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濤
最憶過年飯菜香
文楊濤
“舅舅,今年過年我要帶女朋友回來哦,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準(zhǔn)備吃啥?”晚上,在家庭微信群里,在南昌工作的大侄兒楊志突然冒出這句話,然后在群里發(fā)了一個跳躍開心的表情??吹贸?,作為小吃貨的大侄兒對年夜飯滿是期待。
“吃啥?”我一時竟然有點語塞,沉思半晌,那些年,母親做過的那些春節(jié)家常菜,常常在夢中飄香的食物,在我的腦海里越來越清晰,一一浮現(xiàn)出來。
記憶里,春節(jié)來臨前,勤勞善良的母親匍匐在老家屋檐下的小石磨上,碾著水泡糯米,乳白的糯米汁從磨眼里流淌出來,濾干后做油炸糯米丸子。在外務(wù)工的姐姐們背著大包小包風(fēng)塵仆仆回來了,在家門前望見白發(fā)的母親,叫出了聲:“媽,我回來了!”母親眼里笑出了淚花,小跑接過女兒手中的行李。
天還未黑,母親便早早地進了灶屋,風(fēng)箱賣力地向灶膛扇風(fēng),火苗偎依著鍋底。晚上掌燈時分,母親做了好大一桌家常菜,全家人在柴火熊熊中團圓了。這些團年的家常飯菜,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傳遞著親情,也慰藉著親情,綿延了回家的路。
小的時候,在城里罐頭廠上班的父親很少回家,家里爺爺、奶奶、母親、三個姐姐和我,一大家子的生計都落在了母親的身上,油鹽醬醋和家庭零用開支,全靠母親喂豬喂雞喂鴨換幾個錢支撐著,家庭經(jīng)濟很是拮據(jù)。
面對嗷嗷待哺的四個孩子,母親在飲食上操碎了心。老家盛產(chǎn)小麥,臨近春節(jié)的時候,往往也是家里稻米不夠吃的時候。母親把淘洗曬干的小麥在小石磨一遍遍地磨成粉,用細細的篩子濾出面粉,然后加水加酵母進行發(fā)酵。
待到面團膨脹成胖乎乎的模樣,母親挎著竹籃到屋后菜地里轉(zhuǎn)一圈,回來的時候,籃子里裝滿了豆角、蘿卜、土豆、大蔥等時令蔬菜,在山泉水下精挑細選洗干凈,切成小段。然后爬上梯子,從灶屋橫梁上懸掛的臘肉上切下一小塊,拉成細細的肉條,和蔬菜一起攤在厚實的案板上。
這時候,笨重的菜刀在母親的手中起舞,臘肉的香味和蔬菜的清香交織在一起,沖撞著我的味蕾。餡做好了,母親把發(fā)酵好的面團切開,扯出一個個小面團,用竹棍滾出薄薄的皮,加上兩小勺餡后,捏出包子的形狀,再用筷子頭在包子頭上壓出一圈小褶皺,包子就戴上了漂亮的花帽子。
包子做好了,鍋里的水也咕咚咕咚響起來,母親把竹蒸籠用涼水透一遍,鋪上一層干凈的白紗布,把包子在蒸籠里排列整齊,灑上涼水,蓋上蓋子,急不可耐的我,急急忙忙地往灶膛里添柴加火,心隨著鍋里的水聲而跳動。
約摸半個小時,鍋里水聲大動,熱騰騰的水汽籠罩在蒸籠上方,面粉香、蔬菜香、臘肉香從蒸籠細小的孔里爭先恐后地竄出來,彌漫在灶屋里,勾得饞蟲在我的心里竄來竄去,口水都不知道在喉嚨里咽了好多遍。
母親揭開蒸籠,先挑一個大的包子,用筷子叉起來放在我的手里,我迫不及待咬一口,那種又燙又軟又香的滋味從喉嚨里四散,直下腸胃,全身的毛孔都舒展開來??吹轿覀兘愕軒讉€狼吞虎咽的樣子,母親露出疲憊的笑容。
由于家里土地少,有時小麥不夠吃了,母親用一半的小麥粉摻一半的玉米粉做包子皮,蒸熟以后,包子就披上了黃澄澄的外衣,我們一樣吃得津津有味。包子的味道就這樣伴隨我,在那些清苦的歲月里,健康成長。
14歲那年的春節(jié)前夕,我早早輟學(xué),告別母親,背上行囊第一次出遠門,來到了河北的一座礦山打工。那個春節(jié)異常寒冷,北風(fēng)呼啦啦刮過空曠的原野,聽不見過年的鞭炮聲。
在簡易的工棚里,有天半夜,我在夢中磨牙,是想吃母親做的包子了。第二天一大早,我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到鎮(zhèn)上給母親打去電話:“媽,礦山好苦,我想吃你做的包子了?!痹陔娫捘沁叄赣H哽咽淚流。
姐姐們長大了,母親把自己多年來做的幾樣家常菜,悉心傳授給了女兒們。母親叮囑說,女兒啊,無論你工作干得多好,今后成了家,都要回家給丈夫、孩子做飯吃。后來,三個姐姐就是憑母親教的一手四川家常菜,把三個優(yōu)秀男人的胃給拴住了,并征服了他們的心,小家庭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我的家在川東北山區(qū),鄉(xiāng)下人家,家家戶戶都有幾壇泡菜,泡出的也是人生百味。母親在上個世紀(jì)80年代做的兩壇泡菜,一家人居然吃了三十多年,經(jīng)年累月的老鹽水,歷久彌香,這是一個家族傳承的味道,多少年的春節(jié)團聚里,母親就靠一壇子泡菜為作料,把那些年清貧艱辛的節(jié)日烹調(diào)得有滋有味。
后來,我在所工作的城市買了房子,專程回家接母親過來住,好幾次吃飯的時候,母親總在房子里這里看看那里望望。“媽,你不吃飯,找啥呢?”媳婦不解?!澳氵@屋頭,怎么泡菜也沒有一壇?我回去把老家那一壇給你們搬來。”母親喃喃回答?!芭?!”我頓時明白了,沒有泡菜下飯,母親覺得飯吃起來不香。
沒過幾天,母親專門回了一趟老家,在老家灶屋里待了三十多年的泡菜壇子,被母親請進了城。去年春節(jié),全家在城里過的年。母親靠壇子里的泡菜作為作料,做上幾個拿手的家常菜,吃得身上和心頭都暖融融的。而今,七十歲的母親,還蹣跚著腳步,去市場上買回蘿卜、辣椒、豇豆、生姜、大蒜放在泡菜壇子里。這個擺在廚房里憨態(tài)十足的老泡菜陶瓷壇子,成為一家人心上的寶。
老家河流縱橫,過冬的池塘里、水田里少不了藕這種美味蔬菜。用藕粉做的藕圓子,也是我家春節(ji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家常菜。冬天,池塘里的藕成熟了,潛藏在泥里長得白白胖胖。強壯的鄉(xiāng)下人脫掉鞋襪,挽起褲管,站到冰冷刺骨的水中挖藕,盡管冷得牙齒打顫,嘴唇烏青,但是依舊樂觀。
剛挖出的藕散發(fā)著泥土的味道,心靈手巧的母親,蹲在池塘邊上,用刷子、鐮刀把剛出淤泥的鮮藕刮洗干凈,這個時候的母親,眉毛和頭發(fā)上掛滿了白霜,粗糙的雙手凍得通紅。然后截成小段,用小石磨把藕段磨成碎泥,在柴火灶上清蒸后,用自家的菜籽油炸出黃燦燦的藕圓子,而今還是我夢中咂嘴的食物。
母親明顯地老了,我們這個家,三代幾十口人,誰沒有吃著母親做的飯菜長大。如今散落在四面八方,奔波在打拼的路上,有多少母親做的春節(jié)家常菜,成為我們回家路上的凝視和眺望。母親呼喚我們回家過年的聲音,蒼老了卻更清晰了。
春節(jié)里的家常菜,是洗盡鉛華閱盡繁花后,還記得的親人們的氣息,是母親把對兒女們的疼愛,深深地植入我們的體內(nèi)、靈魂中,成為打開千辛萬苦也要回家相聚的密碼,成為連接親人血肉相連追根溯源的暗語,充滿了生活的禪意。
今年,我們?nèi)胰嗽诩彝ノ⑿湃豪锷塘亢昧耍覀円黄鸹丶?,一起動手,做上一桌母親教會我們的家常菜,舉座言歡,暢述親情,享受那種久別過后醇香的過年味道?!?/p>
責(zé)任編輯 / 周 洋
10264141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