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一:
買菜、做菜等行為,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做菜家庭作業(yè),能為家長與孩子、孩子與社會,創(chuàng)設自然合理的互動場景,家長、孩子參與度高、投入性強,最后的教育效果當然遠遠超出那些憑空臆想、不接地氣的“素質教育作業(yè)”。由此可見,素質教育不是什么高深莫測的事情,不是非要把流行元素、最新技術運用其間不可,不是非要形成令人震撼的視聽效果才算數。素質教育完全可以從真實的生活場景出發(f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也不是為了成果好看,而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真正的“人”。(段思平《做菜家庭作業(yè)為何沒被吐槽》)
觀點二:
鼓勵學生下廚做菜,就是為家長和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然而然的交流互動場景,這整個過程內嵌于日常的生活本身,家長很容易參與其中,孩子們也不至于莫名“出戲”,這遠比那些刻意為之、僵硬生造的奇葩作業(yè)要高明多了?;氐缴畋旧恚皇翘錾钪?,對小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或價值教育,理應立基于此。當然了,“做菜”無疑只是眾多可用的選項之一。但凡教育者能夠跳出對所謂流行的拙劣效仿,真正回歸“成熟的傳統(tǒng)”,一切便會容易很多。(然玉《“奇葩作業(yè)”中的一股清流》)
觀點三:
就是這樣的創(chuàng)新,增強了孩子的動手意識,增進了孩子的勞動能力,促進了孩子人格和獨立性的生長。家長們也在這個活動中,學會了對孩子的信任與耐心。有學生講,“我做了兩道菜感覺累死啦,想想家人為我做了那么多年飯,爸媽真是不容易。當吃到自己做的飯菜后,感覺特別香,然后看到爸爸媽媽吃我做的飯時,覺得挺值得的,很有成就感?!边@就是其意義所在。(毛建國《“炒菜作業(yè)”是素質教育的一道好菜》)
觀點四:
“做菜”成為一項家庭作業(yè),一定程度上更像一次社會實踐鍛煉,無疑給孩子能夠起到“學會獨當一面,必須從自身做起”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鼓勵學生做菜雖然也需要家長指導,但這種作業(yè)接地氣,不僅讓孩子掌握了一種終身受益的生活技能,同時通過這一過程培養(yǎng)了孩子自己動手、自食其力的能力,為孩子的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祿永峰《“做菜作業(yè)”是接地氣的素質教育》)
觀點五:
生活即教育。孩子們的一生離不開良好的教育,不斷地學習技能、本領增加知識面,才能讓孩子收獲受益終身的教育。剛入學的學生,正如一張白紙,教師不同的引導點撥與涂抹,會給他們帶來不同的人生軌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推動素質教育就要從生活點滴開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科學管理,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還要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此才能促進學生全面高位發(fā)展。(蘆靜《“炒菜作業(yè)”為學生發(fā)展開啟更多精彩》)
觀點六:
筆者認為,教小學生炒菜是很有意義的生活教育,如果要把生活教育進行提煉提升,還可以讓小學生嘗試寫論文。
據報道,美國孩子從小學二、三年級就開始寫論文,題目多數與動物和生活內容有關。通常拿到題目后,學生會獨自去圖書館找資料,或者上網下載,寫出的論文有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像模像樣。
教小學生寫論文,是注重生活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幫助小學生獨立探索、求真質疑,讓小學生成為生活人、善于思考的創(chuàng)造者。通過寫論文,以及課堂上生動有趣的討論,小學生的條理性與邏輯性會得到一定的鍛煉,讓孩子辦事有條理,特別是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王建國《不妨讓小學生嘗試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