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儀
在某些場合,有一些難以開口的話語不能直接表達出來,需要用一些比較含蓄、委婉的詞語來代替,顯得更加適合、謙遜、有禮,這樣的語言就是委婉語。作為言語交際的“潤滑劑”,委婉語豐富了漢語詞匯,調和了交際雙方的關系,形成了輕松的語言環(huán)境。本文分析了委婉語的含義并探討了委婉語的語用功能,指出委婉語內容豐富,在語境中的恰當使用決定了交際成功與否。
一、委婉語的含義
委婉語(Euphemism)一詞源于希臘詞語euphemisos,詞頭eu-即“good”(好),phemism即“speech”(言語),因此整個字面意思就是講“好聽的話”(word of good omen)。其英語釋義為:Substitution of mild or vague or roundabout expression for harsh or direct one expression thus substituted(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即用輕度或模糊或迂回表達,以便取代惡劣或直接的一種表達。另外,還有人稱其為化妝詞,即cosmeticwords。因此,人們可以從詞源了解委婉語的本質內涵和它適用的場合。
委婉語廣泛地運用在言語交際過程中,是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如人們的心理活動、語言環(huán)境因素等。因此,委婉語是普遍存在于社會交際中的一種語言學現象。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言”,即不說不合乎禮教的話。人們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由于所處的語境不同、生活場景的各異,有時會感到某些話不能開門見山、直接表達,雖然簡單明了,但是會冒犯、刺激對方,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引起不愉快;如果不得不指明這種名物或者動作時,又要顧及對方的感受,就需要人們用含蓄委婉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時人們會繞個彎兒,改用隱約閃爍、委婉含蓄的話把它烘托出來,以便恰當、輕松地表達情感。這些好聽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詞語就是委婉語。
委婉語分為傳統(tǒng)委婉語(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體委婉(stylistic euphemisms)。傳統(tǒng)委婉語是與禁忌語密切相關的。像生、病、死、葬、性、裸、拉、撒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達,那就是禁忌語,給人的感覺是粗鄙生硬、刺耳無禮。反而言之,若是迂回曲折,會讓人覺得文雅中聽、得體有禮;文體委婉語即夸贊、溢美之詞。外國人(尤其是當代美國人)在言語交際中,為了表示禮貌,避免刺激與不愉快的發(fā)生,或是為了爭取合作,有時會采用夸大的贊語,使雙方能夠順利、滿意地完成此次交際。
二、委婉語的語用功能
語用功能就是語言用于實際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委婉語在日常語境的使用中有以下四個語用功能。
(一)委婉語的回避忌諱功能
語言禁忌在各種語言中隨處可見,是一種富有地方方言或社會方言特色的語言風俗現象,深受社會文化的影響。表示害怕的事物的詞語要避諱,人們都害怕生病和死亡,打心里敬而遠之。于是,在言語表達中的回避功能隨之出現。例如,說話人悲傷地說“某人沒了”,雖然沒有直言不諱地用“死”,但是聽話人馬上會明白言外之意:某個人去世了。語言禁忌有著共同性的特點,漢語中關于“死”的委婉說法多達幾十種,譬如古代的“駕崩”“夭折”,現在的“犧牲”“逝世”等;同樣,英語里表示“death”義的委婉表達也不勝枚舉,如go to a better world(到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去)、be with God(與上帝同在)、to see Marx(見馬克思)、to be no more(沒了、不在了)、to rest in peace(安息)。
(二)委婉語的禮貌功能
言語交際要講究禮貌。禮貌不單單指個人的行為舉止、禮貌用語,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1983年,英國語言學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提出了“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禮貌原則包含六項準則: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這些準則貫穿的核心內容是:多考慮、欣賞、贊美對方,使對方感到你的尊重和贊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時,對方也會以“禮”回報。在委婉語運用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采取夸贊對方、以謙遜的態(tài)度自稱的語言表達形式,體現自身涵養(yǎng)的同時充分尊重對方。概而論之,交際雙方所處社會階層差距越大,委婉語運用的頻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如老板對員工、教師對學生、長輩對晚輩或者話題因素等。例如,漢語中問對方的姓說“貴姓?”;談及對方的父親稱之為“令尊”,母親則是“高堂”;稱自己為“鄙人”,妻子為“賤內”,兒子為“犬子”等。說話者用自謙的表達方式,謙遜地、較低地看待自身,不斷抬高對方,表示尊重。再如,我國崇尚敬老愛老,將年老作為閱歷和身份的標志,稱老人為“花甲之年”“耄耋之年”;在言語交際中通常采用敬稱,即在姓氏或職稱前分別加上“老”或者直接在姓氏后加“老”,如“老教授”“老張”“郭老”。簡而言之,在禮貌原則的指引下,交際雙方才會有一個和諧、輕松的語言環(huán)境,以便達成理想的交際目的。
(三)委婉語的自我保護功能
言語交際過程中,人們總是想更多地保護自身的利益和尊嚴不受侵犯,于是,在語言表達上大量地采用美好中聽、文雅的詞語代替粗鄙、刺激的措辭。束定芳先生認為,自我保護原則與禮貌原則是辯證統(tǒng)一的,互為前提又相互制約。當禮貌原則與自我保護原則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最終是禮貌原則服從自我保護原則。例如,《雷雨》中的一幕:
周樸園:(忍耐)克大夫是我在德國的好朋友,對于腦科很有研究,你的神經有點失常,他一定能治得好。
繁漪:(爆發(fā))誰說我神經失常?你們?yōu)槭裁催@樣咒我?我沒有病,告訴你,我沒有?。?/p>
周樸園顧及禮貌,忍耐著不發(fā)火,盡量不用尖刻的語言,但是一不小心用了一句“你的神經有點失?!?,周繁漪也因為這一句話而爆發(fā)。按常理,周繁漪對周樸園也應該禮貌一點,但“神經病”一詞傷害了她的自尊心,刺激了她,自我保護原則占了上風,于是便有了一場爆發(fā)。
(四)委婉語的語氣軟化功能
在一些重要或特殊場合,如論述觀點、公眾宣傳、商務談判、外交談判等公共場合,采用委婉的表達手段,盡量減少對方的反感以爭取其認同和接受。這樣有助于交際兩方消除分歧,整合意見,增加共識。同時,說話人掌握了主動權,可以更好地實現預期的目標。
例如,學生成績不理想時,教師如果對家長說“孩子可以在你們的幫助下學得更好”,遠比直接說“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長也不管”要好。上述言曲意直的表達給家長的感覺是,教師肯定了學生學習與家長幫助的共同努力,但是要再努力變得更好。教師委婉的表達方式既維護了家長和學生的面子,又起到了激勵作用。同樣,在日常交往里,如果說話人能夠更多地使用委婉語,就能使其更好地發(fā)揮含蓄、迂回、動聽的語氣軟化作用,從而起到一種緩沖或美化作用,為交際雙方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氣氛,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
三、結語
委婉語在社會交際中屢見不鮮,是伴隨著人們追求理想交際效果應運而生的一種婉轉的藝術表達形式。委婉語既不違背語言規(guī)范,又會給人風趣輕松之感,用間接、文雅、中聽的辭藻修飾了語言,調和了人際關系,使整個語言環(huán)境更為和諧。
(河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