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剪紙是一種極具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的民間傳統美術,是廣大民眾寄托希望和承載情感的具象表達,被廣泛應用在婚喪嫁娶、慶生祝壽、社會交際等多個方面,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信息。亳州剪紙裝飾題材多樣,寓意吉祥,深受亳州民眾的喜愛。本文將通過對亳州剪紙題材的分類及其在各種民俗和社會活動中的應用來探析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
【關鍵詞】亳州剪紙;題材分類;民俗應用;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255-02
位于渦水河畔的亳州地處南北地域文化的過渡性地帶,在歷史的長河中,商湯曾建都于亳,此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在這里不斷地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了樸實中不失浪漫,含蓄而又不失豪氣,既開放又包容的亳州文化。亳州地區(qū)民風淳樸,民眾十分注重養(yǎng)生,崇尚勤儉節(jié)約,為而不爭,即使身處困境也能夠自得其樂,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而“亳州剪紙”便以一種二維的、平面的方式將亳州民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惟妙惟肖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將亳州民眾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通過那一幅幅的紅色剪紙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一、求吉納福保平安
幸福安康、富足美滿的生活是廣大亳州民眾自始至終的追求,他們將這種愿望通過各種形式表達出來,剪紙便是其中之一。在亳州剪紙中,有很多裝飾內容都是這種樸素而又單純的愿望的直觀表現,而這在歲時節(jié)令中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在亳州,每逢佳節(jié)人們都會通過剪紙來裝飾門戶和庭院,這不僅增加了節(jié)日的氣氛,更是對美好生活的真摯期盼。在新春佳節(jié)時,常見的主要有迎新納福為主題的“三陽(羊)開泰”、“新春大吉”、“四季(梅蘭竹菊象征四季)平(瓶)安”、“喜(喜鵲)上眉(梅花)梢”“萬事(柿)如意”、“福壽安康”、“歲歲平安”、“室(石)上大吉(雞)”、“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等剪紙。如“室上大吉”,“室”的諧音為“石”,“吉”諧音為“雞”,剪一昂首挺胸、頭戴紅冠、作鳴叫狀的大公雞立于巖石之上,周圍輔以各種吉祥的花草環(huán)繞作為裝飾。“雞”與“吉”不僅因諧音被常用于剪紙題材中,“雞”在古時還被認為是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家禽而深受民眾的喜愛。這在《韓詩外傳》中就有所記載:“雄雞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盵1]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將“雞”用于年節(jié)的剪紙中,并不單純是其光鮮美麗的外表和昂首矯健的形象,更是因其所象征與暗含著的深刻的人文內涵和倫理道德。除歲首求吉納祥的剪紙外,也有祈盼來年豐衣足食、生活安定、風調雨順的裝飾內容,如“連(蓮)年有余(魚)”、“五谷豐登”、“人畜平安”等。
剪紙除在春節(jié)期間受到亳州民眾的喜愛之外,在其他節(jié)日也有相應的表現形式。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在古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此時天氣炎熱病蟲滋生,甚至威脅人們的生命。因此,在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便會通過一些張貼佩戴鎮(zhèn)物或者舉行某種儀式活動來達到祛邪避災的目的。端午節(jié)的剪紙表現題材主要有“虎鎮(zhèn)五毒”、“葫蘆團花”、“天師鐘馗”、“太極八卦圖”等。除此之外,也有反映節(jié)日期間亳州民俗活動的“賽龍舟”、“包粽子”等剪紙。有關中秋節(jié)的剪紙有“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中秋團圓”、“花好月圓”等,這些剪紙不僅作為裝飾物烘托了節(jié)日的氣氛,更暗含了民眾對安康圓滿生活的樸素心愿。
二、祈子延壽福滿天
宗族的延續(xù)傳承有賴于“夫婦之道,而“夫婦之道”則肇始于男女之間的情戀婚嫁。在亳州地區(qū),新人結婚時用剪紙裝扮居所既能渲染喜慶熱鬧的氛圍,又是借此表達對新人的婚后生活的祝福,此類的剪紙很多是以團花的形式呈現?!霸谖覈鴤鹘y文化中,‘團與‘圓被賦予了特殊的觀念與意涵,普遍被視為團圓、圓滿、吉祥的標志性符號,而團花的形式本身就有民俗觀念和文化因子的滲透與應用?!盵2]如“喜上眉梢”、“龍鳳呈祥”、“蝶戀花”、“鴛鴦臥蓮”、“鳳穿牡丹”、“鳳戲牡丹”等。其中,“鳳凰”和“牡丹”意象的組合多暗指男女之情。在“鳳戲牡丹”剪紙中,其形象多是一只鳳凰轉頭面向盛開的牡丹花,表達了一種對愛情、婚姻美滿的向往與追求。此外,也有祝愿新人早得子嗣的“麒麟送子”、“松鼠葡萄”、“榴開百子”、“連(蓮)生貴子”、“張先送子”等。此類剪紙圖案中通常以諧音、諧形或者象征的方式表達對新生命的祝愿。以植物題材為例,剪紙中常見的“葡萄”、“石榴”、“葫蘆”、“蓮子”等等生命力頑強或結子豐碩的植物,這些都暗含著人們強烈的生命意識并通過剪紙的表現形式將這種意識得以物化。
慎終追遠,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不斷歌頌和倡導的傳統美德。在亳州剪紙中便有許多是以祝壽和多壽為題材的,如“五福捧壽”、“麻姑獻壽”、“群仙祝壽”、“松鶴延年”、“仙鶴蟠桃”、“猴子偷桃”等。在祝壽題材中“桃”經常作為主要圖像或輔助紋飾出現在剪紙畫面中,這是因為“桃”與傳說中的神仙王母娘娘有著密切的關系。傳說王母娘娘擁有一個很大的蟠桃林,每年三月三日是她的誕辰,天宮大開盛會,以蟠桃作為主食,宴請各路神仙,眾仙趕來為她祝壽。王母娘娘蟠桃園的蟠桃,人吃了成仙得道,能長生不老,能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這便使“桃”賦予了其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民俗內涵。因而,“桃”意象便成為祝壽題材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圖案?!叭绻f吉祥寓意是民間美術經驗層面的淺層內涵的話,那么,生命象征則是民間美術形而上層面的深層內涵?!盵3]從而可以看出,“祈子延壽”這一主題深刻地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的重視與信仰。
三、歷史人物顯風流
亳州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在亳州剪紙中,便有一些反映亳州歷史名人的剪紙。曹操是東漢末期的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亳州是曹操的故里,有關曹操及其家族的各種事跡在亳州廣為流傳。曹操修筑的運兵道至今保存的十分完整,甚至有“地下長城”的贊譽?!恫軟_稱象》的歷史故事便被亳州剪紙藝人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題材。這幅剪紙中,畫面從下到上依次是陽刻的水波紋、陰刻的船、陽刻的曹沖,陰刻的大象,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整體和諧中不失對比。大象占據了構圖的將近三分之二,但絲毫沒有頭重腳輕之感,而這正得益于剪紙藝人熟練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
亳州素有“中華藥都”之稱,當地的民眾十分注重養(yǎng)生,據統計,2015年亳州地區(qū)百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達到502人之多。而這與華佗以及陳摶兩位歷史人物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華佗是我國三國時期著名的醫(yī)學家,在各地行醫(yī)救世,他首創(chuàng)的“麻沸散”和“五禽戲”對中國古代醫(yī)學的發(fā)展有著卓越的貢獻。而陳摶是北宋時著名的道家學者和養(yǎng)生家,信奉“黃老之學”,講究清靜無為的養(yǎng)生之道。因此,亳州剪紙中亦有很多反映亳州民眾養(yǎng)生保健以及紀念醫(yī)學先賢的題材,如剪紙作品“神醫(yī)華佗”、“五禽戲”、“陳摶老祖”等。在剪紙“神醫(yī)華陀”中就刻畫了華佗在深夜還在奮筆書寫的畫面,這幅剪紙采取了圓形構圖,華佗居于畫面中間偏左的位置,書案上的竹簡已經長長地散落了一地,華佗仍渾然不覺,書案前刻有一些花草,這幅剪紙為我們刻繪了一位妙手仁心的醫(yī)者形象。除了與亳州有淵源的曹操、陳摶、華佗等歷史人物外,亳州剪紙中也有“陸游賞梅”、“嫦娥奔月”、“四美圖”、“哪吒鬧?!?、“文王求賢”等其他著名歷史人物。
四、社會變遷展新顏
隨著時代的變遷,亳州剪紙也與時俱進,除了花鳥魚蟲、祥禽瑞獸、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等傳統題材的內容外,剪紙藝人還創(chuàng)作出了反映社會發(fā)展、新時代生活風貌以及展現當地民俗風情的剪紙,這類題材的剪紙亦被稱為“新亳州剪紙”。
毫地處中國南北和東西的交匯處,自古以來就是皖豫蘇魯的重要商埠,到明清時期的亳州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空前繁榮,經年商賈云集、會館林立,山陜、湖廣、江浙、豫皖等省在此均設有會館,現在亳州城西北還保存有一條古老的商業(yè)街,商業(yè)街附近有一座大關帝廟,便是即享譽全國的“花戲樓”,也就是山陜會館,它以精湛的雕刻藝術,絢麗的彩繪而享譽中外。[4]剪紙作品“花戲樓”便選取了花戲樓的正大門作為表現內容,剪紙是左右對稱的構圖形式,整幅剪紙精致細膩、刪繁就簡,點線面相結合,和諧一致卻又不失錯落變化,將花戲樓的主要特色表現得恰到好處。反映亳州風俗民情的剪紙還有“捏糖人”、“學剪紙”、“織布”、“劃旱船”、“吹笙”等等。
亳州剪紙藝人還根據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反映現代生活以及社會大事件的剪紙。如剪紙藝人王炳華在中日建交時曾創(chuàng)作了一幅刻有“長城”與“富士山”圖案的剪紙,“長城”象征著中國,“富士山”象征日本,以山川海水相連,寓意兩國之間為連衣帶水的關系,從而能夠友誼長存。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奧運會,王炳華老先生又以此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鳥巢”、“福娃”等剪紙。還有“神舟回家了”以及為歡迎香港、澳門的回歸創(chuàng)作的“普天同慶”系列作品、“2012年中國文化遺產日”等都是以社會發(fā)展中的熱點事件作為剪紙的創(chuàng)作靈感與題材的。
亳州剪紙在集成傳統的同時能夠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不囿于傳統的創(chuàng)作題材,將剪紙表現內容加以豐富,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反映時代、謳歌生活的新剪紙,這也是亳州剪紙在當代社會文化急劇轉型期還能夠繼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五、結語
亳州深厚的歷史人文為亳州剪紙?zhí)峁┝素S富的題材內容和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亳州剪紙又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新風貌。亳州剪紙是亳州民眾熱愛生活的物化表達,他們不僅將自身心中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甜蜜美滿愛情的向往,對子孫滿堂的期盼寄托在了那一張張紅紙上,更從這豐富多彩的紅色剪紙中彰顯出一種積極樂觀、欣欣向榮的生命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章培垣主編.韓詩外傳選擇修訂版[M].杜澤遜,莊大鈞譯.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11.
[2]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
[3]程波濤.阜陽團花剪紙的民俗主題與文化寓意[J].文藝研究,2012.
[4]張立池,魏紅燦.亳文化略論[J].學術界,2011.
作者簡介:
岳金鳳(1991-),女,河南濮陽人,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史論研究生,藝術學碩士學位。
基金項目:本課題為“安徽大學研究生學術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項目編號vfc1003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