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瑞特
人類歷史上,每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徙,都跟當時政治經(jīng)濟的變動有關(guān)。20世紀80年代至今,1000多萬人移民深圳,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口遷徙,是當代文明演進中波瀾壯闊的詩篇。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深圳是個兼容包并的城市。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帶著夢想來到這座城市。可以說,深圳是“中國夢”最初的起點。
梳理深圳家譜
深圳的家庭注定與眾不同,它們延續(xù)了中國家庭傳統(tǒng)文化,又重構(gòu)了家庭關(guān)系的新內(nèi)涵:夫妻來自不同省份,雙方父母分別在內(nèi)地不同地區(qū),孩子成人之后離開深圳學(xué)習(xí)生活的比例也很高。依托深圳、背靠內(nèi)地、面向全球的家庭組織結(jié)構(gòu),帶有深圳的移民印記,是這座城市的獨特DNA。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如深圳一般,快速開枝散葉,成就萬千家族。深圳幾乎匯聚了56個民族,也幾乎匯聚了中國的所有姓氏。因此深圳姓氏家族的故事豐富而具有傳奇色彩。讓生活在內(nèi)地、深圳和國外的一家?guī)状司奂谏钲?,聚集在—個故事和夢想里,聚集在一張合影照片中,這就是獨特的深圳家譜。
2013年,深圳市市委宣傳部和深圳報業(yè)集團深圳晚報策劃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項目——“影像深圳家譜”。項目統(tǒng)籌、執(zhí)行、荷賽和華賽獎獲得者趙青、陳遠忠介紹說,深圳姓氏家族的故事是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代表和符號之一,記錄和探尋深圳姓氏家族文化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在這個“夢想之城”,需要有一部關(guān)于家庭的影像史詩,留下城市家譜。
一開始,“影像深圳家譜”項目的時間跨度定為10年,每年拍攝記錄100個家庭,10年拍攝1000個家庭。一個家庭的影像家譜是文化個案,100個家庭呈現(xiàn)的是城市文化樣本,1000個家庭的藝術(shù)記錄,呈現(xiàn)這座移民城市的族群特質(zhì)。
“影像深圳家譜”項目的拍攝團隊由深圳晚報攝影部為基礎(chǔ)團隊組成。同時生活在深圳的攝影家楊延康、肖全、陳偉、陳富、余海波、賈玉川、楊洪祥、熊安平、張源、黃京、杜海彬、楊俊坡、韋建誠等也積極參與首季拍攝。深圳晚報專門成立了共有36人的龐大“影像深圳家譜”項目組,包括策劃人員、平面攝影團隊、視頻攝影團隊、文字采訪團隊、圖片制作人員、視頻后期剪輯團隊、展覽實施團隊,并在深圳晚報開設(shè)“深圳世家”、“城市傳奇”、“特區(qū)人家”三個欄目。
追夢人的故事
“影像深圳家譜”所甄選的拍攝家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為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的發(fā)展和繁榮做出過貢獻。
袁庚是改革開放后在深圳追夢的領(lǐng)頭人之一。他原名歐陽汝山,1917年4月23日出生于廣東省寶安縣大鵬鎮(zhèn)(現(xiàn)深圳龍崗區(qū)大鵬街道),1939年入黨,在家鄉(xiāng)附近從事抗日斗爭。1946年,他隨東江縱隊編入第三野戰(zhàn)軍,解放后在多個中央機構(gòu)工作。1979年,袁庚任深圳蛇口工業(yè)區(qū)管理委員會主任,負責蛇口工業(yè)區(qū)的開發(fā)建設(shè)。他同時是招商局蛇口工業(yè)區(qū)和招商銀行、平安保險等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也是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輝煌的主要締造者、深圳騰飛的重要探索者。2016年1月31日,袁庚因病醫(yī)治無效在深圳蛇口逝世。
“影像深圳家譜”拍攝團隊有幸在2014年為袁庚一家拍攝了合影。拍攝照片的時候,雖然他已保守老年癡呆病癥的折磨多年,但依舊精神矍鑠,面色紅潤,笑容慈祥。
同袁庚老先生一樣,見證了深圳“誕生”和“成長”的蔣開儒,也攜家人參加了“影像深圳家譜”的拍攝。蔣開儒是歌曲《春天的故事》的詞作者之一,廣西桂林人,現(xiàn)任職于深圳羅湖區(qū)文聯(lián)。1992年年初,剛剛退居二線的蔣開儒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了關(guān)于鄧小平同志南巡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斑@份報紙我?guī)Щ亓思?,一萬多字的報道,我逐行逐行地反復(fù)讀,讀了整整一個晚上,特別感動?!笔Y開儒說,“我當時就跟妻子說,我要去深圳了,最后湊了2000塊錢,買了硬座票,從哈爾濱坐到深圳?!?/p>
1992年5月13日,蔣開儒一下火車看到一片摩天樓,很恍惚,那一瞬間有一種“春天來了的感覺”。12月16日,蔣開儒一口氣寫出了《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首歌詞后經(jīng)深圳的葉旭全潤色,由原來的三段改編為二段,并且在內(nèi)容上由最初偏重深圳的變化而概括為全國的變化。很快,這首由蔣開儒、葉旭全作詞和王佑貴作曲的《春天的故事》便傳遍了大江南北。
像蔣開儒一樣,當年的深圳好比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大江南北立志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國人。不過,我們在“影像深圳家譜”項目中看到,這塊磁石其實早在明代便開始散發(fā)引力。
賴氏在如今的大鵬新區(qū)(位于深圳東南部)生活了近300年,始祖賴吾彪由廣東紫金縣遷至鵬城(現(xiàn)為深圳)。清代嘉慶、道光、咸豐年間,賴氏祖孫三代出了五位將軍,屢建戰(zhàn)功,在保護東南海疆的戰(zhàn)爭中功績顯著,在廣東索有“宋代楊家將,清代賴家?guī)汀敝f。三代五將中,又以在鴉片戰(zhàn)爭中打下“九龍海戰(zhàn)”的賴恩爵名聲最盛。賴恩爵身后百余年的大鵬村雖已不再擔負海防重鎮(zhèn)的角色,但依然保持舊貌,成為深圳這個年輕的移民城市中為數(shù)不多的古城遺跡。1975年出生的賴繼良是賴恩爵的第五代孫,任職的大鵬古城博物館位于大鵬鎮(zhèn)鵬城村賴府巷10號,入門便是賴恩爵的半身銅像,巷子對面是賴恩爵的“振威將軍府第”。如今,賴氏家族共有300余族人,如今堅守大鵬的人,每年都會在清明及重陽上山祭祖。
與移民始祖賴氏家族不同,新時代移民劉振球一家的生活就相對輕松溫馨。四世同堂的劉振球家庭有13位成員,他們成為“影像深圳家譜”中首個被拍攝全家福的家庭。
2001年,劉振球被兒子從江西接來深圳安度晚年。劉振球的母親已經(jīng)96歲高齡了,目前在江西老家和他的弟弟一起生活。本來2001年劉振球老兩口來深圳時,把老母親也一起帶過來了,但是住了幾個月,母親不習(xí)慣堅持要回去。于是,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劉振球會接母親來深圳住幾天,對老人的要求也盡量做到百分百滿足。平時他還會時常在深圳買進口補品郵寄給母親?,F(xiàn)在大家庭雖然沒有一起生活了,但是為了不讓老人孤單,每周末都是家庭聚會日,孩子們會放下工作,帶著老兩口出去吃飯逛街。劉振球說,老母親最喜歡的事就是拍照,因為每次一看到一大家子人和樂融融地站在一起,她就特別開心。于是每次接母親來深圳,他們都會全家合影,在他們家全家福的照片是拍得最多的。這個大家庭還獲得過“十佳愛心家庭”“深圳文明家庭”和“書香家庭”等榮譽。
繼續(xù)前行
家譜,一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呈現(xiàn),是中國人心靈的歸依和根脈?!坝跋裆钲诩易V”牽動了社會各階層城市記憶,既是對傳統(tǒng)的傳承,又是對傳統(tǒng)的超越,同時還綜合城市的多元性要素進行展示。
這樣的家譜,表面是一個個家庭的影像族譜,其實是深圳的人文根脈?!坝跋裆钲诩易V”所拍攝的每一個家庭都是經(jīng)過認真篩選的,都能夠體現(xiàn)出移民對深圳這個城市的奉獻和包容,雖然聚齊一家人是十分不易的,但這個項目的主創(chuàng)人員還是有信心還將繼續(xù)做下去,創(chuàng)造人類城市發(fā)展史上記錄遷徙歷程的夢想巨著。
當深圳以30多年的短暫時光迅速崛起之后,其背后所蘊涵的文化價值,需要被凝聚和書寫。2017年是項目的第四年,將以“老兵傳奇”“深港合作”等多個主題為線索征集家庭進行拍攝,相信每一個“鵬城時尚”家庭的家譜故事都令人感動,也祝愿每一個移民家庭都能夠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