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都是意蘊豐厚,可以做出各種各樣解讀的,這篇《雅盜》當然也是如此。作家的敘述方式是中國畫的白描,簡潔,透明,但指向卻是模糊的。按我個人的理解,這幅《灞橋風雪圖》就是趙仲的命運素描。趙仲文武雙全,卻只能以行盜為生,這是何等的不幸和凄涼,卻又有著不平之氣郁結(jié)于胸中,這與畫中的意境極其相似。趙仲看到這幅畫,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命運,所以他才會設法把這幅畫弄到手。對他來說,拿到這幅畫,就像是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他可以隱于鄉(xiāng)間,安于貧賤,再也不用自毀名節(jié),隨世浮沉。
就像倪雪菲說的,《灞橋風雪圖》像是一面鏡子,雅盜看它,就像看自己,看自己潦倒窘迫、懷才不遇的失意人生。這句話非常漂亮,說中了要點,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這樣一面鏡子,不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內(nèi)心都需要一幅《灞橋風雪圖》的觀照。
嚴豐穎同學則點出了這篇文章的文眼。趙仲之所以為雅盜,正是他作為文人的一點傲氣,但文而為盜,本就自相矛盾,他內(nèi)心的煎熬也肯定是劇烈的??上攵?,在遇到《灞橋風雪圖》之前,他肯定也有過金盆洗手的想法,只是這幅畫的意境讓他看到了一個真正的文人應該如何度過一生,他才決然地取走了這幅畫。
徐若珂同學說得好,這幅畫就是趙仲的信仰,而他最后的選擇更是飽含了一種在畫里與知己一同笑談信仰的滿足。對很多人來說,滿足何嘗不是人生最好的結(jié)果。從這個視角來解讀也是非常獨特的,讓《灞橋風雪圖》有了不同的意義。
吳睿琦同學用簡短的幾句話點透了趙仲的心事?!跺睒蝻L雪圖》喚醒了他文人的風骨。這個理解很漂亮,勾起了我的一點看法:畫落于雅盜手中,就如同靈魂歸于本身,對于這幅畫來說,也有了它應有的價值。
李灣同學的點評也很有意思。盜亦有道,本是莊子借寓言諷刺儒家崇尚的仁義道德,只是反諷,當不得真。比如趙仲這樣的雅盜,他偷的是大戶人家,但大戶人家就該被他偷嗎?自然是不該。但如果趙仲去偷窮人,那就不配稱為雅盜了,只能稱為強盜。所以偷盜這件事,無論怎么都是錯的。但從小說看,這幅畫似乎是趙仲更有資格擁有,就如前面我說的,這幅畫落到趙仲手里,也算是找到自己的主人了。
錢辰瑛同學做出了最感性的解釋,從這個角度理解這幅畫也是可以的,也讓小說有了更多的指向。
好的文學作品往往就是這樣,它如同一棵樹,我們所理解的東西就是樹上的花朵和果實,它可以分散于樹的四面八方,卻始終共享根基。我們都能看到觸動內(nèi)心的東西,使它成為一枚明亮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