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研究半夏在不同CO2濃度下的光合特征,本研究利用Li-6400便攜式光合儀測定了半夏的CO2響應曲線,分析了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Cond)、胞間CO2濃度(Ci)等隨CO2濃度變化趨勢。結果顯示,半夏在環(huán)境CO2濃度為600 μmol mol-1以下時,會因為氣孔關閉而使得Ci迅速下降;CO2濃度超過600 μmol mol-1時,凈光合速率增加并不明顯。本研究表明在半夏種植過程中,大氣中的CO2完全能滿足半夏的光合作用需求,不必增加CO2濃度。
關鍵詞:半夏;CO2濃度;光合特征
中圖分類號: S567.23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2.031
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等行為造成越來越多的CO2排放到空氣中。大氣中的CO2 濃度已由工業(yè)革命前的280 μmol mol-1增加到2011年的393 μmol mol-1,預計2050年大氣中CO2濃度將達到450~550 μmol mol-1[1]。由此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同時CO2濃度升高也會造成植物形態(tài)、生理特征發(fā)生變化[2]。以往的研究表明,大氣中CO2濃度升高使得植物可利用的碳元素增多,可以增強C3植物的光合作用,最終提高產(chǎn)量[3]。
三葉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是天南星科半夏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可入藥,有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等功效[4]。半夏在野外呈零星分布,采挖不便,因此遠遠不能滿足醫(yī)藥市場需求。部分適宜半夏生長的地區(qū)進行了人工馴化和規(guī)?;N植[4]。研究CO2排放造成的溫室效應對植物光合特征的影響,對提高半夏產(chǎn)量,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重要的意義[5]。本研究擬利用不同CO2濃度研究半夏的光合特征,最終為半夏種植提供參考。
1 材料方法
2011年7月的第一個星期,選擇晴天進行實驗。選擇長勢良好且均一的半夏3株,利用便攜式光合儀LI-6400記錄不同CO2濃度下的凈光合速率(Pn),每個植株測量1次。測量時,葉室的光照強度固定設為1200 μmolphotons·m-2·s-1,溫度控制在27 ℃,將CO2濃度設為0、40、80、100、200、400、600、800、950、1100、1250 μmol mol-1。每個CO2濃度等待3分鐘,然后自動記錄數(shù)據(jù)。
求測量數(shù)據(jù)中相同CO2濃度下的Pn、氣孔導度(Cond)和胞間CO2濃度(Ci)平均值。為了直觀描述不同CO2濃度下半夏的光合特征,利用Excel 2003作圖顯示不同CO2濃度下凈光合速率(圖1)、胞間CO2濃度(圖2)和氣孔導度(圖3)變化曲線。
為了估計半夏在不同CO2濃度條件下的生理參數(shù),如CO2補償點(Γ)、CO2飽和點(Cisat)和光合能力(Pmax),我們利用指數(shù)改進模型擬合半夏的CO2響應曲線[5]。模型擬合使用DPS 軟件的單因變量參數(shù)估計中的麥夸特法,然后利用Excel 2003計算CO2響應曲線參數(shù)。
2 結果分析
圖1顯示了半夏葉片在不同CO2濃度下的凈光合速率。由圖1可見,當CO2濃度小于400 μmol mol-1 時 Pn隨CO2 濃度的增加迅速增加。當CO2濃度介于600到1100 μmol mol-1之間時,Pn隨著CO2濃度的增加而緩慢增加;并在1100 μmol mol-1達到最大值,此時的Pn為17.01μ molCO2·m-2·s-1。當CO2超過1100 μmol mol-1時,Pn反而下降。
圖2顯示了半夏葉片的Ci和環(huán)境CO2濃度之間的關系。其中橫坐標表示CO2濃度,縱坐標表示Ci。由圖可見, Ci和CO2濃度大致排列在直線y=0.417x+48.52兩側,相關系數(shù)R2為0.981。
圖3顯示了半夏葉片的Cond隨著CO2濃度增加的變化趨勢。半夏葉片的Cond隨著CO2濃度的升高始終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圖3)。當CO2濃度在80μmol mol-1時,半夏的Cond觀測值最大,為0.249。此后Cond隨CO2濃度的迅速升高反而快速下降。當CO2濃度達到600 μmol·mol-1后,Cond的下降趨勢變得平緩,但仍然隨著CO2濃度的上升而下降(圖3)。
3 討論
大氣中的CO2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碳元素的來源,其濃度升高會使得C3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強[3]。本研究表明:當CO2濃度在一定范圍內(nèi)升高時,半夏的Pn一直升高(圖1)。當CO2濃度超過半夏的飽和點時,Pn反而下降,這種現(xiàn)象在植物中稱為抑制現(xiàn)象[6]。由圖1可見,當CO2濃度為1241 μmol mol-1時,半夏的凈光合速率達到觀測值中的最高點。圖3顯示了半夏葉片的Cond對不同CO2濃度的變化趨勢。Cond隨著環(huán)境CO2濃度的升高一直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Cond的變化趨勢與以往大多數(shù)植物在環(huán)境CO2濃度的升高時的變化趨勢一致[7]。王建林分析表明,CO2濃度倍增下會使氣孔導度降低 30%左右[7]。圖2顯示了半夏葉片的Ci和環(huán)境CO2濃度之間的關系。當環(huán)境CO2濃度超過400 μmol mol-1時,半夏葉片中的CO2濃度(即Ci)遠遠低于環(huán)境CO2濃度(圖2)。由此可見,半夏種植過程中大氣CO2完全能滿足半夏的光合作用,無需增加CO2濃度。結合圖3分析表明:由于Cond變小造成Ci隨CO2 濃度的上升反而下降。這是植物對高CO2 濃度的一種適應[7]。但目前這種適應現(xiàn)象的分子調(diào)控機制并不清楚。
CO2響應曲線的指數(shù)改進模型可以計算出Cisat、Pmax和Γ等生理參數(shù),為研究半夏的光合特征提供了依據(jù)。通過計算,我們得到半夏的CO2響應曲線生理參數(shù)如下:Γ為54 μmol mol-1,Cisat為1241 μmol mol-1,Pmax為17.244 μ molCO2·m-2·s-1。由于目前大氣中CO2濃度約為400 μmol mol-1[1]。該值遠遠低于Cisat,因此半夏光合作用不會出現(xiàn)抑制現(xiàn)象(圖1)。這有利于半夏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提高生物產(chǎn)量。
綜上所述,半夏在環(huán)境CO2濃度為0~600 μmol mol-1時,會因為氣孔關閉而使得Ci迅速下降,且CO2濃度超過600 μmol mol-1時,凈光合速率增加并不明顯。因此在半夏種植過程中,大氣中的CO2完全能滿足半夏的光合作用需求,不必人工增加CO2濃度。
參考文獻
[1]姜帥,居輝,劉勤.CO2濃度升高對作物生理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3,29(18):11-15.
[2]左聞韻,2005,馬永亮,王開運,孫卿,張超,鄒春靜,孔正紅.大氣CO2濃度升高對植物根系的影響[J].生態(tài)學雜志,2007,26(10):1640-1645.
[3]趙天宏,王美玉,張巍巍,張鑫.大氣CO2濃度升高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2006,15(05):1096-1100.
[4]楊在君,靳忠英,彭正松,魏淑紅,余燕.掌葉半夏的光合特性及影響因子分析[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6,32(04):97-102.
[5]羅輔燕,陳衛(wèi)英,陳真勇.指數(shù)改進模型在大麥光合-CO2響應曲線中的適用性[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3,37(07):650
-655.
[6]鄭元,陳詩,王大瑋,田斌,王瑞苓.爬山虎葉片的光合生理特征對光合有效輻射與CO2濃度的響應研究[J].西部林業(yè)科學,2013(42):20-26.
[7]王建林,溫學發(fā).氣孔導度對CO2濃度變化的模擬及其生理機制[J].生態(tài)學報,2010,30(17):4815-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