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又
01
前不久,一條標題為“小婉君金銘低調現身機場 星光黯淡無人識”的新聞登上了熱搜榜,內容大概是昔日的童星金銘,一頭短發(fā)素顏低調現身機場,身邊無助理,自己一個人辦理拖運手續(xù),在人群中穿梭卻沒什么人認出來。
消息一出,很多網友紛紛嘲諷金銘,說她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甚至有人說她是“傷仲永”的代表,一直在走下坡路,當年是家喻戶曉,而如今是泯然路人。
然而,真實的金銘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優(yōu)秀得多,長大后的她一直以學業(yè)為重,放棄就讀藝術類院校的機會,考進了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是典型的學霸。大學畢業(yè)后才重返演藝圈拍戲、演話劇、做主持人,而且她始終都在強調自己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文藝工作者。
其實,所謂的紅與不紅都是媒體的過度解讀,演戲也好,主持也罷,僅僅是一種工作而已,金銘自己本人根本不存在網友口中所說的長大后轉型失敗的困擾,那為什么一眾吃瓜群眾卻要為了金銘的“不紅”而痛心疾首呢?
我想那是因為我們都太喜歡先入為主了,太喜歡用自己的衡量標準去衡量別人的生活規(guī)則,太喜歡用自己的認知經驗來丈量別人情感態(tài)度。
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去評價別人的生活,隨意揣度別人的好壞。而這種做法,無論對人還是對事,都不會帶給我們正確的判斷。
02
一個具有良好修養(yǎng)的人,往往都是具有很高情商的人,他們非常懂得尊重別人,不隨意揣度別人。
他們往往目光長遠,有閱歷,格局大,成熟且有充實的內在,不需要去通過貶低別人和賣弄自己來彰顯人性的高貴,他們更懂得“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懂得尊重別人的不易和努力,就像美國著名慈善家肯尼斯·貝林一樣。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慈善家肯尼斯·貝林路過舊金山灣區(qū)時,突然發(fā)現自己的錢包消失不見了。助手著急地說:
“一定是上午步行經過伯克利市的貧民窟時弄丟了,這可怎么辦呀?”
貝林無奈地說:
“只能等撿錢包的人聯系我們了。”
兩個小時后,助手失望地說:
“算了,別等了。我們本來就不該對貧民窟的人們抱有希望。”“不,我想再等等看?!必惲制届o地說。
助手很不解:
“錢包里有名片,如果撿到者想歸還,打個電話只需要幾分鐘,可我們都等一下午了,顯然他們并沒有歸還的打算?!?/p>
貝林不置可否,依然堅持等下去。
天快要黑時,電話突然響了起來,是撿錢包的人打來的,要他們到一個叫做卡塔街的地方來取錢包。助手小聲嘀咕:
“這會不會是一個圈套?也許他們想要敲詐或者勒索?”
貝林并沒有理會,而是馬上驅車前往。
到了約定的地方,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孩朝他們走了過來,很顯然那是一個貧民窟的孩子,而他手里拿著的正是貝利丟失的錢包。助手接過錢包,清點后發(fā)現里面的錢居然一分都不少!
“我有一個請求,”男孩猶豫著說,“你們可以給我一點錢嗎?”
這時,助手大笑起來:
“哈哈,我就知道他們一定別有所圖?!?/p>
貝林打斷助手的話,微笑著問男孩想要多少錢。
“只要一美元就夠了。”男孩不好意思地說?!拔易吡撕镁貌耪业接泄搽娫挼牡胤剑墒俏疑砩蠜]錢,現在我需要支付剛才打電話的一美元。”
看著男孩清澈的眼神和純真的笑容,助手羞愧地低下了頭。貝林則激動地給了男孩一個擁抱。隨即,貝林改變了之前的慈善計劃,轉而出資在伯克利市建了好幾所學校,專門招收貧民窟里沒錢上學的孩子。
在開學典禮上,貝林動情地說:
“不要妄自揣測別人,我們需要騰出空間和機會,迎接一顆純潔和善良的心。而且,這樣的心最值得我們?yōu)橹顿Y!”
03
讀完這個小故事,我們在贊美貝林良好的修養(yǎng)時,很多人肯定會痛罵那個助理,狗眼看人低,低估了小男孩的人品,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和他一樣呢?
當我們發(fā)現別人的某種行為習慣和我們自己不同時,我們總是視角狹窄,心胸局限地站在道德的高點輕易去譴責質疑別人,以自己的經驗判斷對方的優(yōu)劣,甚至對包括這個人的一類人下結論,貼上標簽。但其實我們卻根本不了解他們曾經有過怎樣的經歷,受過怎樣的傷害。
不久前,網上有一個很火的關于“拒絕道德綁架”的視頻:
一車的人都在指責一個看似健康的年輕人沒有為老人讓座,當他站起來時,人們才知道他沒有左腿;
同學聚會所有的人都在勸一個同學不要不給面子喝了這杯酒,當他醉倒送入醫(yī)院時,人們才知道他酒精重度過敏;
很多人都在譴責一個幫其他同學打水還要收費的孩子,當看到他一貧如洗的家時,人們才知道他需要自己賺取學費和生活費。
其實這個視頻里出現的場景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往往不經過細致地了解,深入的調查就輕易地對事情下結論,對人貼標簽,所以現在的網絡暴力越來越多,輕者人肉他人,讓人不得安寧;重則讓人精神崩潰,抑郁自殺。
有時候,你隨意揣度的語言就是一把把鋒利的劍,殺人于無形。
就像電影《搜索》里的葉藍秋一樣,生生被輿論壓得喘不過來氣,最終跳了樓。
莊子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我想加一句:子非他,焉知他之苦也?
04
人的一生怎樣開始,無法被選擇,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選擇過怎樣的人生,幸與不幸,樂與不樂,永遠不需要別人去評價。
所以,作為旁觀者,請記住生活是別人的,路是由別人自己選擇的。
你不是別人,你不可能真正理解別人的生活,不可能真正了解別人的喜怒哀樂,更不可能真正對別人的人生感同身受。也許你所認為的幸福對別人來說是一文不值,也許你所認為的痛苦對別人來說是甘之如飴。
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要尊重他人的決定。
古人說:凡人之舉事,莫不先以其知,規(guī)慮揣度,而后敢以定謀。即便是如此,你如果不知道一個人的過去,就不要輕易評價,這樣得出結論,也有失公允。對待他人應該是不偏頗,亦不妄自菲薄。雖然這很難,但不是不可以做到。
柴靜曾寫:
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當我們追尋到全部真相,其實早就被那般真實震住,每個人都有不可與人言說的苦楚,他只是以一種頑強的生命形態(tài)展現在你眼前,這就夠了,唯有去理解,寬容,原諒,支持。
愿你明白,世間所有一切都來之不易,每一種生命狀態(tài)都值得被尊重。
所以,永遠不要隨意揣度別人,這應該是你做人最基本的修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