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jié),翻閱典籍,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很多“與樹結緣”的佳話。這些史實告訴我們:中華民族不僅自古以來就有植樹造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且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樹木是人類的好朋友!
“封山”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其實,大禹不僅是一位治水英雄,還是一位護林專家。據(jù)《逸周書》記載,大禹在治水期間,為保護林木,曾向全國發(fā)布了一道“封山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痹谀莻€年代有這種膽識,確實令人欽佩!
“慶功” 西周時,有位名將叫沙俊其,此人武藝高強,驍勇善戰(zhàn)。他每打一次勝仗,就令軍士“人種一樹,以慶武功”——以栽樹來慶功,古今尚無先例。后來,他連抓到了俘虜也令士兵們?nèi)ピ詷?,以至于他率領的軍隊形成了“慶功栽楊”的慶功習慣。這種習慣影響頗遠,許多諸侯國都效仿了這種一舉數(shù)得、別出心裁的慶典形式。
“杏林” 晉代葛洪《神仙傳》中載:三國時期,福建侯官(今福州)地區(qū)有位名醫(yī)叫董奉,此人醫(yī)術精湛,樂善好施,與張仲景、華佗并稱“建安三神醫(yī)”。董奉隱居廬山期間,常為附近百姓治病除疾。此人行醫(yī)有個“怪癖”:治病不收分文,但患者須在其家房前屋后栽植杏樹,標準是:重病患者栽5棵,小病患者栽1棵。幾年下來,董家宅前院后出現(xiàn)了10萬余棵杏樹,成為一片杏林。春天,董奉邀百姓共賞繽紛杏花;夏天,董奉把甜杏摘下來賣掉,買來谷米賑濟窮苦百姓?!熬悾ǘ畹淖郑┚由介g,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焙笫浪煲浴靶恿帧贝羔t(yī)生,并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滿”等成語來稱頌醫(yī)生的醫(yī)術高超和高尚醫(yī)德,在史籍中留下了“董仙杏林”的佳話。
“號宅” 晉代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因厭惡官場黑暗而辭官隱居。歸隱田園其間,陶淵明一邊堅持創(chuàng)作,寫下了《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一邊在家鄉(xiāng)大搞綠化,親手在宅前栽了五棵柳樹,竟日在樹下吟詩誦讀,還因此起了個別號:“五柳先生”。他以柳樹自喻,“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因“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而受到后人的敬仰。
“桑產(chǎn)” 三國時期的蜀國名相諸葛亮一生為國事操勞,且率先垂范,勸課農(nóng)桑,曾和家人一起,栽種了很多桑樹。據(jù)《三國志》載,諸葛亮病危時,曾給后主劉禪寫了一封遺書,其中有“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之句——一代名相,只給家人留下了800株桑樹作為遺產(chǎn),其廉潔之風萬世可表。同時,諸葛亮也用這份特殊的遺產(chǎn)告訴后人:“依木自養(yǎng),人神俱安”。
“賜姓” 在中國歷史上,隋煬帝楊廣是盡人皆知的暴君,不過,楊廣也留下了很多“政績”,植柳便是其中之一?!堕_河記》中載,楊廣在位其間,曾下令開鑿通濟渠,而后令臣民在運河兩岸廣植柳樹,以固河基,“凡植柳者,予絹一匹”。同時,他還親自揮鍬栽植,并“恩賜”柳樹為國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待遇”,因此柳樹又稱“楊柳”。在他的倡導之下,幾年時間,運河兩岸便綠柳成行,郁郁蔥蔥,河清堤固,生態(tài)良好。
“柳官”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大力倡導綠化,而且親手在柳州地區(qū)遍植柳樹。他寫詩自敘曰:“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手種黃柑兩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此外,他還總結出了綠化的許多方法和技巧,“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這些經(jīng)驗今天讀來依然有指導意義。
“寓志” 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在家鄉(xiāng)植了五株柏樹,其中一株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別人不懂其故,文天祥解釋說:“吾異日大用,必盡忠報國,此柏當年也。”果然,他一生報國忠民,兵敗被俘后,面對高官厚祿不為所動,寫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治國” 元世祖忽必烈治國有方,在其治國方略中,有一項治國之策頗為著名:民植路側。他頒布法令,讓全國百姓在大路兩旁廣泛種植一種長得又高又快的樹。這項政策的好處是:這些樹長成后,夏季綠樹成蔭,可供行人遮涼;冬季大雪封路,可起到路標作用;樹長成后,還可用于修屋架橋。為了督促百姓種樹,忽必烈還派出“巡視組”到全國巡視。
“封侯”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給樹“封侯”的皇帝?!堆嗑r餐記》和明《嵩書》中記載,朱元璋少時家貧,經(jīng)常挨餓。一次,饑腸轆轆的朱元璋討飯經(jīng)過一個村莊時,看到一棵柿樹上掛滿了金黃的柿子,于是就爬上樹飽餐了一頓。當上皇帝后,他沒有忘本,下令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家,要種柿、核桃、桃、棗等樹,“每戶初年200株,次年400株,三年600株”“鬻錢完賦,作糊啖之”,并親封柿樹為“凌霜侯”,此外,他還在鐘山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農(nóng)桑學校和園林場。
“濟貧” 明末清初,福建有位開明紳士叫楊達卿,此人對綠化非常重視。某年家鄉(xiāng)鬧糧荒,楊達卿打開自家糧倉,救濟災民。他賑災有一項特殊的規(guī)定:凡領一斗谷者,必須先去村前的大富山上栽一棵樹!災民照辦。幾年后,光禿禿的大富山成了一片綠海。楊達卿臨終前立下遺囑:凡災民所營林木,除用于修橋鋪路和辦學校外,可用于貧困人家建房,鄉(xiāng)民們聞之無不感激涕零!
“布蔭” 在河西走廊,清末名將左宗棠曾留下了“左公柳”的佳話。史載,左宗棠任陜甘總督赴任西進時,見沿途赤地如剝,禿山千里,黃沙飛揚,遂傳令:凡大軍經(jīng)過之處,必以植樹迎候。否則,無論巡撫、縣令,提頭來見。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牘之余,攜鎬種柳。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共植柳26萬株,人稱“左公柳”。此舉意在于:一為鞏固路基,二為防風固沙,三為限戎馬之足,四為利行人遮涼。自古河西種樹最為困難,可是在左宗棠嚴令督導下,竟然形成了道柳“連綿數(shù)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清人楊昌浚賦詩贊之曰:“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