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文壇好吃分子。
我是個“面糊涂”,三天不吃面就不開心。平時在家里做一鍋澆頭,熬一鍋肉骨頭湯,買一大把面條分作幾小包存在冰箱里,吃時取出一包,就可以對付好幾頓。春暖花開的時候,竹筍上市,更多的時鮮蔬菜也爭相上市,澆頭就比較有看頭了。筍絲炒肉絲是上海人普遍認同的面澆頭,新咸菜炒肉絲也不錯,有清鮮的口感,吃了還想吃。竹筍炒鱔絲,少放生抽,勾薄芡,也是極好的面澆頭。
蘇幫面館的“當家花旦”就是一塊燜肉,也是上海人百吃不厭的。春節(jié)前,國斌兄從吳江一位大廚那里給我拿了一長條,改刀分作十幾塊,每一塊用保鮮膜包好,存進冰箱里,吃時取出埋在滾燙的面碗里。兩分鐘后,挑起面條,挾起燜肉,半透明的肥肉部分仿佛自己躥進喉嚨,直落胃袋,那感覺真是美極了,管它什么三高!過去一到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我都要去“滄浪亭”吃一碗三蝦面?,F(xiàn)在淮海路上的“滄浪亭”還在,打浦路、山西路、馬當路等處的分店也開了不少,但都說沒有三蝦面。有一次我問服務(wù)員為什么,她說價格太高,每碗賣40 元還沒錢賺,消費者又都嫌貴。其實這是托辭,LV 貴嗎?不照樣有人排隊買?關(guān)鍵是做三蝦面的師傅退休了。蘇式三蝦面,從此拜拜!
但我是不甘心的,叫老婆大人買來活蹦亂跳的河蝦,自己剝蝦仁、剝蝦腦、剝蝦子。這過程比較繁瑣。炒好河蝦仁,加入煮紅的蝦腦和炒紅的蝦子,加少許鹽起鍋,再煮一碗面條,干挑,稍加一點鮮湯,將三蝦蓋上,拌著吃,蝦仁嫩滑鮮美,蝦腦紅而硬扎,蝦子鮮美細微,在骨子硬扎的面條襯托下,咀嚼過程令人無比滿足。有次被朋友拉到普陀區(qū)新村路上一家叫“湯鮮笙”的面館里嘗鮮,發(fā)現(xiàn)這家面館的裝潢相當時尚,墻上有親切的圖案,還展示一些五谷雜糧的食材,表示自家的食材安全可靠,來源正宗,這一點很對年輕人胃口,所以午時的生意很不錯,幾乎座無虛席。我根據(jù)店經(jīng)理的推薦吃了一碗招牌排骨面,底湯熬得很濃,乳白色。據(jù)說師傅每天一大早就來吊兩大桶湯,這是過去上海灘老面館的一貫作風,故而鮮美無比,相當豐腴。面碗上橫著兩大塊軟排,煮得很入味,軟骨可以輕松嚼咬入口,再加幾株青菜,碧綠生青,吃口爽脆。面條很有講究,面粉從河套地區(qū)來,據(jù)說是銀川一帶種植的小麥,店家包下一大片麥田,農(nóng)民收獲后小心囤著,店家用多少,農(nóng)民就磨多少,確保面粉的新鮮,而且是全麥,有點黑不溜秋,像《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的趙大大的膚色。面粉加工做成波紋狀的面條,下鍋煮后更加富有彈性,在碗里仿佛還在微微跳躍??吹矫鏃l都這樣用心做,不禁有些感動,那是不是有點人文情懷了?朋友點的是一碗半筋半肉原汁面和一鍋拌飯,我嘗了一口,味道都不錯。吃飽了,大家就坐著喝老樹普洱茶加奶,店經(jīng)理拿來兩盤水果炒飯請我們提點意見。菠蘿、蘋果、梨全部切丁,與飯粒混在一起,紅紅綠綠,不僅是味覺上出新,色彩上也賞心悅目,不過要讓年輕消費者吃了還想吃,還得進一步研究。我的意見是再加點地中海國家的腌橄欖,以豐富口感,或者再加一點切碎了的云南玫瑰大頭菜提味。裝盤時在盤子邊沿再放半只檸檬,兩片獼猴桃,三四只一切為二的草莓。炒飯得配湯,我想到了杏仁豆腐,但這個店家可能還不會做,那么配冰豆?jié){也行。水果炒飯自己家里也可以做,關(guān)鍵有兩點:
一是飯粒要硬,顆粒清爽;二是炒的時間要短,時間一長,水果就會出水,一鍋飯就爛了。再補充一點,水果炒飯不宜用豬油,更不宜用菜油,用純度高的橄欖油,油溫不要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