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佩凌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根據(jù)教材的性質特點,因需而用,巧借動手操作化抽象為具體,化單一為豐富,從認知到應用,讓動手操作真正演繹出指尖上的精彩。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課堂教學
動手操作 精彩生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A-0076-01
在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動手做數(shù)學”的實踐活動是教材改革的一大亮點,它可以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過程中真正經(jīng)歷數(shù)學知識的生成過程,深刻理解所學知識,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巧借動手操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進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文筆者主要結合教學實踐就動手操作在教學中的運用談一些體會。
一、從抽象到具體,在動手操作中感悟
小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大都處于依葫蘆畫飄、有樣學樣的認識層面,如果教師經(jīng)常采取這樣的方式教學,學生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運用所學到的概念、定義、公式解決一些基本問題,但是,時間一長,這些知識就很容易被遺忘,直接影響了學習的效果。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師應采取引領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shù)學知識。
如在教學《有余數(shù)的除法》這部分內容時,對“余數(shù)一定要比除數(shù)小”這些知識點的學習,如果教師只是硬性地讓學生記憶,而不關注學生是否真正理解,那么,由于這些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很容易混淆,所以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不會太深刻。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親自用學具擺一擺,再認真思考:余數(shù)為什么必須比除數(shù)小?這樣教學,在學生的具體操作中,從抽象到具體,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悟也會更加深刻。
二、從單一到豐富,在比較分析中滲透
在學生學習數(shù)學過程中,有些知識比較相近,單靠死記硬背一些理論知識或教師的反復講解,學生的感受并不一定會深刻,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可以把動手操作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比較分析,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而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時,在關于“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應該是正方形或者越接近正方形的圖形的周長最短”這句話的理解認識上,如果單憑文字語言的描述,學生的感受不一定會深刻,而且難度也會比較大。此時,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教師鼓勵學生采用動手操作的方法來完成,并做好記錄。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以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為例,分別擺出長是2厘米、寬是1厘米,長是3厘米、寬是2厘米,長是4厘米、寬是2厘米的圖形,再分別求出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這樣教學,化繁為簡,學生在操作中得出了“拼成的圖形越接近正方形,或長和寬的長度越接近,周長越小的結論”。這樣,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中,有效避免了教師直接傳授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豐富多彩,教學效果更好。
三、從認知到應用,在語言轉換中提升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數(shù)學語言不像其他語言那樣生動形象,易于接受,它需要在學生真正吸收消化以后,才能轉變成為自己的語言。要想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巧借數(shù)學操作,讓那些抽象的數(shù)學符號、圖表、文字等在學生的操作中變得形象具體,這樣邊操作邊表達,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定然會得到極大提高。
如在教學《確定位置》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主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習情境:傳達室的老王要找我們班的劉明同學,可他不認識劉明,你能告訴他如何才能盡快找到劉明嗎?學生思考后快速回答:“告訴他劉明坐在第三排左數(shù)第二個?!薄暗谌拍线厰?shù)第二個?!薄暗谌疟边厰?shù)第七個?!苯處熛瓤隙藢W生的回答,但為了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數(shù)學語言表述自己的認知,教師根據(jù)學生所學知識的特點,出示了下圖,并讓學生結合上圖找一找(1,2)(1,3)(4,1)(2,3)(3,2)(2,1)(1,1)等坐標在圖形中對應的字母是什么?這樣教學,從建構模型,了解如何確定位置到運用確定位置的知識解決具體問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而且在具體的找一找活動中,學生也學會了如何把數(shù)學語言、數(shù)學信息轉化為可以理解接受的語言,有助于學生內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總之,教師要以數(shù)學知識為媒介,以學生動手操作為途徑,讓學生在做中感悟、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提升,這樣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必定會更加精彩。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