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煒
【摘 要】在媒體融合的大時代背景下,融合并不是簡單的合“幾”為一,而是新聞的傳播路子更寬了。媒體融合的變化會更加促進“走轉改”,“走轉改”能夠使新媒體更好發(fā)展,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這一切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帶來的改變,對于紙媒記者來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融合 走轉改 深度 新興傳播手段
媒體融合是信息時代媒介發(fā)展的一種理念,是在互聯網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的有機整合?!白咿D改”即“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著眼于把握新聞輿論的正確導向,著眼于提升新聞隊伍的能力素養(yǎng),針對性解決突出問題,進而推動新聞宣傳邁上新臺階。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走轉改”是否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兩者是相互促進還是相互排斥?這些思考都給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和要求。
“走轉改”始終要求在路上
著名戰(zhàn)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曾經說過:“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離炮火不夠近。”同樣的道理,如果新聞不夠好,那是因為離基層不夠近。只有帶著認真的態(tài)度,真摯的情感,將目光瞄準基層,深入基層,記者才能獲得第一手的新聞資源和新聞事實,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才能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親和力。
很多新聞事實證明,那些被人津津樂道的“得意之作”其實并不是宏大題材,越是貼近生活的小事,越是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央要求新聞工作者在貫徹落實“走轉改”理念中,將自己放在路上、放在基層、放在現場,因為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會有時代,只有在基層心里才會有群眾,只有在現場心里才會有感動。所謂“好新聞在基層”,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精神就應該是深入新聞現場,在新聞事件中感同身受,從而找到更多細節(jié)和靈感。
“走轉改”不是簡單地改變新聞寫作的方式方法,而是要在實踐中形成思想,采訪不僅要身在基層,更要心在基層。寫法措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心寫作,用心感受,記者要時時刻刻心系百姓,寫關于老百姓的事,寫老百姓關心的人和事,新聞才會受關注,得到共鳴。了解基層情況,了解群眾生活,熟悉群眾語言,增強群眾意識,在現實問題中凝練語言和文字,擁有了心靈的共鳴,才能寫出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才能提高新聞工作的思想覺悟和業(yè)務水平,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多鮮活生動“接地氣”的好作品。
在2017年“新春走基層”活動期間,記者深入地鐵、公交等基層一線,與駕駛員等一線工作者一起,了解他們在春節(jié)期間不休息,奮戰(zhàn)在工作第一線的辛苦,采寫《地鐵行值:在崗跨年迎新春》《年夜餃子送給公交一線駕駛員》等文章。在采訪地鐵2號線人民廣場站行值劉君時,她說:“只要在崗,我和搭檔兩個人就要一直盯著監(jiān)控屏幕,工作時間手機都鎖在抽屜里,連上廁所都是一路小跑,吃午飯更是簡單扒拉幾口,生怕一眼看不到,哪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如果不是身在現場,記者根本體會不到說這句話的人背后的辛苦,成稿時可能也就是一筆帶過,但記者現場體驗行值人員的工作,理解得更為真切,落在筆頭便格外有感情。記者大年夜采訪的魏玉斌和鞠花,駕駛的是一臺“夫妻車”,妻子干早班,丈夫干晚班,他們共同駕駛一臺公交車已有8年多。當萬家燈火,鞭炮聲響,記者和他們一起行駛在路上,把這份感受通過筆端傳輸給讀者。
“媒體融合”與“走轉改”也需“融合”
豐富的報道內容能促進報道方式的創(chuàng)新,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創(chuàng)新報道方式方法,開設專欄專版,通過消息、通訊等形式,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手段進行報道。同時,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豐富報道渠道,增強互動參與性,形成多層次的立體傳播網絡。在媒體融合的大時代背景下,融合并不是簡單地合“幾”為一,而是新聞的傳播路子更寬了。媒體融合的變化會更加促進“走轉改”,“走轉改”能夠使新媒體更好發(fā)展,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大連日報的第一次視頻直播,就是源于一次到地鐵現場采訪的體驗。
當時,記者到地鐵集團采訪,采訪時無意中聊起大連地鐵5號線正在進行開工前的準備,記者便臨時決定到大連地鐵5號線梭魚灣南站去看看。到了現場之后,記者便發(fā)現了5號線將建設一段海底隧道等很多有價值的線索。如果不是到現場,坐在辦公室里想當然,根本不知道沒開工前還能做如此多準備。幾天后,大連日報決定在“兩會”期間進行第一次視頻直播,展示大連的大項目建設成就,選擇出境現場時,記者第一時間想到地鐵5號線梭魚灣南站。
視頻直播結果很成功,借助人民日報的視頻直播平臺“人民直播”。直播過程中的觀眾數量就達到1萬多人次,直播結束后,“一直播”平臺的觀眾數量達到1.6萬人次。這對于第一次直播的大連日報來說,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
媒體融合不僅僅是信息采集渠道和傳播通道的多元化,重要的是,媒體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多媒體的原始素材,綜合整理提煉、加工,通過不同媒介傳播的特點,迅捷傳達信息,表現事件背后的真實,還原新聞的全貌,可以使讀者更直觀地從多個維度看到身邊大事小情的變化,從而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深度?!白咿D改”可以使得記者們深入到老百姓身邊,走到基層,落到實處,獲得更多接地氣的第一線材料,這樣使得新聞媒體與讀者走得更近,幫助新聞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老百姓需要的新聞事實和新聞動態(tài),才能讓媒體發(fā)展更有活力和動力。
按照傳統(tǒng)的采訪習慣,雖然都是“走轉改”,但以往都只是對事件本身進行采訪,記者回到報社成稿就算完成采寫任務。但在媒體融合下的“走轉改”,新聞的表現形式,除了文字采訪之外,記者還需要根據現場情況,錄視頻、出鏡、直播等等。當然,這所有的形式要求記者必須親自到現場才能夠完成,這樣的發(fā)展,不僅推動著新聞表達形式的多樣化,更重要的是促使著新聞工作者對新聞的全面了解和真實感受。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快速到來,傳統(tǒng)的電話采訪已經成為過去式,紙質文字通過新興的傳播手段,打破了過去傳統(tǒng)的傳播模式,讓新聞真正從報紙等紙質媒介中“走”出來,讓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這一切在媒體融合時代下帶來的改變,對于紙媒記者來說,都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單位:大連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