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吳昌碩對清中期以來形成的“印從書出”和“印外求印”篆刻創(chuàng)作觀的實踐,在其篆刻藝術風格的形成和成熟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對吳昌碩不同時期的書法風格與篆刻風格的比較中可以發(fā)現(xiàn),其雄肆渾厚的篆書和善于造勢的章法布局對其篆刻作品的影響表現(xiàn)在印章的文字結(jié)構(gòu)、章法、線條表現(xiàn)能力,以及在“印外求印”中對印外文字的擇取和個性化處理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龍泉;青瓷;釉色;開片;視覺之美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5-0127-03
清初,文人篆刻一直以“印宗秦漢”的創(chuàng)作觀為主導,至清中葉,以丁敬為代表的浙派通過“切刀法”完善并發(fā)展了“印宗秦漢”的篆刻創(chuàng)作觀,實現(xiàn)了“對秦漢印從形式的摹擬到精神實質(zhì)的把握”[1]。然而,浙派的早衰“從側(cè)面反映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漢印可供人們開發(fā)的‘印內(nèi)資源已近枯竭”[2]。與此同時,皖派代表人物鄧石如“引書入印”,從印章文字篆法入手,通過將自己篆書的個性化風格向印章文字的注入,形成了“印從書出”的創(chuàng)作觀。此后,趙之謙又將印章取法的資源進行了延伸,涉及到了印章之外,將一切印外的金石資料大膽入印,這種“印外求印”和“印從書出”的思想發(fā)展很快,一并在晚清篆刻創(chuàng)作中成為了主流。作為晚清篆刻六大家之一的吳昌碩,其卓然的篆刻成就,無不與對“印從書出”和“印外求印”創(chuàng)作觀的實踐息息相關。
一、吳昌碩的篆刻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蒼石、昌石、昌碩等,七十歲后以字行,號樸巢、缶廬、苦鐵、大聾等,浙江安吉人。他以詩、書、畫、印四絕雄視于世,他的印、畫之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其書法的影響。
吳昌碩“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前后延續(xù)達六十余年。他在師法傳統(tǒng),遺貌取神,著意氣勢的同時,更注重在前賢的基礎上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其篆刻風格發(fā)展,大體上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早期為35歲之前的摹擬階段。受地區(qū)印風的影響,吳昌碩初法浙派諸子,浙派的用刀方法是其治印的入門初階。繼而轉(zhuǎn)向鄧派,仿鄧石如、吳讓之的作品較多,對趙之謙和錢松的作品也致力甚勤。至于《飛鴻堂印譜》之類的印譜,也曾廣泛涉獵加以摹刻。
36歲至40歲是吳昌碩篆刻的蛻變階段。他一方面飽覽古物名跡,從古代金石文字中尋其源、審其變,另一方面受“印從書出”的影響,將多種書體尤其是石鼓文的特點參合于印中。在這期間,吳昌碩的印作越來越多的表現(xiàn)出金石意趣,他又將古璽漢印的寬博沉雄和封泥的樸茂古秀融為一體,于亂頭粗服中見法度森然,氣魄雄偉又見婀娜多姿?!疤┥綒埵瘶恰薄ⅰ岸U甓軒”、“林際康印”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從這些印作可以看出,吳昌碩篆刻的典型風格已初步確立。
40歲以后,是吳昌碩篆刻的成熟時期。吳氏于字體之純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圓之互異諸方面,均能了然于心,從而孕育出雄強渾穆、古拙奇肆的獨特風格。
二、吳昌碩的篆書
吳昌碩在早年的時候師從鍾繇、中年的時候?qū)W習黃庭堅楷法,到了晚年則將精力轉(zhuǎn)向行草,然而篆書尤其是石鼓文則是他長期以來未曾放棄的研習對象,亦代表了其書法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石鼓文篆書以鄧石如法變橫為縱,用筆遒勁,氣息深厚,結(jié)體以左右上下參差取勢,一舉突破前人之風。從吳昌碩27歲時手書《樸巢印存》扉頁篆書墨跡看,其早年篆書是從秦篆入手的。至于他何時開始學《石鼓》,尚無文字資料可查。1883年,長洲諸生徐康在《削觚廬印存》的扉頁有書:“蒼石酷嗜《石鼓》,深得蜾扁遺意,今鐵書造詣如是,其天分不可及矣?!盵3]從徐康題跋的時間看,吳昌碩習《石鼓》當在四十歲之前。在其65歲時,著《石鼓》,其中有云:“余學篆好臨《石鼓》,數(shù)十載從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4]。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吳昌碩臨《石鼓》的書法實踐屬于他長達數(shù)十年的每日必修。“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則表明吳昌碩研習《石鼓》并非日日一成不變,而是與日俱進,充滿創(chuàng)新意識的,這也是他能夠持續(xù)進步,最終自成一派的基礎。
吳昌碩《石鼓》篆書風格的建立和形成過程整體可以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可以稱為入帖階段,這一時期是在其五十歲之前,此階段的他堅持研習《石鼓》的筆法和間架結(jié)構(gòu),并且深得《石鼓》樸茂雄秀神韻,但很少看出己意。第二個階段則是出帖階段。在吳昌碩五十歲之后,其《石鼓》篆書開始嘗試脫離原帖,更多的創(chuàng)新意識開始突顯,表現(xiàn)為以往正方字體間架結(jié)構(gòu)轉(zhuǎn)變?yōu)殚L方風格,以往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形逐漸轉(zhuǎn)向有左低右高表現(xiàn)形式的參差狀形態(tài);原刻在用筆上始終是平均的,而吳昌碩則進行了突破,輕重頓挫的線條差異也開始有所體現(xiàn),行筆上更多能夠看到快與慢的差別,風格用墨則由之前的淡轉(zhuǎn)濃,圓潤秀麗的風格被渾厚樸茂的風格所取代,更多的氣勢和生機得到了體現(xiàn)。第三個階段便是吳昌碩己意《石鼓》篆書風格成形的階段,在其七十歲之后,吳昌碩以他之前掌握的技藝為基礎,吸納了《散氏盤》“任意散漫”的精髓,并輔以秦漢篆書所擁有的瀟灑奔放筆意,其體現(xiàn)出來的風格更加獨特和天馬行空,意境更加自由而毫無拘束,將心中那一股磅礴而充滿生機的心氣一吐而快。
吳昌碩在對《石鼓文》臨摹的過程中產(chǎn)生作品,其特點大致歸納為三:其一,用筆自由放縱,可謂毫無顧忌,筆鋒老辣而剛勁,才氣十足。波狀線條的點綴清雋奇肆,充滿了獨特的韻律,不拘泥于小節(jié),也不過分追求細部點畫的描繪,最終形成了“拙、重、大”的審美特點。特別是進入了晚年,這一特征更是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其二,吳昌碩創(chuàng)作的字體間架結(jié)構(gòu)與《石鼓》原刻有明顯差異,形成了在原有對稱原則之上加以改進后的新的動態(tài)平衡,以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法則為基礎,又進行了延伸,歸納而言便是“上緊下松,右高左低”,建立了屬于吳昌碩獨有的氣勢磅礴、意境高古的石鼓篆書特點。其三,融入了大量的浪漫主義情味,激活了其石鼓文的靈動風采,對比和夸張手法運用比比皆是。這里有承襲,但更多展示給我們的是創(chuàng)造,無一不體現(xiàn)了吳昌碩的主觀精神。
吳昌碩的《石鼓文》臨作,將原作整飭秀潤的特點,改造成具有鑿金刻石的厚重感效果,并不乏利落爽快的感覺,自成一派。正是這種蒼茫、渾厚、樸拙的氣質(zhì),奠定了他在篆書上的成就,同時也成為其畫與印風格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乃至篆刻和繪畫上的核心追求。
三、吳昌碩篆刻“印從書出”和“印外求印”解析
雄健豪強是吳昌碩篆刻的最大特色,他的印作得力于他雄肆渾厚的篆書和善于造勢的章法布局。而這一切,又都源于他對“印從書出”和“印外求印”的印章美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因此,研究其書法對篆刻的影響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印從書出”的追求,突出地表現(xiàn)在吳昌碩以其獨具個性的《石鼓》篆書入印的篆刻作品。從時間上看,吳昌碩“引書入印”自我風格的形成,是隨著他的《石鼓》篆書風格的形成而出現(xiàn)的,在早期篆刻作品中,我們可以將其34歲所刻“倉碩”(圖1)和“蕪青亭長飯青蕪室主人”(圖2)白文印中視作這種創(chuàng)作模式的雛形。此外,還有“悔盦”、“畫奴”等印。47歲所作“長樂”朱文?。▓D3),邊款曰:“擬獵碣意”。明確地注明了此印取《石鼓》文字的意趣。吳昌碩晚年的《石鼓》篆書風格日趨成熟,反映在篆刻上,則是其六十歲以后的印作,以《石鼓》入印的逐漸增多,特別是七十歲以后,幾乎全是用己書風格治印,以至于他晚年的篆刻風格大變,完全脫離了秦漢印的窠臼。
吳昌碩篆刻對“印從書出”的追求,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對入印文字的結(jié)構(gòu)和印章的邊欄加以改造,以得到書法和印章形式高度融合的效果。篆書在形態(tài)上多以圓形為主,然而印章則大多數(shù)都體現(xiàn)為方形,兩者可謂一矛一盾。為了化解這種沖突,吳昌碩對入印文字稍微運用了一點方意,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使印石大致能體現(xiàn)出一點圓意,讓方圓韻味能夠和諧共處;第二,印文的書寫高度體現(xiàn)了吳昌碩對《石鼓》書法書寫布局的獨特理解。例如,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其字形均擁有左高右低的特征,使得整體下來作品呈現(xiàn)出疏密得當,自然灑脫之勢;第三,為更好的體現(xiàn)《石鼓》篆書厚重蒼茫的意味,同時也避免線條的呆板,首創(chuàng)了圓桿鈍刀法和使印面呈現(xiàn)“殘破”效果的做印法。使用這些方法造成的有缺陷、有輕重的線條,自然能夠體現(xiàn)其書法磅礴的氣勢而不會顯得平光呆板。
吳昌碩篆刻風格的形成期很長,“古法盡能新有余”。他早年師法浙派,后又取法鄧石如、吳熙載和徐三庚,四十歲后追溯秦漢古璽,得高古風神,后獲見齊魯封泥、瓦甓文字,融為一爐,一變?yōu)樾蹌派n渾,擺脫了前人窠臼而樹立自我風格。
以下列舉實例,將吳昌碩入印文字與印外文字作對比分析:
1.“聽松”朱文印(圖4),款云:此印篆法深得禪國山碑大意。缶道人書。丙寅秋臧堪治石。
此印印文是由吳昌碩所篆,追摹《禪國山碑》之意,結(jié)字中宮緊收,雖是他人代為執(zhí)刀,但篆法布局仍能看出吳氏面貌。
2.“谷”朱文?。▓D5),款曰:“擬張遷碑篆額。缶。”
吳昌碩明確指出此印篆法體勢擬東漢《張遷碑》篆額(圖6),“谷”字直取原型,其特點還在于邊框的處理上。
3.“高密”朱文印(圖7),款曰:擬封泥之殘缺者。丙申二月,老缶。
此為仿封泥所作,印文結(jié)體平正端飾,于右、下兩側(cè)稍多留白,章法安排靈活。此印文字在《古封泥集成》所收印泥(圖8)中可以找到多處佐證。
4.《昌石》朱文?。▓D9),款曰:古陶器文字如是。缶廬記。
此印二字取自古陶器,在《古陶文匯編》中可以找到其原型(圖10)。此印雖小但于小中見大,在章法安排上頗見功力,線條也充分表現(xiàn)了筆意。
5.《石墨》朱文印(圖11),款曰:己丑春,擬泉范字,苦鐵。
“石”、“墨”二字在古代錢幣類圖譜中皆為常見,此印“石”字與《上海博物館藏錢幣·先秦錢幣》所收文字近似,“墨”字與《古幣文編》所收字在結(jié)構(gòu)上幾乎相同(圖12)。此作虛實分明,書法的墨趣十足,邊框的方圓對比也比較強烈。
歷史地看,清代文人篆刻以“印宗秦漢”為基石,在清中葉全面完成對漢印正統(tǒng)的回歸后,又以“印從書出”和“印外求印”為兩翼,于清末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吳昌碩的作品全面體現(xiàn)了對“印從書出”和“印外求印”創(chuàng)作觀的實踐,對當今的篆刻創(chuàng)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武蕾,孫志宜.“印宗秦漢”創(chuàng)作觀與明清文人篆刻[J].長江大學學報,2014(10).
〔2〕武蕾.鄧石如印學思想及篆刻實踐研究[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14(6).
〔3〕削觚廬印存[M].東京:日本東京堂,1991.
〔4〕李光一.遁入獵石成珷玞[J].書法藝術,1995(4).
〔5〕吳昌碩.吳昌碩作品集:書法篆刻[M].杭州:西泠印社,1984.
〔6〕吳昌碩.吳昌碩印譜[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
〔7〕王冰,高惠敏.吳昌碩印譜[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
〔8〕孫慰祖.古封泥集成[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9〕高明.古陶文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