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
摘 要:設計領域的極少主義強調作品的內容被減至最低限度時所散發(fā)出來的完美感覺,其核心理念與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致虛守靜”思想有著非常多的契合與相通之處。本文通過對這一現象的分析和研究,表明借鑒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對當代中國設計界建立既具時代性又具民族性的設計體系有著很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極少主義設計 老子 致虛守靜 中國設計
設計領域的極少主義是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興起于西方國家影響力極大的設計流派。這一流派強調將設計的元素減至最基本的狀態(tài),去除多余的裝飾。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手段獲得“最大”張力和“作品的內容被減至最低限度時所散發(fā)出來的完美感覺”,{1}其核心理念與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致虛守靜”思想有著非常多的契合與相通之處。本文通過對極少主義的起源、發(fā)展以及其設計理念與老子思想在文化內涵上一致性的分析,來說明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對中國當今設計界有著極大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一、極少主義在藝術設計領域的起源及發(fā)展
極少主義(Minimalism)這一名稱最早由美國現代著名的藝術評論家巴巴拉·羅斯提出,用來概括和形容美國20世紀六十年代涌現的一批年輕的抽象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2}這些年輕畫家與雕塑家深受二戰(zhàn)前俄羅斯的至上主義和荷蘭的新造型主義的影響和啟發(fā),恪守德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少就是多”(Less is more) 的名言,在繪畫上以平面化、最簡潔的造型語言和完全客觀化、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表現方式來進行創(chuàng)作。在雕塑上則以最基本的幾何體進行簡單排列與重復,關注材料的特性、結構的秩序以及純形式的美感與意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奈特·紐曼、唐納德·賈德、卡爾·安德烈等。
極少主義藝術家認為:“形式的簡潔純凈與提煉升華,就是現實生活的內在韻律,人們肉眼所見到的繁雜的日常生活,本質上沒有那樣豐富多彩。其作品所表現出的去除一切雕飾的簡潔代表著進步。在外表簡單的作品后面,是藝術家對生活和社會秩序的渴望和追求,拋開布爾喬亞式的矯揉造作,給喧嘩騷動其實良莠難辨的現實生活以新鮮空氣?!眥3}這種思想被其后一批設計師所認同,并將之引入到自己的設計作品中。于是20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波普藝術、波普設計的退潮,極少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設計潮流終于出現在設計歷史舞臺上。
極少主義在設計領域成就最為突出的首推家具與室內設計,其領袖與主將法國設計師菲利浦·斯塔克的設計風格簡潔明快又輕松隨意,造型細節(jié)又具有法式浪漫典雅的特點,于簡約的手法中寓豐富的效果。其代表作品有1984年完成的巴黎科斯特斯咖啡館的室內設計工程(圖1)。此外,極少主義在家具設計領域的代表人物,還有法國的克利斯蒂安·利埃格雷和英國的加斯帕·莫里森等。利埃格雷1986年的代表作Nagato凳(圖2),以原木制成,造型古樸,極具東方韻味;而完成于1992年的“奢華三號”是莫里森風格的最佳范例。雖然名為“奢華”其實展現的卻是一種由理性操作所引發(fā)的強烈的純凈美。
極少主義設計的興起雖然受惠于20世紀六十年代的抽象藝術,但是促成其流行的因素卻是相當復雜的。盧斯的戰(zhàn)斗檄文“裝飾即罪惡”(Ornament and crime)和現代主義設計的某些理念,特別是密斯的設計思想對極少主義設計影響深刻。另一方面,隨著二戰(zhàn)后世界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西方國家民眾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伴隨而來的是享樂主義文化的泛濫和對資源無度的揮霍浪費。但七十年代后能源危機引發(fā)的資源短缺、經濟停滯和環(huán)境破壞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使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現代社會發(fā)展的最大威脅其實是人類自身。節(jié)能環(huán)保、綠色生活的理念漸入人心,慢慢成為主流價值觀,這是極少主義設計異軍突起更為深刻和內在的社會背景因素。
二、老子“致虛守靜”思想與極少主義設計的契合和內在聯系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在《道德經》第十六章中,用簡潔的話語這樣寫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边@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即是:“‘致虛和‘守靜的功夫,要做到極篤的境地。萬物蓬勃生長,我看出往復循環(huán)的道理。萬物紛紛蕓蕓,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靜,靜叫做‘復命。復命叫做‘常,了解‘常叫做‘明。不了解‘常,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了解‘常道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循‘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于危殆?!?{4}在這段文字中,老子提出了“致虛守靜”的思想,并強調了它的功用,致虛即是消解心靈的蔽障和濁亂的心智活動。致虛必守靜,只有透過‘靜的功夫,才能找到萬物的根源。本段中還提到“歸根”與“復命”。歸根就是要回歸到事物存在的根源,要歸根,就要還回到“虛靜”的狀況,即“復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了解到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把握事物的本原,才能心中明晰,才能周全,而發(fā)掘更多的東西去合乎自然。老子認為人心原本是清明透澈的,只因智巧嗜欲的活動而受騷亂與蒙蔽,故應舍棄智巧嗜欲的活動而復歸于原本的清凈透明的境地。
而極少主義可以被定義為:將設計的元素減至最基本的概念,而無需多余的裝飾。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手段獲得“最大”張力和“作品的內容被減至最低限度時所散發(fā)出來的完美感覺”。極少主義設計師曾有一句口號“Back to basics(回歸本原)”,這basic指的就是基本元素。因此極少主義可以理解為一種回歸,即用最簡潔、最精煉的姿態(tài)回到起點。它并不是簡單地返回原始,而是借用最本原的要素來表達更加復雜的內容和情感。
看到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老子的“致虛守靜”思想與極少主義的創(chuàng)作核心理念有著極大的契合相通之處。兩者都提出回歸本質,“歸根復命”的觀點,強調以最簡潔的姿態(tài)回到起點,去除非本質的東西而把握最基本的元素,了解到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達到心中明晰的境地。并以此達到舍棄嗜欲活動而復歸原本清明透澈完美境地的目的。
在極少主義藝術家中,不乏向東方精深的文化取經的人。前文中所提到的卡爾·安德烈便是一位。他的作品在選材和造型上強調回歸自然和事物原本的狀態(tài),多采用保留原始粗糙肌理和本色的磚塊、枕木、鐵板等。目的是讓作品和諧的融入自然之中,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象自然物一樣存在著,并在自然的情況下自然地消逝。這種無為的思想便是源于老子的哲學,他讀過老子的著作,對老子的思想十分推崇,其作品中還有專門以“道”為主題的系列。
同時,在建筑與室內設計當中,極少主義設計對細節(jié)的簡白,在空間及體量的表達上,需要借助光線這一物質表達以外的力量。光線往往給予了作品強大而純靜的力量,讓簡潔的形式中蘊藏了豐富的內容。這種有無相生的過程,更是充滿了老子哲學的精神。
三、借鑒極少主義設計思想和手法的現實意義
極少主義的發(fā)展已經歷了20個年頭,不但絲毫不見衰退的跡象,反而得到了更普遍的認同和接受,始終維持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不外于其回歸本原的主旨,以最簡潔的姿態(tài)回到起點,將設計元素減至最基本概念的手法,但又呈現出自然率真和強烈的美感,能給予前處于紛亂無序喧囂生活態(tài)度中的人們以內心所期盼的寧靜和優(yōu)雅。并且極少主義在一定程度上也正符合當今社會環(huán)保節(jié)能的新興價值觀。
反觀當今中國的設計界,特別是在室內設計領域,對繁瑣裝飾和華貴材質的追求,加上民眾的一種攀比心理,導致奢華成為了一種流行和時尚。而這一現象卻間接導致了自然資源的無度消耗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也促進了一些堆砌和惡俗設計的產生。其實通過上面對極少主義設計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即使只是用簡潔、儉省的設計手法,也同樣可獲得一種豐富的視覺審美效果。在當今的中國設計界,我們需要極少主義這種清新的風,去吹醒人們浮躁的頭腦,予人以現實的思索。一種正確的設計思想和理念,在當下的國內設計環(huán)境中,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設計理念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思想是契合相通的,它同時也符合我們的文化觀。
結語
經過以上分析后,我們可以看到,極少主義的核心理念與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致虛守靜”思想有著非常多的契合與聯系。學習和研究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與文化,從中汲取養(yǎng)分,對當今設計領域的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幫助和啟發(fā)意義。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其中蘊藏了不可估量的精神寶藏,各種思想文化精髓,至今仍在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啟示和指引著我們。更有許多西方設計師,將古老的東方文化引入到自己的設計中去,并獲得成功。這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啟示:作為一名中國的設計師,該如何正視我們所擁有的財富,去主動把握和傳承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并運用到自身的設計中去,真正建立起既具民族性又具時代性的中國設計體系,從而在大師林立的國際設計舞臺,為中國現代設計找到自己的位置。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注釋:
{1}【西】奧羅拉·奎特,蔡紅譯.極少主義室內設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2}袁熙旸.新現代主義設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3}傅剛,費菁.極少主義繪畫和雕塑[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0.
{4}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96.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