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選擇理論和憲政經濟學是布坎南憲政思想的根本,以解決“政府失靈”為目的,而憲法中的民主是一種在憲法約束下的有限民主,它在布坎南眾多理論中居于重要地位。布坎南的憲政國家思想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本文圍繞布坎南憲政思想的理論范式和邏輯,重點對他的立憲民主思想進行研究,并在最后對該思想進行簡要評論。
關鍵詞:布坎南;公共選擇理論;立憲民主
之所以可以用經濟學的方法和框架去分析政治,是由于政策制度類似消費制度,政策家像商業(yè)家,投票者像購買者,推選制度像業(yè)務制度,推舉類似于錢幣。布坎南認為策略家和投票者都是很聰明的經濟人,都在運用成本——收益計算追求著自己不要受損失。因為 投票者對知道當局的成本無法支付而放棄投票,所以常當局常被特殊利益集團的策略制定者所操縱,當局很容易滋生腐敗。布坎南甚至認為西方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交易制度的故障,實際上是政策制度的問題。但他堅定政治制度是可以塑造的,西方社會面臨著塑造一種具體的政治制度以控制特殊利益集團。布坎南是一個契約論者,他的理念是憲法民主、個人自由和政治平等;他認為民主要有憲法保證,憲法要適合民主要求。在《自由市場和國家》中充分表達了他的思想。
一、立憲基礎:公共選擇理論
詹姆斯·M·布坎南(1919—2013),美國經濟學家,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他將人們從互相交換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經濟概念應用于政治決策 范疇,對社會和政策決策的契約和法制基礎頗有研究,為公共選擇、非市場決策的經濟研究的、奠基了理論 根本。他也因此被稱為公共選擇理論之父。他認為,公共選擇觀點中兩個分離而有區(qū)別的方面或要素。
(一)經濟學研究的是一般化的交換科學。
布坎南認為,在“社會”和“政策制度”之間,“交易”和“得失”之間,“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之間難以找到嚴格的分界線。所以,不必局限于對買賣關系的調查,用擴大互換經濟學的方式可以觀察政治過程。一個擴大到交換關系中運用于人們在集體的相互作用的復雜環(huán)境,會給觀察政治和政策制度的方式。
布坎南承認,用交易經濟學的方法分析政治過程有其局限性,如對那些明顯帶有權力強制因素的非自愿政治關系便顯得無能為力。為了改變公共選擇理論的自身的邏輯困境,布坎南借助于借助交易政治學概念,把公共選擇演進到了立憲經濟學,這一方法的應用仍然有著可能成為制度變革突破口的創(chuàng)新性規(guī)范含義。
在一定程度上人們間自愿的交換被看作有正作用,而強迫壓制被看成負作用,這中間出現(xiàn)這樣的含義,即人們期望以前者取代后者。這種含義推動公共選擇經濟學家趨向于主張看來行得通的市場那樣的安排,主張在適宜形勢下政治權力的分散。
政治上的公共選擇觀點會直接引導人們的注意力趨向改革的方法。人們在政治上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點像復雜的交換過程,人們的注意力或多或少必然引向相互作用過程本身。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改善這個過程:公共選擇觀點要求人們重視規(guī)則、憲法、憲法選擇和對規(guī)則的選擇。正如維克塞爾聲言,如果希望在經濟政策里進行改革,要著眼于作出經濟政策決定的規(guī)則,著眼于憲法本身。
(二)個人行為的經濟人的假設。
經濟人假設在經濟學中定義為私人的行動生成要使效率化,要延續(xù)到受那些人遇到了無法超越的障礙才會停止。而布坎南的重要理論把“經濟人”假設應用于對政策范圍或眾多人決策的過程來研究。依照這個理論,人們做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事情中,總想著怎么發(fā)揮或是得到的比付出的少才能平衡。比如,考慮到自己去投票,它產生出來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他會放棄這個機會??梢哉f,考慮在前面的,只有他自己。西方很多的政策制定其實是在這樣一種假設中制定的,把人當做自私的,用法律去規(guī)范它,反而很見效。
布坎南等人提出的重要理論,其中的很多分析有一個相同的方向:經濟人??紤]在前面的,只有他自己。所以,只考慮到自己沒有考慮到社會影響甚至是破壞, 最重大的辦法就是通過法律來約束。進而,在此基礎上,布坎南提出了憲法經濟學理論。
二、立憲目的:解決“政府失靈”
關于政府失靈, 布坎南給予了界定, 所謂政府失靈說, 是指政府在處理重要的事務中,職能或效益沒有發(fā)揮出來,或者是常常出錯。在布坎南看來:“政府作為人們的擁護者, 其作用是發(fā)揮應有的職能作用,否則,政府的存在就無任何經濟意義。但是政府的很多行為常常是無法滿足這一方向的, 甚至有些行為的作用事與愿違。 這一系列的問題就是政府的職能出現(xiàn)問題。
在凱恩斯時代中,都熱衷于政府在公共事務中發(fā)揮的管理的作用,認為什么事情政府都應該去管管,結果是管的沒管好,不該管的都管的也沒有起多大作用。并且他們一人政府的責任就是來彌補市場的失靈,提高全社會的福利水平。但布坎南并不這樣認為,他的公共選擇理論對“福利”理論提出了質疑,并提出并不存在所謂的“利益”、“福利”等說法,他提出只有人們才知道他們想要的東西。布坎南堅持認為在福利國家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所以他對西方的民主等制度,對國家和政府深表懷疑,并提出了他的政府失靈理論。通過對政治過程中選民、政治家和官僚的模型化分析,公共選擇理論在一種非常實際地意義上提出了“政府失靈理論”。這樣一來,政府對那些非政治性的市場經濟領域的侵入,就不再是理由充分、論據確鑿了。
布坎南對政府失靈的幾種比較重要的形式和它的來源進行了具體研究,得出了所謂政府行動的干預是市場運行不能確保資源有效運轉的重要原因。其次是政府部門的重疊, 政府部門重疊的危害是,相互推諉,效率非常低,缺乏競爭壓力;政府行為趨向于資源浪費,監(jiān)督信息不完備。。再次是政府具有尋租偏好, 政府去尋租的方式是利用自身的權力,對不該自己管的事務強行介入。
布坎南在本書中進一步強調,政府不僅不可能改善“市場失靈”,有時還要介入到尋租活動并導致資源浪費的現(xiàn)象發(fā)生。 因為政府自大的原因可能會造成資源的無效分配和分配格局的破壞, 會產生大量的成本浪費,尋租對社會有很大的危害。布坎南指出: “為了能使政府的尋租行為得到很好的整治, 我們就得執(zhí)行憲法的規(guī)定。” 這是布坎南針對政府失靈現(xiàn)象提出的立憲改革的思路。
三、立憲民主:形成長效機制
布坎南的討論觸及到了一個公共選擇理論所關注的核心問題,那就是民主的地位與作用。他指出,“民主”已經是一個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很少有一種政體會公然宣布自己是“非民主”的,即使是那些實際上的威脅政體也是如此。但是,以往對民主的認識卻流于膚淺,僅將之視為多數(shù)人的決定,而如果從公共選擇理論的視角,則更有可能對之進行深層次的透視。首先,對于任何一種真正的民主理論來說,最關鍵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把價值源泉完全歸結于個人。如果存在著非個人的價值源泉,或者說假定存在著非個人的價值源泉,那么,民主的政治程序充其量只能成為發(fā)現(xiàn)獨立價值途徑中的一種。這樣,民主政治程序就不會比別的政治程序如專家統(tǒng)治、軍政府統(tǒng)治更加有效。
個人價值上升到全面政治理論中占中心標準的重要地位,對人們相互作用的制度結構具有直接意義。如果分散的個人利益的沖突是一個變數(shù),個人相互作用的選擇結構可能排列成有意義的“民主”在規(guī)模和范圍上可能受嚴格的限制。此種限制從廣義上考慮是社會相互作用過程中政治上“成功”的標記。把“民主”擴展到先前不屬于政治的相互作用的領域是值得稱贊的。
當闡述了民主功能的有限性之后,布坎南強調,民主要真正發(fā)揮其作用,同時又避免導致政治沖突或者對個人價值對壓制,就必須以立憲為前提,即實行立憲民主。用一種憲法民主政治來取代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現(xiàn)行的民主政治。具體地說, 他的觀點是“ 只有在個人自由本身具有價值, 同時在有效的政治平等(這是民主發(fā)揮作用的原則)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民主'才能具有評價的重大意義, 而只有憲法的條文規(guī)定能約束或限制集體政治行為的規(guī)模和程度, 政治平等才能得到保證”。 所以, 政府行為如果缺少有效的憲法約束, 就會出現(xiàn)由于無政府下自發(fā)個人行為所導致的掠奪情況。憲法約束失靈正是政府失靈的根源。
但是, 布坎南的憲法民主并不是無政府主義。 他并不是一概反對政府行為, 他所反對的只是過多的和不適當?shù)恼深A,反對的是超出憲法允許范圍的或不受憲法約束的政府干預。進而, 他區(qū)分了三種不同階段的集體行動:(1)執(zhí)行現(xiàn)行憲法的那些行動, 這個層次的活動屬于“保護國家性”的行動。如同體育比賽中指定裁判員來執(zhí)行規(guī)則, 督促比賽的進行。(2)包括現(xiàn)行法律范圍內的集體行動的那些活動, 包括制定普通法、提供公共物品、進行再分配等。這套活動屬于“生產性國家”。(3)修改合乎憲法的法律的行為, 也即體育比賽中對比賽規(guī)則的修改的活動。 由這三個層次的集體行動可以看出, 國家和政府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除了修憲行為以外, 還需要“保護性國家”和“生產性國家”。布坎南認為, 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政治秩序之所以混亂, 是因為混淆了這三個不同層次的行動:“ 正當認為應該限于第一套活動的代理人卻在第三套活動中行動而毫不內疚, 就如同正在進行的比賽中, 裁判不斷地改變比賽的規(guī)則, 還公開宣稱, 這是他們指定的任務”。正是政府得不到有效約束, 才使許多經濟問題不斷出現(xiàn), 經濟政策屢屢失誤。因而, 要改革政治和經濟, 改革規(guī)則。
參考文獻:
[1][美]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吳良健等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 年版。
[2][美]丹尼斯·繆勒:《公共選擇理論》,楊春學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版。
[3]許云宵:《公共選擇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4]唐壽寧:《布坎南立憲經濟學述評》,載于《自由主義與當代世界》(“公共論叢”第六輯),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
[5]張啟強:《公共選擇與立憲民主——詹姆斯·M·布坎南》,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6]楊茜:《布坎南的 “政府失敗說 ” 及其對當代中國政府改革的啟示》(D),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10月。
[7]王箭:布坎南憲法經濟學理論研究 ,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12月。
作者簡介:林丹(1992-),女,海南臨高人,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政治與地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