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趙子瑤
2017-04-12 走向世界雜志
棗莊美食之豐富,常能給外地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流連于棗莊的街頭巷尾,總能找到滿足你味蕾的那一款美食。棗莊是山東的南大門,京杭大運河更是貫通南北、連接?xùn)|西,棗莊的美食自然也是南北兼容、各具特色,不僅較好地傳承了魯菜的精髓,同時也兼具了不少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
糝湯:開啟一天的美味之旅
早晨喝糝已經(jīng)成為棗莊人的傳統(tǒng)食俗。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包子,帶給棗莊人的是一天的溫暖和滿足。棗莊糝湯起源于清代乾隆初期,主要原料是雞肉,配以麥仁、生姜等。對于“糝湯”來歷,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公元1777年前后,乾隆下江南停泊嶧縣古邵鎮(zhèn)萬年閘,品嘗了當(dāng)?shù)貜埣业碾u湯后,十分贊賞,問了一句,這是“啥湯”,張家的店主隨機應(yīng)變,謝萬歲,這正是“啥湯”。此后,根據(jù)“啥湯”和“糝湯”的諧音, 張家糝湯便流傳于世。
最早的糝是用麥米做的。先將麥米在水中浸泡一夜,使其柔軟易爛,然后用事先熬好的雞湯熬煮。煮到麥米軟而不失筋道湯汁濃稠的時候,加入姜和大量的胡椒粉,然后改用小火煮2-3小時,再將熬湯時煮熟的雞肉撕成細絲,將雞蛋打成糊狀放在碗里,將滾熱的糝直接沖入碗內(nèi),再在碗中撒上蝦皮、紫菜、香菜、少量的香油等即成。沖好的糝湯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喝到口中,黏滑香爽至極,無論是搭配著吃包子,還是泡馓子,都是美的享受。
追求多樣美食的棗莊人,在糝湯的制作上真是發(fā)揮到了極致。眾多的早點攤上,不僅有雞肉糝湯,還有羊肉糝湯、牛肉糝湯,在靠近微山湖、運河兩岸有些地方,甚至還有鮮美的魚肉糝湯。在臺兒莊一帶,還有老板把沖的雞蛋改成鴨蛋,沖出來的湯,更是鮮美無比。
羊肉湯:來自山里的清香美味
“走,請你喝羊湯去”是棗莊人招待客人的常用語。羊肉湯,已經(jīng)成為棗莊一種獨特的地域飲食文化。棗莊羊湯因其湯白、味鮮、無膻味、肉質(zhì)鮮嫩,而享有“魯南第一湯”的美譽。
棗莊羊肉湯首先在選羊上很講究,必須是當(dāng)?shù)厣窖蛭兜啦藕?,熬出的湯才不會膻。棗莊的羊肉湯館隨處可見,相比高檔酒店,街頭小店做的羊肉湯要更加有滋味。進羊湯館為的不僅是吃羊肉,更重要的是要喝上一碗清湯。這清湯是加了十幾種中藥和調(diào)料煮了好幾個小時才燒好的,濃濃的,乳白色,像是新擠出的羊奶,清淡、爽口、味美、滋補,喝上一碗,那種滿足感讓人精神倍增。
棗莊人在盛夏要喝羊肉湯,因為羊肉湯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在三九寒冬也要喝羊肉湯,因為羊肉湯有驅(qū)寒散濕之功效,更有溫補臟腑之奇能。在棗莊人看來,羊肉湯滋補脾腎,最能體現(xiàn)男人的豪情;羊肉湯和氣補血、滋膚養(yǎng)顏,更能體現(xiàn)女人的柔媚。
辣子雞:翻炒中迸發(fā)的激情、離鄉(xiāng)的孩子最難忘的家鄉(xiāng)味
在棗莊,每逢有客人來,餐桌上總少不了一道硬菜——辣子雞,甚至在喜宴上,辣子雞也總會作為壓軸菜出場。身處異鄉(xiāng)的棗莊人,最想念的也就是那一盤誘人的辣子雞了。外地人到了棗莊,不品嘗一下辣子雞就跟去了北京沒吃過烤鴨一樣,可見辣子雞已是當(dāng)?shù)仨懏?dāng)當(dāng)?shù)恼信撇肆恕?/p>
棗莊的辣子雞獨特之處就在于它所選用的雞必須是地地道道的散養(yǎng)雞,也就是吃蟲子、青草、糧食長大,著急了能飛上大樹的那種,最好是當(dāng)年的夏天破卵的小雞,一般中秋前后就可以當(dāng)菜了。這種雞,肉味鮮美,香嫩適口。辣椒必須用棗莊當(dāng)?shù)亟凶鳌巴旌铩钡哪欠N朝天椒,辣味十足,就連洗辣椒的手都會辣得疼痛。雞肉塊也不要大,大了則味道難以浸入,也不能太小,小了會多出許多碎骨,鍋一定要燒熱,油要適量,多了會嫌油膩,少了就缺乏香味,雞肉一定要炒到微黃的顏色,再放辣椒,然后倒入醋和醬油,以倒入時鍋里發(fā)出“吱吱”的響聲為火候最好。
棗莊是中國烹飪協(xié)會正式認(rèn)定的“中國辣子雞之鄉(xiāng)”,其烹調(diào)技藝精美純熟、味道獨特的辣子雞,是棗莊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2016年3月,棗莊辣子雞登陸韓國SBS電視臺,這個地道的棗莊美食走向世界,讓更多人回味無窮。
菜煎餅:平凡簡易中的口齒留香
如果你想簡單吃飽又吃得營養(yǎng)美味,那就不得不提棗莊菜煎餅。菜煎餅作為老少兼宜的小吃,食用起來特別方便。當(dāng)?shù)厝艘灿哪胤Q這種小吃為“魯南熱狗”。
菜煎餅做起來也非常有趣,它是在棗莊當(dāng)?shù)匾环N叫“鏊子”的工具上,攤上薄薄的面糊,待稍干后抹一層雞蛋,熟后揭下備用,如此準(zhǔn)備兩張,然后攤?cè)腩A(yù)先調(diào)制的各種你愛吃的青菜餡,蓋上原來攤好的煎餅,煎熱后翻幾下,待菜煎餅呈金黃色狀,用小鐵鏟將兩邊掀起往中間對折即可。做好的菜煎餅外酥內(nèi)軟,餡心鮮嫩油亮,松、軟、熱、鮮、香,集多種味道和口感于一身,吃起來香噴噴,味美無比。
其實說到菜煎餅的來源,還有一段小故事。相傳在13世紀(jì)中期,明軍與元軍決戰(zhàn)嶧州,當(dāng)?shù)厝嗣袼纻麘K重。明洪武二年,降州為縣,并從山西洪洞縣一帶把大批移民遷到嶧縣補充戶口。移民到這里后,僅靠官府發(fā)放的每人每天半斤糧食吃不飽肚子,就把五谷摻水,用石磨磨成糨糊,放在鐵板(鏊子前身)上,用竹片子攤成“薄紙”,并把大量的蔬菜、野菜、草根、樹葉等包進去,以此充饑。菜煎餅便是由當(dāng)初吃粗吃飽的無奈中,隨著生活的提高逐步演化發(fā)展為今天的吃精吃好的程度上來。
現(xiàn)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菜煎餅這種地方特色小吃,也逐漸流向城市的餐館和星級酒店。這種現(xiàn)做現(xiàn)賣、簡易靈活的美食,已經(jīng)成為棗莊的文化品牌、特色名吃,深受國內(nèi)外美食家的好評。
老鱉靠河沿:大運河穿越千年的味道
據(jù)說,“老鱉靠河沿”這道菜與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guān)。當(dāng)年,乾隆帝下江南時路過臺兒莊,來不及備辦膳食,便有老漁民獻上此菜。乾隆帝吃后,覺得口味甚好,問此菜名。這菜原是運河上漁民的家常菜,并無名稱,老漁民靈機一動,回稱道:“老鱉靠河沿”。隨從官員忙附和說:聞聽乾隆爺下江南,路經(jīng)臺兒莊,連運河中千年老鱉也來岸邊朝拜。乾隆皇帝聞言大悅。從此以后,這道菜就有了“老鱉靠河沿”的名字。到過臺兒莊的人,總會聽說“老鱉靠河沿”的吃法。然而,要想吃到真正的“老鱉靠河沿”卻不是件容易的事。菜中的“老鱉”不是真正的老鱉(甲魚),而是用面食貼制的鍋餅。
在臺兒莊當(dāng)?shù)兀^“老鱉靠河沿”,就是用蔥、蒜、生姜等作佐料,將鮮魚放到用柴作燃料的鐵鍋里煎。特別的是要在鮮魚的上半部貼上一圈不厚不薄的面餅,且注意讓面餅下邊沿的少許部分浸入魚湯中。火候稍老時面餅蓋稍焦,真是鮮美可口,伴有“吱吱”響聲才會口感酥脆。餐后,打飽嗝都是香噴噴的,回味悠長。
當(dāng)?shù)氐那f戶婦女都會做這道菜,干了一天活,一家人圍一起吃一頓“老鱉靠河沿”,立馬消餓解乏,倦意全無。
如果你自稱吃貨,嘗過大江南北的各種山珍海味,卻都沒到過臺兒莊吃過這里的美食,那也枉稱“吃貨”這個稱號了。古城,因運河而興,南來北往的客商皆可在此大快朵頤,也因此成就了這里的繁華。
圖/李杰 編輯/王雪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