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澤+農檸寧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摘 要: 語言政策是相關部門對語言有關問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廣西作為少數民族地區(qū),一方面遵循國家政策推廣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另一方面有使用和發(fā)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廣西語言使用現狀是普通話得到了普及,但水平有待提高;民族語言活力強,但掌握民族文字的人數有限;外語教學不能滿足當地經濟文化發(fā)展。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處于面向東盟、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重要戰(zhàn)略位置,語言政策需要適應形勢做出一定調整,以更好地實現語言互通。
關鍵詞: 少數民族 語言政策 語言規(guī)劃
一、語言政策概念
語言政策關系國家統一、安定和各民族團結,關系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鑒于語言政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學者們對語言政策的研究方興未艾。中外學者對“語言政策”都給出了定義,英國學者Robert Phillipson提出,“語言政策”是“一種對可能由語言問題引起的傷害行為的預防性措施”[1]。以色列語言學家博納德·斯波斯基認為,“語言政策”由三部分組成,即語言實踐、語言態(tài)度或語言信念、語言規(guī)劃或語言管理[2]。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陳章太對“語言政策”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1991年陳章太將“語言政策”定義為“對語言文字的地位、發(fā)展和使用所作的行政規(guī)定”,2005年又定義為“國家和政府關于語言地位、語言作用、語言權利、語際關系、語言發(fā)展、語言文字使用與規(guī)范等的重要規(guī)定和措施,政府對語言問題的態(tài)度的具體體現”[3]。以上定義從不同角度對“語言政策”的內涵和外延做了概括,指出了語言政策的作用和意義。
我們認為,“語言政策”是“相關部門對語言有關問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其中,相關部門在我國主要是指各級政府、各級語委和各級教育部門;語言有關問題主要是指本國各語言在各種場合的地位、使用范圍、作用,本國各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劃及語言文字使用與規(guī)范,本國各族人民的語言使用權利,以及外語發(fā)展規(guī)劃等。
二、國家及廣西的現行語言政策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就遵循民族語言平等的原則,著手制定語言政策。1955年,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推行《漢語拼音方案》記錄普通話讀音,確立了“普通話”作為全國各民族通用語的地位,推廣簡化漢字等。歷史上,漢字記音先后采用過直音法、反切法、注音符號、羅馬字拼音字母等方法,新中國成立后,制訂了《漢語拼音方案》,以記錄漢字讀音,用作推廣普通話的工具。“普通話”被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為語法規(guī)劃”。2000年10月,我國頒布了首部語言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對相關語言問題以法律的形式做出了規(guī)定,核心內容包括推廣普通話,推行規(guī)劃漢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學校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教學語言和文字;電臺和電視臺用普通話播音。關于外語學習,目前我國將外語作為大中小學的必修課程,語種單一,幾乎都是英語,小學從三年級開始普遍開設,有條件的地區(qū)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大學入學考試,碩士、博士入學考試,外語都是必考科目,外語可選語種是英語、日語和俄語,絕大部分考生都是選考英語,在大學甚至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以英語為主體語種的外語還是必修課程。
廣西作為壯族自治區(qū),根據國家語言政策,一方面需要推廣普通話,將普通話作為各民族的通用語言,在學校教育中要教授普通話和推行規(guī)劃漢字。另一方面各少數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在外語教學方面,廣西也和全國同步,在大中小學普遍教授英語。
三、廣西的語言使用現狀
廣西是人口稠密地區(qū),截至2016年末,常住人口4838萬人,全國排名11,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qū),少數民族以壯族為主體,另外還有瑤族、苗族、京族、侗族、毛南族等11個世居少數民族,除此以外,廣西還零星居住著其他44個少數民族。廣西境內使用的語言有普通話和各漢族方言,包括粵方言、西南官話、客家方言、湘方言、閩方言等,還有壯語、瑤語、苗語、京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廣西是壯族自治區(qū),壯族是主體,以武鳴壯語為標準音的壯語是壯族人交流的語言,新中國為壯語創(chuàng)制了拉丁字母書寫的壯文方案,取代了原有的方塊壯字。
據吳先澤等人對廣西居民開展的語言使用調查,關于本國語言使用情況,壯語活力很強,壯族學生都熟練掌握壯語,同伴交流基本都使用壯語,普通話使用頻率相對較低,能用普通話交流,但普通話水平普遍不高,普通話二級水平以上通過率低;關于語言認同和語言態(tài)度情況,成年居民的認同度從高到低依次是本民族語,所操漢語方言,普通話;關于外語教學和使用情況,各級學校只將英語作為必修課程,學生的英語水平和中東部地區(qū)相比,存在比較大的差距[4][5]。
四、服務“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語言政策思考
廣西地處我國西南、中南、華南結合部,沿邊靠海,富有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底蘊,面向東盟,處于“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重要位置,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人口稠密,各民族和諧共處?!耙粠б宦贰睉?zhàn)略的實施,首先需要語言互通。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要提高語言互通的質量,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語言政策,引導各族人民在語言生活中處理各種語言關系,合理利用、發(fā)展語言文字,掌握適用的外國語等。
目前國家和廣西地區(qū)都推廣普通話,將普通話作為各民族的通用語言,這一重大語言政策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需要繼續(xù)堅持并加強。廣西是人口稠密地區(qū),人口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民族世居于此,其他44個少數民族也有少量人居住,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qū)。廣西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漢族也都有各自的方言,各民族內部交流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但互相溝通時,必須借助普通話。普通話作為我國各民族的通用語言,已經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壯語等各民族語言活力強,各漢語方言使用范圍也很廣,這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普通話的使用范圍,群眾的普通話水平因而得不到提高。甚至在校學生的普通話口語和書面語都受到漢語方言和民族語言的影響,如濫用“去”字作為句末語氣詞,比如“那么貴去”,“那么調皮去”;用“挨”作為被動標記,比如“今天我挨多上一節(jié)課”,“我挨衣服爛了”等,因而大學生的普通話二級通過率較低,離國家推廣普通話的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普通話作為我國的民族通用語,是聯合國的正式語言和工作語言,代表著我國的國際形象。廣西作為邊境省份,和越南、泰國等東盟國家接觸比較緊密,互派留學生也比較多,廣西各有關部門應將提高普通話水平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因為廣西學生和東盟學生交往時,其普通話水平就代表著我國的語言形象。我國還在全球各國創(chuàng)辦孔子學院,推廣漢語??鬃訉W院推廣的漢語就是標準的普通話。因此,廣西各族人員更應該提高普通話水平,擴大漢語普通話在東盟各國的影響力。
我國語言文字法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廣西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少數民族以壯族為主體,是壯族聚居地。壯族人通行壯語,有南部壯語和北部壯語之分,一般以武鳴縣壯語為標準音。在廣西,壯語活力非常強,學者孫宏開曾對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按活力進行排序,分為六個等級,壯語排在最高的第一等級[6]。壯語活力極強,是和各種主客觀因素分不開的。客觀因素是國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在語言政策方面允許壯族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主觀因素是壯族人口眾多,有用壯語交流的必要性。除了壯族外,廣西還有其他10個世居少數民族,其民族語言的活力就不如壯語,如苗語、侗語屬于有活力的第二等級,其他少數民族語言活力等級更低。壯語充滿活力,主要表現在:母語人口眾多,會說壯語的人口超過1000萬,不用擔心壯語的代際傳承問題;作為民族自治區(qū),在自治區(qū)及以下機構都有專門的少數民族語言機構推動民族語言的保護和發(fā)展。如舉辦中小學生壯語講故事大賽,舉辦壯語山歌大賽,尤其是壯族人特有的三月三節(jié)日,會舉辦各種壯語文化活動;壯語自古以來就有方塊壯字,新中國成立后又為壯族創(chuàng)制了壯語的拉丁書寫形式,因而有不少壯文出版物,在很多重要場合都使用漢字和壯文字兩種文字。壯語活力強,是國家執(zhí)行少數民族語言政策的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廣西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活力大大不如壯語,這需要相關部門采取措施幫助其他少數民族,如瑤族、京族、毛南族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各民族語言都能得到使用和發(fā)展,和平共處是民族語言文化保持多樣性的重要保證。世界和中國都需要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而文化和語言的單一性會讓文化和語言生態(tài)失衡。
學校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教學語言和文字,電臺和電視臺用普通話播音。語言文字法對普通話和漢字在全國的地位做了規(guī)定,這是由普通話和漢字的性質和作用決定的。經我們調查,廣西中小學都使用普通話作為基本教學語言,同時使用規(guī)范漢字,電臺和電視臺一般都使用普通話播音。但是,這一政策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值得商榷。誠然,推廣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需要,是國家利益所在,正如前文所述,廣西甚至需要加大普通話的推廣力度,尤其需要提高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普通話的語音準確度[7]。但是,我們還需要考慮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廣西有不少老、少、山、邊、窮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學齡前兒童一般都說自己民族的語言,普通話作為其第二語言,遠沒有達到熟練程度。母語是思維最重要的工具,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如果教師全部說普通話,少數民族學生可能就會無法聽懂,造成思維障礙。因此,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語言政策應該鼓勵在非語言課程中可以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作為基本教學語言,比如在小學一二年級基本使用民族母語,在三年級使用民族母語和漢語教學,在高年級階段逐漸過渡到全部使用普通話教學。在低年級使用民族母語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如果在語言使用上,不給學生一個過渡和緩沖期,就極易造成其思維遲鈍和混亂,從而影響其文化水平的提高。在文字問題上,學校以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的教學用字,這也是符合國家利益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的。但是,需要保護少數民族發(fā)展自己文字的權利。新中國成立前,壯語就有方塊壯字,但廣大的窮苦壯族人沒有機會和條件認識和使用壯文字,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創(chuàng)制了拉丁化的壯文字,但因為推廣力度不夠,壯文字的使用范圍及使用人數都非常有限。壯族文化豐富多彩,需要用壯文字記錄下來,以保留其文化和歷史底蘊。因此,學校教育除了使用規(guī)范漢字作為基本教學文字以外,還需要面向壯族學生開設壯文字課程。廣西和越南的陸路邊境線有637公里,越南邊境居民都能收到中國廣西的電臺和電視臺。廣西電臺和電視臺使用普通話播音,有利于漢語的國際推廣。越南邊境居民不一定都懂漢語普通話,但是,他們和廣西邊境居民都能使用自己民族的語言無障礙溝通,如越南邊境的岱依語和壯語就非常類似[7],同屬侗臺語族臺語支的中部語群,因而廣西邊境如果增設壯語電臺和電視臺,那么不但有利于保護壯語和壯文化,還能更有效地提高和擴大中國在越南的影響力。
關于外語學習,目前廣西實施的語言政策是大中小學統一學習英語,英語是升學的必考科目。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語政策理應在國家和地區(qū)語言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外語能力是國家語言能力和公民個人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資源,多掌握一門語言,國家和公民個人的機會就越多。廣西少數民族地區(qū)遵循教育部門的外語政策和升學考試規(guī)定,在全日制的各級學校無一例外地開設英語必修課,這一政策和做法的合理性值得探討。誠然,英語在當今具有強勢地位,在世界政治、經貿和科技交往中英語是最主要的交際語言,但任何語言的地位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在大中小學的外語教學實際上就是英語教學,外語語種的單一化,沒有考慮到地區(qū)差異,也是國家安全的隱患。廣西緊靠東盟國家,和越南邊境相鄰,和泰國往來也非常方便。廣西邊境有六個對越通商口岸和多個邊民互市點,兩國邊境居民往來非常密切,廣西甚至開展了中越跨國勞務合作,每到收割甘蔗季節(jié),不少越南邊民跨國來到廣西打工,憑著地緣優(yōu)勢,廣西很多人到越南長期經商或工作。據調查,在中越邊市,生意交往中,中國人掌握的語言資源更多,二次轉換的能力更強[8],越南商戶很少懂中國語言,中國商戶懂越南語言的比較多,因為中國商戶居于賣方地位的比較多,所以掌握越南語是現實需求。在面向東盟、處于“一帶一路”戰(zhàn)略重要位置的廣西,其外語政策企需做出調整。對于壯族學生來說,越南語和泰國語比英語難度要低得多,而且緊靠目的語國家,留學方便,學習效果都比較好。壯族地區(qū)經濟教育還不發(fā)達,很多學生中學畢業(yè)或大學畢業(yè)后,可能留在當地工作,英語這門外語對他們的就業(yè)作用不大,但懂越南語或泰語等,有助于就近到越南或泰國經商或工作。目前廣西多所高校都開設了東盟語種專業(yè),尤其是廣西民族大學開齊了東盟各國語言,這充分發(fā)揮了廣西靠近東盟的地緣優(yōu)勢,但在公共外語方面,仍然是英語一統天下,國家和廣西在外語政策方面需要適時調整,可以在廣西的大中小學考慮增設越南語、泰國語等語種,供學生選擇,同時和語種政策配套,保護學生的升學權益,在各級升學考試中,應該允許選考越南語和泰國語等,而不是只能參加英語考試。
五、結語
語言政策是相關部門對語言有關問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國民的語言使用、語言發(fā)展和語言學習等都需要國家或地區(qū)的語言政策進行干預和引導。廣西處于面向東盟“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重要位置。“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首先需要的就是語言互通。習近平主席在德國訪問時指出:“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笨梢?,語言問題是很重要的問題,影響個人、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
廣西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我們認為相關部門需要考慮到廣西的實際情況,在語言政策方面做好如下規(guī)劃和調整:1.加大普通話的推廣力度,提高各族人民的普通話水平,在東盟各國樹立良好的中國語言形象,擴大漢語普通話在東盟的影響力。2.保障少數民族使用自己語言文字的權利,除了強勢的壯語外,還需要鼓勵其他少數民族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讓多種民族語言都有生存的空間,保護語言生態(tài)平衡。3.開設壯文字課程,讓感興趣的壯族學生可以學習壯語,以傳承自己的母語文化。4.各級學校除了開設英語課程外,還需要增設越南語和泰語等外國語課程,學生在升學考試中可以自由選擇英語、越南語或泰國語參加考試。
參考文獻:
[1]Robert Phillipson,English-Only Europe:Challenging Language Policy[M].London:Routledge,2003:13-23.
[2]博納德.斯波斯基,張治國,譯.語言政策——社會語言學中的重要論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7.
[3]陳章太.語言規(guī)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48.
[4]吳先澤,陳慧.“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邊境民族語言生活調查[J].貴州民族研究,2016(10).
[5]吳先澤,林瀟蓉.廣西邊境民族地區(qū)語言使用狀況及政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0).
[6]孫宏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活力排序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6-10.
[7]陳慧,吳先澤.廣西邊境大學生語言生活現狀調查及語言教育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4).
[8]張黎,杜氏秋姮.中越邊民互市語言生活調查研究——以浦寨和新清市場為例[J].語言文字應用,2014(01):104-112.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語言文字研究專項課題“廣西邊境少數民族大學生語言能力調查與語言教育對策”(2015ZYG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