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文 趙天 編
運動員之所以鍛煉,是為了讓肌肉力量更強,應(yīng)對激烈的競技比賽,普通人也需要鍛煉,因為要保持身體更健康。但鍛煉是一種主觀行為,那么動物們會主觀地想要鍛煉嗎?當然不會。
假如一個人想要在3個月后參加馬拉松比賽,這3個月里他會做什么呢?毫無疑問,當然是每天都不停地跑跑跑,增加自己的肌肉力量和耐力;當一只候鳥準備在3個月后進行一次長途遷徙,這3個月里它需要做什么呢?它只需做一件事——每天不停地吃吃吃,儲備足夠多的能量。
心理不平衡了吧?想要像候鳥一樣吃了睡睡了吃,不做任何鍛煉,也能縱橫賽場?沒門!
鍛煉肌肉對于人類來說有多重要呢?假如你一動不動躺在床上3個月,什么也不做,你的肌肉將大幅度萎縮;假如一名宇航員在太空中一動不動數(shù)月,那么回到地球后,由于重力差,他將站都站不起來。
但是一只棕熊,在凜冬將至時,會吃足夠的食物,然后找個山洞鉆進去睡上好幾個月直到來年春天才蘇醒,此時的棕熊雖然相比冬眠前瘦了一大圈,卻依然擁有充沛的體力,可立即鉆出山洞,上山下河、捉魚摸蝦!
為什么動物們從不鍛煉,肌肉卻不會萎縮,隨時能保持最佳狀態(tài)呢?這是個長期以來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但最近,科學家們開始對此進行研究,并已有所發(fā)現(xiàn)。
原來,熊之所以不會因為冬眠而導致肌肉萎縮,是因為其血液中存在某種能夠讓肌肉細胞維持健康的因子??茖W家在實驗中,分別采集了夏季狀態(tài)下的熊的血液,和冬眠狀態(tài)下的熊的血液,然后將小鼠的肌肉組織分別浸泡在這兩種血液中,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浸泡在夏季熊血中的小鼠肌肉持續(xù)萎縮,但冬季熊血中的小鼠肌肉萎縮速度卻減緩了40%。這個結(jié)果證明,冬眠中的熊,其血液中分泌了某種能夠保護肌肉的化學物質(zhì)。
那么候鳥為何也不需要鍛煉呢?對此,加拿大的一位生物學家進行了實驗研究。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人為控制光照條件和溫度,來模仿四季變換,并將一種名為黃腰林鶯的北美候鳥放入這個模擬場景中,發(fā)現(xiàn)每當“季節(jié)變化”時,黃腰林鶯的肌肉細胞內(nèi)會立即有上百個基因發(fā)生變化,很顯然,這種變化是為了讓候鳥的肌肉自行保持最佳狀態(tài),為即將到來的遷徙做準備。
基于這一系列實驗,科學家初步推斷出,動物之所以不需要鍛煉,是因為它們的生活模式很有規(guī)律,基本是固定的,每天的每個時刻、每年的每個時刻需要做什么,幾乎是與生俱來就安排好了的,所以自然選擇讓這些動物進化出了相對固定的生長模式,使它們的肌肉在基因的作用下隨時保持最合適的狀態(tài),無需刻意的鍛煉。
然而,人類卻沒有這種功能,因為我們的人生是豐富多彩、各不相同的。有的人靠體力吃飯,有的人靠腦力吃飯;有的人是運動員,有的人是科學家。你在上學時也許每天練球想成為一名籃球明星,但工作后可能每天都要面對成堆的文案,興許中年后你又想要去周游世界……正因為人類個體間的生活模式差異巨大,所以我們的肌肉需要時刻做好準備去應(yīng)對不同的場景,因此大自然也就無法讓人類這個個性十足的種族進化出固定的生長模式。
體育運動的目的,就是讓現(xiàn)代人用最少的時間高效率地滿足我們的動物本能,讓靠腦子吃飯的人類可以相對健康地活下去。
也就是說,一百只鳥,有一百只的鳥生都是一樣的,所以大自然賜予了它們這一獨特優(yōu)勢,來作為對“毫無個性鳥生”的補償;而一百個人,卻有一百種不同的人生,所以作為一名建筑設(shè)計師的你,若是心血來潮想要參加業(yè)余拳擊比賽,可得抓緊時間突擊練習哦!
●水云間 薦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