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煒星
王爾德的《道林格雷的畫像》講述了道林格雷這位少年為了永駐自己的青春,以畫像來記錄年輕的軌跡,以殘害人來儲存人性之美,進而走向毀滅自我的哲理思考。他為了保留青春永葆,在畫家朋友亨利勛爵的蠱惑下;他懷著一顆欲望之心,走進了人性的幽暗區(qū)域,殘害他人,毀滅自己。面對無法主宰、克制、持衡的欲望,道林格雷不僅玩弄一個女演員的感情,致使她自殺之后,還任其欲望肆意,從而再謀殺了畫家霍爾沃德。正是女演員弟弟的死亡喚醒了道林的良知,他用良知之刀向丑陋的畫像刺去,向著內(nèi)心腐朽、潮濕、墮落、陰暗的自己刺去。他不僅褫奪了內(nèi)心的困頓,還把自身的本真之情赤裸裸地顯露出來。最后,他的面容變得丑惡蒼老,而畫像卻年輕如初。
無望的救贖:極致膨脹的人物性格
??抡f過:“人只有瘋癲才能夠揭示倫理面具下的邪惡,才能夠呈現(xiàn)出靈魂的陰暗。如若人不能正常對待瘋癲的自我,則會被理性遮掩住,以致于走不出自我的迷宮。”[1]道林格雷一次次將自我引入毀滅的狀態(tài),用突圍的方式來撕裂自我的生存困頓,生存悲愴,這讓他無法自拔,只想往混亂秩序的現(xiàn)實亂竄,最終以致于他走向死亡。對隱秘人性的執(zhí)著探究,對生存困境的頑強思索,構(gòu)成了道林格雷的一個重要特質(zhì)。在這部長篇小說里,道林為了獲取永駐青春的樣貌,用偽善之心來殘殺朋友,并且他用邪惡來抵抗良知,用自我毀滅本我的這樣一種姿態(tài)去挑戰(zhàn)世俗現(xiàn)實倫理。與此同時,這種狀況需要借助一定的力量,而這股力量來源于亨利勛爵的蠱惑、擾亂。在亨利勛爵的逼仄下,道林從真善美的這樣一個充滿良知的少年成為了丑陋、邪惡、陰險的偽君子。這種假面毫無疑問顯示在文本當中,“當血色從畫像的臉上悄然褪去,留下白堊畫成的蒼白假面和木然的眼睛時,他自己會保持少年的魅力。他迷人的青春永遠不會褪色,他生命的搏動永遠不會削弱?!盵2]
在文本當中,王爾德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手法把道林格雷的形象雕琢得呼之欲出。弗洛伊德說過,“本我過去在哪里,自我即應在哪里?!弊晕矣窒褚粋€受氣包,處在“三個暴君”的夾縫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調(diào)節(jié)三者之間相互沖突的要求?!盵3]本我的退場,自我的狂妄,超我的缺席,這一切的心理顛覆導致道林走向自我蠶食的道路。自我的蠶食與人性的彼此依偎構(gòu)成了一個奇特的張力。道林觸及到了人性中極為復雜的層面——它由靈魂中的欲望倫理殘留的痼疾、乖張的嫉妒本性與殘忍的手段糾葛在一起,共同構(gòu)筑了道林的變態(tài)、扭曲、異化人格。如文本中所言,“畫家的嘴里發(fā)出一聲驚叫,因為在昏暗的燈光下,畫布上一張猙獰的臉正朝著他笑。表情里有一種東西使他感到厭惡。天哪!他看的正是道連?格雷自己的臉!”[4]以毀滅靈魂演繹本能的嗜血,以無望來展覽人性的罪惡,通過自殘和自殺的方式來為詮釋出永葆青春的黑暗,這無疑折射了道林的人性雙重扭曲后的不可拯救。他用玷污了的頭腦和靈魂渴求著反叛,用污穢的人性追求邪惡。道林從殘害畫家霍爾沃德開始,他已經(jīng)是進入了罪惡的沼澤。在面對畫像時,他已經(jīng)是個行尸走肉了。他只是畫像的丑陋自我,用茍延殘喘的方式蠕動著余后的生命。正如文本所言,“用感官治療靈魂,用靈魂治療感官!這些話不住地在他耳邊回響!他的靈魂自然已病入膏肓。感官真的治得了它嗎?無辜的血已經(jīng)流了?!盵5]這些變化所形成的各種荒誕式的場景,最后聚焦于人物的精神深處,并催發(fā)了他們在人性上的潛在變化,包括由此而導致的各種人性潛能的瘋狂迸發(fā)和命運的迷幻滑行。盡管它們在敘述人性的意圖上更加突出個體生存與人物性格之間的錯位或撕裂,以及對這種錯位或撕裂的隱喻性展示,但無一例外的是,它們所帶來的后果,最終轉(zhuǎn)化為每一個個體生命在人性意義的畸變。
無邊的張力:以輕擊重的敘事策略
在敘事過程中,王爾德使用了卡爾維諾“以輕擊重”的敘事方式??柧S諾曾說過,“文學是一種生存功能,是尋求輕松,是對生活重負的一種反作用力?!钡懒指窭资芰撕嗬麆拙舻男M惑,與畫家霍爾沃德的進行一場青春交易,這種心里斗爭敘事方式呈現(xiàn)出道林格雷的情感世界的自我顛覆。這種敘事方式避免了對現(xiàn)實場景的直觀描寫,瓦解了故事厚重的悲愴之感,解構(gòu)了故事背后的殘酷和陰暗,進而以溫暖和柔和覆蓋了沉重的現(xiàn)實。為了保持畫中的青春,道林格雷對畫中表現(xiàn)的與其說是熱愛,不如說是一種嫉妒。在受邪惡的欲望逼仄中,他殘害了霍爾沃德,致使欲望膨脹,隨后連續(xù)上演了一場連環(huán)殺人案。與此同時,在面對自我審判時,道林格雷讓邪惡投影在自我身上,還致使女演員的弟弟死于非命。在與亨利勛爵之間的內(nèi)心世界對話,道林格雷不僅與女演員上演無愛的宣言,還對良朋好友的友好勸誡進行強烈的拒絕,這種是對自我的欲望膺服,以及對自我欲望背后的松懈進行無邊的妥協(xié)。這種以輕擊重的模式,用洪治綱的話來講,“用輕逸的筆法驅(qū)使自然人性的本能,通過隱秘的內(nèi)心敘事,不斷讓人物踅自我真實的靈魂之中,展示人物隱秘的人性真相,褫奪故事背后的變態(tài)人性,進而形成一種沉重的基調(diào)?!盵6]
這種模式主要在于他不會在現(xiàn)實面前就束手就縛,而是繞過當事人的行為現(xiàn)場及其意義,對一切現(xiàn)實的客觀邏輯來一點小小的反動,小小的剝離,小小的提升,讓其視角形成一種全視角的觀摩,而不是單視角的洞察。以??碌脑拋碇v,“全景式監(jiān)獄是觀察人的內(nèi)心世界,而不是獨自觀看一具模型的存在?!盵7]在小說當中,王爾德用剝離現(xiàn)實,抽離現(xiàn)實,把敘事呈現(xiàn)出飛翔的姿態(tài),以倫理審判的姿態(tài)去審判道林格雷?!耙撬飷旱年幱皬募澎o的角落日夜窺視他,從秘密的藏身之地嘲笑他,在宴席上對他耳語,在沉睡中用冰冷的手指把他弄醒,那他的日子會有多糟!這種想法潛入了他的腦際,他嚇得臉色發(fā)白,似乎覺得連空氣也驟然變冷了?!盵8]正是這種日常經(jīng)驗的冒險沖動,折射了生命被禁錮之后的無望。由孤獨到絕望,生之奧秘從此被解構(gòu)了,反而被重構(gòu)成主體性的彌散的敘事方式。正是這種小小的不同尋常,卻使敘事輕輕地脫離了純粹寫實層面,進入各種想象的空間。它既解放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使敘事話語在剝離寫實之后獲得了詩性的氣質(zhì),致使它呈現(xiàn)出飛翔的狀態(tài)。王爾德把它融靈性、凝重、隱喻于一體,在一種廣袤的想象地帶,為人們提供了巨大的回味空間,同時讓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以輕易找到它們的影子。正如卡維諾所言,“敘述這樣一種思維或心理過程,其中包含著細微的不可感知的因素,或者其中的描寫高度抽象。”[9]
無盡的靈動:印象畫式的語言
王爾德使用了藝術法則對語言進行靈活的改造,進行審美意境上的整合。他以印象畫的筆法把小說描繪若如一副油彩畫,使之呈現(xiàn)在欲望的叢里,并用理性的語言之斧斬下知性的荊棘,然后沿著詩意化的敘事語言,輕柔卻又異常堅硬地撕開各種生存的帷幕,讓人們面對他筆下的故事和人物唏噓不已或肅然起敬。他用一種印象派式的筆法把故事刻印出來,讓這種清逸靈性的語言在文本中能夠呈現(xiàn)飛翔的姿態(tài),并沿著這種唯美姿態(tài)自由滑行,凸現(xiàn)出人的無奈與悲愴,也折射了故事背后的沉重與黯淡。這種印象式的筆法主要特征是用光和色去表現(xiàn)大千世界,萬物造化的生動和美感,使之畫面燦然一新,讓整個畫面極其富有生命力和光色和諧。正如清朝畫家石濤所言:“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盵10]
以暖色調(diào)來渲染冷色調(diào)的印象手法是王爾德一個語言特點所在?!跋﹃栆呀?jīng)把對面房子高處的窗戶染成了金紅色。玻璃窗光閃閃像燒紅的金屬盤子。窗上端的天空好似一朵褪了色的玫瑰。他思考著朋友年輕火紅的生活,不知道一切會怎樣告終?!盵11]夕陽隱喻為時間的墜落,把金紅色、玫瑰色等暖色調(diào)渲染成一股溫馨帶有希冀、憧憬攜著企盼的氛圍,但就其最后道林格雷的內(nèi)心緣事而發(fā)而言,這無疑又是一種悲愴、悲涼、悲愴的基調(diào)。這使得小說在其內(nèi)在的審美意蘊上,既是懺悔一種罪惡,一種無望的追悔,一種失去自我理性后的悲慟。
以暖色調(diào)來渲染和描繪小說的唯美色彩,使得文本更抽象化、更色彩化、更神秘化。王爾德依賴自己的生存體驗和靈性的思想,拋開理性對語言框架的控制,任其語言在文本的美感河流中流淌。正如文本所講的,“美,真正的美,終結(jié)于富有理智的表情開始的地方。理智本身是一種夸張,它破壞臉部的和諧?!蔽谋井斨械囊欢卧拋硗队俺鐾鯛柕聦φZ言進行美感化、通感化、感官化的自由整合?!奥穼γ娴挠艚鹣慊ㄆ?,紅艷艷好似一圈圈跳動的火。一團白色的塵霧,似乎是一片菖蒲根花的云彩,懸掛在喘息著的空氣中。色彩鮮艷的太陽傘,上下跳動著,活像巨形的蝴蝶?!盵12]通過花香的嗅覺、紅艷的視覺,王爾德把句子融合、滲透、沉淀在知覺、表象等感性因素之中,讓其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種極致自我感覺化的沖突。這種沖突不僅僅是在外在化上,同時它還在于內(nèi)在化的變幻,讓人們的審美達到一個美化本質(zhì)的認識。
王爾德的小說帶著詩性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常常帶動敘事不斷沉入生活又飛離生活,與現(xiàn)實緊密相連又抗拒著現(xiàn)實的自身的一身不變,使敘事不斷地進入人類生存的各種可能性狀態(tài),甚至凸現(xiàn)出各種廣袤的、不可思議的審美空間。在這部小說里,它是王爾德對人性困境和存在困境的真切體恤,又是他現(xiàn)實的理解與逼仄。
參考文獻:
[1](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2:208.
[2][4][5][8][11][12]王爾德(Oscar Wilde),榮如德.道連·葛雷的畫像(譯文名著精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01:17,40,82,31,113,150.
[3]弗洛伊德 (作者), 楊韶剛 (譯者).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九州出版社, 2003(1),7,1:100.
[6]洪治綱著.主體性的彌散[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9:189.
[7](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guī)訓與懲罰:監(jiān)獄的誕生[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3):90.
[9]卡爾維諾著,蕭天佑譯.美國講稿[M].譯林出版社,2012,4:18.
[10]楊辛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