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又名地文、水玉,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自古以來被列為“有毒之品”。因此,生半夏多外用以治療瘡癰腫毒,嚴(yán)禁內(nèi)服,如需內(nèi)服需經(jīng)炮制。根據(jù)半夏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等。
1.清半夏。將生半夏洗凈后涼水浸泡10日,再用8%白礬水溶液浸泡,至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曬干即成。清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jīng),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等癥。
2.姜半夏。將生半夏洗凈后涼水浸泡10日,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左右干,再切片晾干即成。姜半夏可增強降逆止嘔功效,側(cè)重溫中化痰、降逆止嘔,可用于痰飲嘔吐、胃脘痞滿等癥。
3.法半夏。將生半夏洗凈后涼水浸泡10日,加白礬泡至口嘗稍有麻舌感為度,取出略晾干。另取甘草加水煎湯,將甘草湯與石灰塊混合,除去石灰渣后,倒入半夏,浸泡至黃色,以內(nèi)無白心為度,撈出曬干即成。法半夏燥濕化痰功效增強,同時具有調(diào)和脾胃的作用,多用于痰多咳嗽、痰飲眩悸等癥。
4.半夏曲。取生半夏、法半夏各250克,研末備用。將生姜400克絞汁,同200克面粉用溫開水調(diào)成稀糊狀,再倒入半夏粉揉勻成團(tuán),發(fā)酵后壓切成小塊,曬干即成。半夏曲性平味苦辛,能化痰止咳、消食積,主治泄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