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菊
清乾隆三十五年內府藏文泥經寫本《甘珠爾》是清內府繼藏文《甘珠爾》、《丹珠爾》經、蒙文《甘珠爾》、《丹珠爾》經、漢文《龍藏經》、《滿文大藏經》(以上六種為刻本大藏經)及康熙內府八年藏文泥金寫本大藏經完成后的又一項寫本大藏經工程。
現藏故宮的乾隆三十五年泥金寫本《甘珠爾》存九十六函,30717頁,臺北故宮保存十二函。兩地所藏為一部完整的大藏經。
乾隆寫本《甘珠爾》的裝潢
乾隆寫本《甘珠爾》裝幀形式為梵夾裝,每函經由經夾、經頁、經衣組成,經版分內外兩層,外層護經版上下二塊為實木雕朱漆填金版,正面有梵文六字真言,背面繪有五行描金梵文轉寫字,為三寶禮敬文、梵文五十字母、三世佛真言和五方佛、佛母、佛度母等九尊種子字真言。整函經外縛五彩厚絲帶,長30-40米,附有銅胎鎏金透雕金龍帶扣。護經版內配有白哈達一條,外黃棉布包袱包裹,內又有包袱三層,為黃面紅里夾袱、薄黃布、黃綢布。三層包袱內為內護經版上下兩塊,長75.2厘米,寬28.7厘米,厚2.5厘米,實木胎,正面外裱庫磁青紙,再以泥金描繪各種圖案。上內護經版的上面四周邊欄西番蓮圖案中繪“時輪金剛咒牌”,里面的邊欄繪有蓮花座,并繪白螺、鮮花、熏香、油燈、摩尼寶、琵琶等。邊欄內經版中央成凹型,兩側各繪彩色佛像一尊,并冠于鏨金歡門二座,佛像下方左右書滿文、藏文佛像尊號,其上鑲嵌有東珠、烏拉大珍珠、珊瑚、綠松石、青金石、孔雀石等珠寶。二佛歡門之間鏨金瓔珞之下墨色羊腦箋上浮雕三行金字。首行梵文經名,次行藏文拼讀梵文經名,三行為藏文經名,首二行意為“南無佛陀耶”禮敬佛、“南無達摩耶”禮敬法、“南無僧伽耶”禮敬僧,末行意為“禮敬三寶”。
上內護經版中央凹形處,覆蓋五層彩色緙絲經簾,五色分別代表五方五佛,依次是黃色代表寶生佛,紅色代表無量光佛,綠色代表不空成就佛,藍色代表不動佛,白色代表盧遮那佛,每層經簾的周邊用金、紅、綠、藍、白五色絲線織出飛龍戲珠十條,黃色經簾欄框內以金線織出三行藍札體的梵文,一、二行為梵文五十個字母,接著為“十二因緣咒”及結束語“愿吉祥”。此咒意為“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依據經典記載,若繪造佛像安置此咒,則如佛親臨現身。據清代譯師工布查布的解釋,梵文為梵天所創(chuàng),具有神圣性,又是佛典的原文,有大攝受力,“凡見者、閱者、念者、觸者、書寫、佩帶、禮拜、供養(yǎng)、右繞者,咸獲利益”。紅色經簾則以金線織出(緙絲)黃色經簾的梵文轉寫字母,而綠藍色經簾上分別用五色絲線織出八瑞相圖案、八吉祥圖案。
下層內護經版與上層護經版大體相似,只中間凹進處為五座佛像及歡門,每尊佛像下方兩側滿、藏文書該佛像的名稱;下經版的封面為三組交杵金剛圖案。金剛杵為佛教法器,象征能摧減煩惱的菩提心,為諸尊持物或修法的道具。首函內首附有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御制金書甘珠爾經序》。每函前均附每函經所收目錄,序文、目錄為藏、滿、蒙、漢四種文字書寫,經頁以藏文字母序依次疊放,前后側面經墻以泥金繪勝利幢、金魚、寶瓶、妙蓮、右旋螺、吉祥結、寶傘、法輪、八吉祥圖案,右左兩側經墻繪噴焰摩尼寶圖案及本函部類、函號、經文標目。這些圖案既顯經典、莊嚴、肅穆,又防止經頁排放錯亂。
以本經第一函(夾)為例,第一函《秘密經》共329頁,計御制序文15頁,目錄3頁,經文310頁,漢、滿、蒙、藏文對照。庫磁青紙附頁1頁。紅漆金經文外護經木夾板2塊,有微碰傷。帶庫磁青紙木胎佛像內護經版木夾板2塊,有微碰傷,第一塊下護經版有黃、紅、綠、藍、白色緙絲佛簾5份,彩繪佛像5幅,金質佛光5座,鑲嵌珍珠16顆,珊瑚珠14顆,藍松石16顆,綠松石12顆。第二塊上護經版有紅黃綠藍白色緙絲夾佛簾5份,彩繪佛像2幅,金質佛光2座,金質龍頭9個,海水9個,鑲嵌大小珍珠41顆、珊珠14顆、藍松石10顆、綠松石10顆。經夾外附藍白色哈達各一塊。黃布單包袱一塊。黃緞繡金龍夾包袱一塊,附絲質帶子一條。黃布棉包袱一塊。捆經絲帶一根,上附鑒金帶頭一個。
乾隆寫本《甘珠爾》中的佛像
《甘珠爾》共108函(夾),每函夾上下內護經版的內側,計上經版彩繪2尊佛像,下經版繪5尊,每函共7尊,108函共756尊,每尊像左右下角分書滿文、藏文尊名。上護經版尊像以印度祖師,佛菩薩為主;下護經版以護法為主,五位尊像中以中間一位為最尊,兩側多為伴神。756尊神像中,祖師部有圣天祖師、世親祖師、無著祖師、法稱祖師、功德光祖師、釋迦光祖師等;菩薩部包括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地藏菩薩、普覽菩薩、空行母、白傘蓋佛母、金剛亥母、無我佛母等。其余各尊像有金剛總持、金剛薩±垂、時輪金剛、金剛明王、金剛變化身等。護法部佛像有吉祥天母、持八寶母、大黑天、大龍王、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
乾隆本藏文泥金《甘珠爾》756尊彩繪佛像中有些形象奇特,有的面部忿怒猙獰,有的祥和安靜愉悅,有的天女體態(tài)輕盈嫵媚可愛。在這些神像的背后以七彩的祥云、柔和的色彩及熾熱的火焰組成金的歡門及各種龍紋花卉紋飾烘托著佛像的莊嚴,彰顯出諸佛菩薩的祥和寧靜。這些佛像配物的繪制多以紅、黃、綠三色為主,重點部位施以泥金點繪。這756尊佛像是存世的各種佛教圖像文獻資料中佛像最為豐富、繪制裝潢最為精美的,但這些佛像長期以來由何處何人所畫沒有明確記載,清內府三十二年六月檔案為我們提供了答案:“皇帝命:‘庫掌四德為造《甘珠爾》一部,經頭經尾上歡門畫像佛756尊,請交中正殿畫佛像喇嘛在造辦處畫。一
據上述記載,這批佛像應為清官中正殿喇嘛所繪。中正殿是清官重要的佛堂,不但收藏著大量的佛經、佛造像,還有很多著名的高僧大德及藏傳佛教繪畫大師。從這些彩繪佛像作品中可以看出,這些畫師在吸收印度、尼泊爾及漢地佛像繪畫藝術的基礎上加入本民族的特點,在清代佛教繪畫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較滿文《大藏經》中的彩繪佛像畫、蒙文《甘珠爾》的彩繪佛像畫更為細致、精美,并依“遵準量度法為之”。
此外,這756尊佛像中有部分重復的內容,但也是已知收佛像最多的圖案集之一,其佛像圖案集已出版的有《三百佛像集》、《五百佛像集》、《乾隆滿文大藏經繪畫》、《蒙文甘珠爾圖像集》、《寶相樓佛像群諸尊》等等,但其中多為雕版印刷品,圖像不清晰。滿文《大藏經》、蒙文《甘珠爾》圖像集雖是彩繪,但無論所繪佛像諸神的形態(tài)、色彩、精細程度、佛像的數量都與此經所繪佛像眾神有一定的差距。乾隆泥金寫本《甘珠爾》佛像眾神集無疑是存世佛像集中極具研究價值的。
(責任編輯: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