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少年不輕狂,枉做少年郎!中國未來需要培養(yǎng)“能打”的一代
本刊學術召集人,趨勢觀察家,著有《少數(shù)派》《在大時代,過小日子》
到底是小孩在深圳還是臺灣受教育,這是一位騰訊員工也是新晉母親的困惑。她嫁到臺灣,卻心在深圳,擔心孩子在臺灣只會被培養(yǎng)成小清新、小確幸,無法承受未來激烈的競爭。同事勸她把孩子放在深圳,一是在身邊,二是能接受這個世界上最激烈的競爭。
是的,深圳才是世界競爭的風暴眼。我告知這位母親印度人的人生三段論,少小在寺院,青春在搏殺,老年重歸寺院。小孩在臺灣度過快樂的童年,年輕時回大陸搏殺,至于老年在哪里那就管不了了。
其實,不只臺灣,大陸新世代也是“草莓族、玻璃心”。一條回帖說得刻?。赫鍌兓孟胛磥碓诩依锕ぷ鳎v橫四海,妙手生錢,世界安靜了,多么美好!外面物欲橫流的世界不適合你們的玻璃心,真的。
“草莓族、玻璃心”當然指的是90后往后。這些孩子們未來“能打”嗎?“能打”這個詞是我從太湖大學堂聽來的。五年前我參加大學堂首個畢業(yè)典禮,但見身披哈里·波特式長袍的畢業(yè)班學員魚貫而入,以一段干凈利索的武術開場,有招有式,虎虎有生氣。首批畢業(yè)生將奔赴世界各地,他們將帶著傳統(tǒng)經(jīng)典、生活技能和一顆沉穩(wěn)的心,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那屆畢業(yè)班除一位同學因特殊原因外,其余均考中各地重點中學或國外頂級私立學校。校董李傳洪對孩子們出去個個“能打”頗感欣慰。
大學堂的教學講究文武合一、古今合一、中外合一。讀東方也讀西方經(jīng)典,學打坐也學搭帳篷,每周五還學習做飯。假如你問太湖大學堂的學生,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不但回答幾月幾號,還會說今天是什么節(jié)日,應該吃什么,注意什么等養(yǎng)生知識。
大學堂的學生不許用手機、電腦,不看電視,不懂就查字典。這類隔絕現(xiàn)代科技的做法飽受爭議。這就是一位95歲的老人在太湖邊上推動的實驗。臨走前,南懷瑾老先生一直在發(fā)出警告:近代教育出了問題。
關于90后,傳媒貼過諸多標簽,“自我”“隨性”甚至“腦殘”,這都不是重點,重點還是這個“能打”。未來一代能經(jīng)受挑戰(zhàn)嗎?能經(jīng)受挫折嗎?應試教育好像從來沒有這一課。
下一代成長在豐裕的世界中,他們會面臨的挑戰(zhàn)也超過了父輩?!澳贻p人沒有了競爭,就會退化?!比毡居小安菔衬小保ㄋ上?、盛田等戰(zhàn)后苦拼一代的下一代沒有了“斗魂”,不再奮斗了),臺灣有“小確幸”,大陸有“小時代”。
對于90后,應變能力足夠,合作精神也不擔心,缺的就是抗打擊能力。他們還缺那么一點反叛精神。中國的“小時代”們缺少了一種反叛,缺少了一種懷疑和反思。而正是這種反思反叛和懷疑,造就了美國60年代“偉大的一代”,造就了蘋果手機CEO,造就了維珍航空掌門人,造就了小布什。少年不輕狂,枉做少年郎!
當然,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壓力,新一代將面臨全球化的競爭,他們的規(guī)則和意識與全球同步。企圖用傳統(tǒng)的規(guī)矩去規(guī)范他們或許是徒勞的。
前幾天帶兒子去央美國際預科班參加招生公開日,主任開宗明義對家長們說出國可以走“捷徑”,有些中介連學生申請時的作品集都可以代勞,你付了錢了嘛。但這個孩子未來總是要面對挑戰(zhàn)的,所以要“培養(yǎng)孩子未來面對挑戰(zh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教育的宗旨。主任還說,國外名校不只是看考試成績,甚至不怎么看你的作品集,單看你那張老師們給你平時成績的評分表就夠了。人家不是結果導向的,而是過程導向的。
“培養(yǎng)孩子未來面對挑戰(zh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上自信,我深以為然,這不正是“能打”嗎?
那屆太湖大學堂畢業(yè)班上有位小同學準備典禮后一個人去上海游玩四天,13歲不到,一個人,全憑自己的計劃能力和應對能力,還有一顆沉著的心。這位小同學就是電腦兒童們的鏡子。
你的孩子將來“能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