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電影的構成要素有多種,其中很重要的元素便是音樂。電影配樂貫穿影片始末,起到強化人物情緒、烘托情境氛圍的作用?!渡介珮渲畱佟肥且徊繋в斜瘺鰵庀⒌募儛垭娪埃柚錁穼θ宋锖颓榫尺M行刻畫。筆者以其為例,對其中的配樂所發(fā)揮的作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山楂樹之戀》;配樂;主題音樂
中圖分類號:J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060-02
20世紀20年代以后,我國電影從默片轉向有聲,并逐步將有聲電影發(fā)展起來。之后,電影里開始有了音樂,電影配樂就此產生。我們所說的電影配樂包含了電影里的全部音樂,比如場景音樂、背景音樂、主題曲等,這些樂曲在影片中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如推進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將人物情感和主題內容更加深刻、細膩地表達出來。
《山楂樹之戀》是一部結局悲涼的愛情電影,片中的配樂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不斷進行著變化,為觀眾帶來完美的視聽感受,同時也將一段發(fā)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純愛故事展現在觀眾眼前。
一、純美的愛情故事——電影《山楂樹之戀》
《山楂樹之戀》由張藝謀導演執(zhí)導,改編自美籍華人作家艾米的純美愛情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愛情故事。在觀眾眼中,這部電影非常動人,也非常凄婉,在觀看過程中會不由自主落下眼淚。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靜秋和老三,兩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十分打動人心,但是更能夠撥動觀眾心弦的,則是男主人公老三為愛默默付出,他為了心愛的姑娘靜秋,在其生命的最后階段,依然默默等待,等待靜秋畢業(yè)、工作、轉正。老三給了靜秋莫大的支持和鼓勵,最后在孤獨中離開了世界,離開了心愛的靜秋。雖然老三孤單地離去,但是在靜秋心里,老三永遠鮮活地存在著。
在《山楂樹之戀》這部電影中,靜秋、老三的初次相遇,是因為靜秋被老三的歌聲深深吸引;接下來兩人需要過河,靜秋因為羞澀不敢與老三牽手過河,于是兩人拽著老三找來的一根樹枝一前一后渡過了河;當靜秋隨著長林來到河邊時,老三在船上看到靜秋十分興奮,跳下船將錢硬塞給靜秋,讓她買一件新衣服。在此處,張藝謀導演利用精妙的構圖輔以配樂,使人物的細膩情感完全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感動于這樣純真的愛情。[1]
二、優(yōu)美的主題曲《山楂樹》
一般來說,電影的主題曲都是對電影故事的綜合性概括。《山楂樹之戀》的主題曲,選用的是前蘇聯經典歌曲《山楂樹》,但是編創(chuàng)人員將這首老歌進行了重新編曲。電影的主題曲中也包含歌詞,演唱者的聲音清澈飽滿,近乎完美地詮釋了整部電影的情感。因為歌詞的存在,主題曲也能夠形成直觀的文學形象,更加能夠撥動觀眾的內心,使觀眾的情感深入到電影當中,被影片中的故事所感動。
《山楂樹之戀》之所以會選擇《山楂樹》這首歌曲作為主題曲,不僅因為二者之間有相似的名字,更因為《山楂樹》具有柔和的旋律,能夠將動人的故事更好地傳達出來,使人們更加容易走進20世紀70年代的情境中去。
影片中,老三患了白血病之后,身體十分虛弱,他躺在病床上,靜秋不斷地對他說著“我是靜秋”,淚流滿面;老三同樣滿眼是淚,他抬頭望著天花板,天花板上貼的是他與靜秋的合影照片,在這張照片中,靜秋和老三綻放著燦爛的笑容。接下來,電影畫面逐漸轉換成了西坪村的山楂樹,主題曲《山楂樹》也隨之響起。在主題曲的襯托之下,老三與靜秋的愛情,更加深刻地進入到了觀眾的心里。[2]
《山楂樹》的歌詞簡單通俗,演唱者站在現代的角度對歌詞進行了情感上的處理,使主題曲的審美更加具有時代氣息。電影結束的時候,主題曲再一次響起,再一次地將影片中的悲傷散播開來,影片帶來的感動和心酸都深深地刻在了觀眾的心里。
這部電影作品的主題曲,除了用于營造氛圍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之外,也參與了角色的塑造。影片中,靜秋、老三的第一次相遇,就是老三拉著手風琴唱著《山楂樹》,靜秋被他深深吸引。一般來說,在表達憂傷的情感時,手風琴可謂是絕佳的伴奏樂器,它的金屬簧片的聲音總是能夠給人一種難以言說的抑郁感覺。[3]影片中r老三就擁有這種憂傷的氣質,而靜秋與他的相遇,正是因為《山楂樹》的曲調。二人的相遇,同時也激起了人們對那個純真年代的懷念,主題曲的旋律久久縈繞在觀眾耳畔。
三、唯美純潔的場景音樂
在一部電影中,場景音樂主要是為電影的情節(jié)發(fā)展服務的,《山楂樹之戀》也是如此,它的場景音樂,隨著主題的深化而深化,在劇情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4]在《山楂樹之戀》這部影片中,所應用的場景音樂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鋼琴與箏的單音合奏,出現在老三患病之前,這個時候的場景音樂主要營造了靜秋與老三之間既羞澀又甜蜜的感情;第二種是弦樂與彈撥樂共同創(chuàng)設的,這個場景音樂在靜秋得知老三患上白血病之后被大量運用,生動地將靜秋驚慌、幾近崩潰的內心感受表達出來。這兩種差異巨大的場景音樂,將整部電影的講述分為了兩個部分,應用于男女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和生活狀況,具有非常好的抒情作用,給觀眾帶來別具一格的情感體驗。
電影前半部分的場景音樂,為影片營造出純真、浪漫的感情基調,靜秋和老三就是在這樣的情感氛圍中,相互產生了愛慕之心;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因為在場景音樂中添加了弦樂,使得這個唯美的愛情故事中出現了絲絲悲涼的氣息,同時也將主人公純真的思緒呈現出來,為之后的悲劇劇情打下基礎。在影片中,靜秋和老三一起騎自行車、兩人之間出現誤會、兩人在醫(yī)院的離別等,全都沉浸在恬淡的背景音樂當中,為觀眾營造出浪漫、唯美、靜謐的情節(jié)氛圍。在此時場景音樂緩緩奏起,更為觀眾增加了情感上的波動。當最令人揪心的一幕出現以后,場景音樂雖然還是那么恬淡、素雅,但并不會讓人覺得與劇情不相符,所以,能夠讓觀眾完全沉浸于影片的情節(jié)之中,場景音樂則逐漸飄散開來,滲透到了觀眾的心中。
由此,這部影片已將情節(jié)與場景音樂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觀眾自然而然地認為情節(jié)和場景音樂在《山楂樹之戀》中是一個整體。其實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在電影中加入配樂,其最高境界就是能夠使觀眾完全忘記配樂的存在。事實上,音樂的確能夠給觀眾帶來視聽享受,甚至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婉轉凄美的背景音樂
在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背景音樂的運用主要能夠表明情節(jié)的環(huán)境和時代特征,我們在觀看影視作品的時候,容易忽視背景音樂的存在。實際上,正是因為影視作品有背景音樂的存在,才能夠更加深化主題。
在電影《山楂樹之戀》中,一輛客車遠遠駛來,客車的引擎聲尖銳、刺耳,與之前音樂營造出的安靜感覺明顯不同。但是,當這輛客車呼嘯而過的時候,尖銳的鳴笛聲一下子就將觀眾帶到了四十多年前的場景中。
張藝謀導演對片中的聲音處理得十分細膩,比如破舊的木門吱吱作響、瓷碗之間相互磕碰、舞臺的地板出現塌陷等,導演將這些聲音融合在一起,生動地表現出電影所處的年代,也巧妙地向觀眾交代了電影人物的生活狀況。同時,《山楂樹之戀》中對背景音樂的運用,也向觀眾暗示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動。比如在影片中,靜秋的母親并不支持靜秋與老三戀愛,當老三向靜秋的母親提出最后幫靜秋換一次繃帶的時候,背景音樂中充滿了溫柔,就像此時的老三面對靜秋,心中同樣充滿了溫柔;靜秋的母親釘著信封,不時地發(fā)出“叮當”的聲響,這樣機械式的聲音與充滿溫柔的背景音樂重疊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向觀眾呈現出了影片中人物復雜、糾葛的心理。
影片中,靜秋與老三共同拽著一根樹枝過河,老三在行進的過程中,拽著樹枝的手慢慢地向靜秋的手靠攏,最后如愿以償地牽住了靜秋的手。兩人手牽住的時刻,背景音樂響起,整個畫面都是浪漫、唯美、甜蜜的,靜秋與老三之間青澀又純真的感情不需再多言,觀眾也不會認為老三圖謀不軌、想占靜秋的便宜。[5]
《山楂樹之戀》的另一個情節(jié),是靜秋去探望病中的老三,兩人隔著一條河做著擁抱的動作,此時背景音樂再次響起,預示著悲劇將要發(fā)生。在影片中,老三似乎已經知道自己離死亡越來越近,他把靜秋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續(xù),于是想再多看看靜秋,想要靜秋能夠替自己好好地活下去。
在整部影片當中,背景音樂充滿了溫柔,溫柔中又夾雜著絲絲凄涼,觀眾的心隨著甜蜜的情節(jié)而喜悅,也隨著悲痛的情節(jié)而憂傷,久久回味著靜秋和老三之間真摯的感情。
一般來說,音樂具有非常強大的、感染人心的力量,甚至在有些時候,音樂所表現出的情緒更加生動和形象,更能夠打動觀眾。在《山楂樹之戀》中,不管是其主題曲還是背景音樂,都能夠恰到好處地在影片中出現,將故事情節(jié)深深地印在觀眾的腦海里。
《山楂樹之戀》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既唯美又凄涼的愛情故事,尤其是電影中的配樂,它將故事推至高潮,加上經過配樂渲染的情節(jié)既純真又唯美,觀眾可謂是享受了一場震撼心靈的視聽盛宴。[6]
參考文獻:
[1]安曉燕.從電影《山楂樹之戀》看陳其鋼的電影音樂[J].青年文學家,2012,(5):165.
[2]王欣.電影音樂視覺延展性研究--《山楂樹之戀》電影配樂受眾談[J].音樂傳播,2013,(3):91-93.
[3]張晶.手風琴作品《摩爾多瓦的節(jié)日》演奏分析[D].新疆師范大學,2015.
[4]蔣玲.在電影美學系統(tǒng)中樂器配樂的溝通功能研究[J].電影文學,2011,(22):148-149.
[5]郭幟,盧媯.絲絲入扣織神情——從專題片配樂談點事音樂的積極作用[J].現代電視技術,2012,(6):104-106,35.
[6]戴娛,戴岱.電子聲音合成手段在電影音樂中的應用發(fā)展概覽[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5):60-66.
作者簡介:
吳樹青(1977-),女,山東聊城人,碩士,聊城大學東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影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