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梁
讓我們隨著大師的鏡頭再次回溯歷史,一起回憶那些感動的瞬間。
在攝影發(fā)明之前,人類憑借記憶、繪畫、想象來留住影像,由于這種影像局限于私人情感和主觀表達,不能客觀傳達。直到19世紀初,法國人發(fā)明了攝影技術,再經(jīng)歷近二百年的時間,攝影改變了人類記錄的習慣,由主觀抽象走向相對具象,讓記憶的情感變得更為客觀。
于是,原本只是局限看到了自己本來“局限的世界”轉(zhuǎn)化為看到了作為個體以外的空間,看到了超越自己的內(nèi)容,人類的生活開始充實,變得豐富多彩;眼界開始拓寬,可以瞻前顧后;人類的文明由此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攝影藝術由于將藝術的最初目標——真實客觀,做到了極致,它遂成為技術與藝術之間的中間使者;并使西方繪畫藝術在此改變方向,由古典向現(xiàn)代轉(zhuǎn)移。19世紀后半葉開始,藝術家們已放棄了對藝術真實的追求,所提倡的僅剩下感覺。在這種壓力之下,攝影默默地耕耘了150年,直至上世紀70年代,美國人才率先將攝影作品收藏于博物館之中,成為永恒的經(jīng)典。
在人物類攝影作品中,鏡頭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張臉都仿佛包含著這個人和這個時代的信息,每一個動作都展現(xiàn)了這個人當時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這是一種將動態(tài)變成靜態(tài)的藝術。
近日,《鏡中魅影——中華藝術宮藏攝影作品展》成功舉辦,在此次展覽中,中華藝術宮特意從館藏攝影中挑選了蔡斯民、逄小威兩位攝影藝術家,有趣的是他們都非常善于拍攝人物類攝影作品,善于用靜態(tài)來展現(xiàn)“動態(tài)之美”。
逄小威是當代著名攝影家,英國皇家攝影協(xié)會會員,亞洲資本論壇、《亞洲資本》《中國銀幕》雜志社首席攝影師。1956年生于北京,上個世紀70年代末,他考上了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簡稱全總文工團),成為了一名專業(yè)演員。80年代末,隨著出國熱潮到了日本。1997年他和夫人增田順子一起回到中國,開始潛心從事攝影工作。2001年,為紀念中國電影誕辰100周年,逄小威歷時四年拍攝了1001位中國著名電影藝術家的黑白肖像。2008年,他的《中國歷屆奧運冠軍黑白肖像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全部展出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10年,他的《人與建筑》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其中展出的70幅人像作品全部被上海美術館收藏。 2012年,國家博物館收藏了逄小威拍攝的186張中國歷屆奧運冠軍肖像及1000張中國電影演員肖像原版底片。
蔡斯民則是新加坡著名攝影家,出生于1932年。自青年時起,他就對美術和攝影有濃厚的興趣,1950年在新加坡南洋美專學習。他在五六十年代活躍于藝術界,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55年曾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碩士A.R.P.S.及國際影藝聯(lián)盟最高榮譽銜HON E.F.L.A.P;1985年,他拍攝的新航日歷獲得太平洋區(qū)金獎以及1986年新加坡創(chuàng)意獎。此后,又在各種攝影活動中多次獲獎。1972年起,蔡斯民先生致力于廣告攝影制作,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專業(yè)攝影家。1989年,他被新加坡政府授予攝影文化藝術獎章。其最為經(jīng)典的作品就是為當代眾多繪畫藝術大師拍攝寫真,影響深遠。近年來,其作品曾先后被新加坡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嶺南紀念館、中國美術館、沈陽博物館、何香凝美術館、四川美院、廣東美術館、貴陽美術館、云南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浙江美術館等收藏。
這些鏡中的老藝術家們、社會名紳又或是影視明星,無不表達出兩位攝影師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看法。當我們再次深入攝影藝術,它并非那樣容易,不單單是需要付出大量體力與耐心,更多的是需要傾注作者對于藝術、對于美的執(zhí)著追求。讓我們隨著大師的鏡頭再次回溯歷史,一起回憶那些感動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