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平
摘 要:要想實施分層教學,必須在前期對分層教學、新課程標準、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做深入研究,結合集體的智慧,真正發(fā)揮分層教學的效果。文章簡單探討了分層教學的概念,并結合農村初中數(shù)學教學現(xiàn)狀以及數(shù)學學科的相關知識,探討了該教學模式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層次劃分
農村初中數(shù)學教學當中運用分層教學,首先就需要對學生進行層次的劃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根據(jù)考試成績來劃分。當然這種方法的缺陷很多,不能保證學生分層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性格特點等非智力因素,同時還要考慮教師的合理控制,以此為基礎進行分層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要注意,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應保證學生自尊心不受傷害。具體分層中,可采用同組異質策略,將學生分3層或4層。劃分好層次后,建立學習小組,結成一幫一互助小組。
二、目標分層
目標分層涉及備課環(huán)節(jié),即分層備課?,F(xiàn)行比較合適的方法是教師集體備課,通過透徹地研究教材和課標,再結合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分層,以此來指導教學內容,對問題、指導、作業(yè)等進行分層。在實際目標分層過程中既要考慮教學目標的設定,要符合相應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又需要保證體現(xiàn)教學總目標。
針對層次較低的學生,要讓他們能夠掌握基本知識點,針對中等層次的學生首先還是要在保證他們全面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養(yǎng)成綜合運用性質進行判定的能力。針對上等層次的學生,不僅要讓他們掌握基礎知識,養(yǎng)成運用性質進行判定的能力,還可以落實更高層次的研究性學習。
三、授課分層
1.設疑
教學的過程實質上可以看做是學生認知—質疑—再認知的一個過程。遇到常規(guī)的教學問題時,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分層教學中顯然是不適宜的,因為對于層次較低的學生來說,難度過大,而對于層次高的學生來說,又難度太低。因此,教學中就需要根據(jù)教學內容來劃分教學問題的層次,由淺入深,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例如,矩形的教學當中,針對低層次學生設問矩形是否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針對中等層次的學生,可將矩形同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結合來設問。針對高層次學生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質。
2.釋疑
釋疑一般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一些基礎性的引導問題,對于優(yōu)生來說顯然解決這類問題并不吃力,他們的學習能力較強,接收知識的速度快,那么就可以留下一定時間幫助低層次學生解決問題,充分發(fā)揮出一幫一互助小組的優(yōu)勢,使更多逐步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形成知識體系。
3.練習
練習在教學過程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針對同一個知識點,要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設計分層次的問題來引導練習。例如,直角三角形性質教學中,一些能夠直接運用性質來進行判定的問題,可由低層次學生完成,因為這主要是基礎性的問題,可鞏固基礎知識。對于已知中線和解三角形面積的問題可由中等及以上層次的學生來完成,而更高層次的如利用性質來進行變式訓練之類的問題可由高層次學生來完成。
4.指導
分層指導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分層輔導,主要針對低層次學生進行特別關注和指導,對中等及以上層次的學生一般就是進行適當?shù)囊龑Ш忘c撥。二是,培優(yōu)補差,如上文釋疑部分,高層次學生幫助低層次學生查漏補缺,既能使低層次學生掌握知識,又能使高層次學生獲得進一步成長。另外,學習小組中一般包含每個層次的學生,中等及以上層次的學生在交流討論中,也能幫助到低層次的學生,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相互輔導。
5.反饋
教師要在課堂上基于分層問題,分析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來接收各層次學生的反饋。同時巡視指導過程中也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策略和練習問題的難度等。
參考文獻:
[1]周秀華.試論農村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2):133-134.
[2]李麗潔.初中數(shù)學分層教學探索[J].科技咨詢導報,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