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滿大街五彩繽紛的共享自行車或共享電動機車,為我們爭分奪秒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帶來數(shù)不清的便利。共享交通工具的使用者們也紛紛感嘆第一個提出這一理念的人是何等的有遠見、有創(chuàng)意!殊不知,要是您真這么想的話,歷史學家可就要笑話你了,因為真正第一個萌生這種想法的人,可比OFO的創(chuàng)始人早出生了上千年呢!
乘車出行在先秦時就已很普遍,楚國詩人屈原 《離騷》中就有“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的詩句。但最早的車多是官用,即所謂“公車”或“官車”。到戰(zhàn)國時,民間用車才多了起來,如南方的楚國、北方的齊國,官民用車均多。古代的車主要分人力車和畜力車兩大類,其中畜力車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
宋代時,像今天這樣以“民用”、“代步”為特征的交通工具共享模式已開始出現(xiàn),如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便出現(xiàn)了專供市民階層租用的“共享車”。在《馬可?波羅游記》中,馬可?波羅到達13世紀末的杭州時,便看到“街車”往來馳騁。這種街車并不是歸使用者個人所有,而是車行的“租賃車”,那些喜歡游樂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
不同翻譯版本對這種車的叫法也不盡相同,一般普遍譯為“長車”。這是一種長方形的馬車,頂上有蓋,四周掛有綢幔,能容六人乘坐。其使用規(guī)則與現(xiàn)代共享單車類似,一般采取時段制或“日租”,因為“日租”付的是一天的費用,所以不少人會一直使用到晚上才愿意歸還給車行。南宋詩人劉辰翁所作詞《永遇樂?璧月初晴》中“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描寫的就是這種情形。
到明清時,“長車”已有改進,兩個輪子用馬或牛拉,設有帶窗子的車廂,前后或左右開門,可坐兩人或多人,因為車廂有點像人工抬的轎子,故名“轎車”,當時的鄉(xiāng)村人家遇紅白事時常租用轎車來拉人,專營租借的車行生意相當紅火。
然而在宋朝民間,比“長車”更常見的“共享車”是氈車,氈車因以毛氈為篷而得名,在轎子未流行之前,男女結婚時,多租用這種車。據(jù)宋丁昇之《婚禮新編校注?婚禮》“迎親”條記載,新婦坐氈車,前來親自迎娶的新郎要站在車邊,把車簾掀起來,即所謂“婿至婦氈車后之右,舉簾以俟”。
看來,古人早已發(fā)現(xiàn)共享代步交通工具的好處,并利用它們來節(jié)省時間加快工作效率,或者增添生活的情趣,先人們的智慧卓識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