩,而“我也變得猶豫了”是對“兒子”,一個大三學生,面對眼前的事情束手無策的擔憂。
4.示例:人與人之間應當少一些猜忌,多一些信任。
第11版參考答案:
《課外文言文閱讀一》
1.(1)親自;(2)到、到……去;(3)派、讓、叫;(4)離開。
2.(1)難道(恐怕)送到我的鄰居朋友錢繼忠住所了嗎(吧)?
(2)那人把(他的話)回復給了姚善,姚善笑著答應了。
3.第一件事:三次拜訪王賓;第二件事:送米給俞貞木,卻誤送給錢繼忠;第三件事:結交錢繼忠。
4.重視人才、禮賢下士。
《登岳陽樓(其一)》
1.夕陽遲;欲暮時。
2.此聯(lián)情景交融,“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詩人的“白頭”互相映襯,且暗喻政治局勢之嚴峻;“老木蒼波”是眼前實景,登樓憑吊古人,詩人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又隱含無限的傷悲,是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
《課外文言文閱讀二》
1.(1)任命,授予官職;(2)通“囑”,委托、交付;(3)使……受驚,驚嚇;(4)放,放置。
2.(1)我以為皇帝的隊伍走過去了,就從橋下出來了,(出來后)看見了皇帝的車隊,我就馬上跑開。
(2)如今依照法律應該這樣判決,如果改變判罰標準加重他的罪,那樣我們的法律就不能被人民信服。
3.文帝善于納諫,有錯能改。張釋之剛正不阿,敢于諫言,秉公執(zhí)法(依法辦事)。
《夜歸丁卯橋村舍》
1.庭院;紫蒲。
2.寧靜。以聲襯靜,用橋的輕微的響聲和遙遠的狗叫聲襯托夜晚的寧靜。
3.(1)對官場的厭倦;(2)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或“對農村生活的喜愛”);(3)回家的喜悅;(4)想歸隱的心情。
第15版參考答案:
《花瓷細腰鼓》
1.(1)暗示了與“做人”相關的小說主題。
(2)眾人一起念舊詞兒的細節(jié),渲染出一種詩意的氛圍,表明了魯老師對眉間坊人的深厚影響,也彰顯出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2.(1)第一處:描寫魯老師家的四合院“爬滿七里香”,展現(xiàn)魯老師小院的生活環(huán)境。(2)第二處: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圍,暗示魯老師年老的孤獨,生命的衰頹。(3)第三處:以“七里香的香氣四處飄蕩”,形象地表現(xiàn)了魯老師所堅守的傳統(tǒng)文化對眉間坊人的深遠影響。
3.(1)“眉間坊人”這一群體作為觀察者,見證了魯老師后半生的滄桑人生。(2)作為群像,體現(xiàn)了社會中人性的美好和善良:“眉間坊人”敬重、關心魯老師,不打擾他的生活,并最終為他送終。(3)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最終揭示主題?!懊奸g坊人”集體念舊詞兒,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譴責魯老師后人,交代故事結局,揭示出堅守傳統(tǒng)孝道的主題。
4.(1)情節(jié)安排上,“花瓷細腰鼓”是小說的線索。魯老師的生活,眉間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魯老師后人的出現(xiàn),所有的情節(jié)都與之相關。“花瓷細腰鼓”串聯(lián)各相關情節(jié),使得情節(jié)緊湊聚焦。(2)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細腰鼓”暗示魯老師身份不凡:擊鼓念經的場景,暗示兒孫不孝和人生滄桑。老宋擊鼓眾人念詞,表現(xiàn)魯老師對眉間坊人的影響,從側面烘托了魯老師的形象。(3)有利于表現(xiàn)主題。圍繞“花瓷細腰鼓”,老宋關心魯老師而學會擊鼓,眾人在熏陶中學會念經,凸顯了人性的美好和對傳統(tǒng)道德的堅守。魯老師后人打聽“花瓷細腰鼓”,又慚愧離去,前后對比,引發(fā)對孝道的拷問。
《幾處流水幾處橋》
1.點明文章的說明對象是“橋”,連用兩個“幾處”,體現(xiàn)了濟南城流水與橋相依存、水多橋多的特點。題目富有詩意,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2.“恐怕”是“大概”“也許”的意思,表估計,說明濟南古橋的最早建成時間沒有確切的答案,只是大家的推測,并不能完全肯定,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文章第④段在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了上文對濟南的橋歷史悠久的介紹,又引出下文對橋的數(shù)量的說明,使文章語意連貫、銜接自然。
4.運用了列數(shù)字(列舉了“六十”等數(shù)字)、作比較(將濟南的橋與同時期上海老城區(qū)的橋進行比較)、打比方(將水道比作織成的網(wǎng)),具體、科學、準確地突出了當時濟南的橋梁之多。
《荊軻塔斷想》
1.交代了荊軻塔的地址和修建原因。
2.作“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的心情是對燕昭王禮賢下士的贊成和對郭隗得遇明君的羨慕;“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則表現(xiàn)李白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慨嘆。
3.不贊成。從下面兩句當中可以看出來:一是“其時,秦統(tǒng)一天下,已大勢所趨,太子丹憑借荊軻一介武夫,刺殺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異想天開了”;二是“荊軻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馬上就會有另一個秦王站出來,區(qū)區(qū)燕國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統(tǒng)一的”。
作者贊同荊軻舍身為國的精神。
4.燕昭王勵精圖治和李白作《古風》贊嘆;對荊軻刺秦王當時場景的回憶和看法;高漸離后來的情況等。
第17版參考答案:
《觀月》
1.(1)適合;(2)這。
2.B
3.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
《課內外文言文對比閱讀》
1.(1)樹立;(2)少;(3)說出;(4)酷似,逼真。
2.B
3.A
4.潔身自好;高潔(意思相近即可)。
《古詩對比練習》
(1)春天;秋天。
(2)《月夜》通過描寫蟲聲初起,穿過窗紗傳進屋內的情景,襯托出春夜的恬靜;《早行》寫詩人睡意蒙朧中經過寂靜的小橋,稻田深處傳來草蟲的鳴叫聲。靜中有動,寂中有聲,襯托出清晨的寂靜。
(下轉第3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