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欣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
都只為風(fēng)月情濃。
趁著這奈何天、
傷懷日、
寂寥時,
試遣愚衷。
因此上,
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周汝昌校本《石頭記》中的原文
無可奈何
“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边@首《引子》里提到了“奈何天”,這個詞是化自《牡丹亭》中那句著名的“良辰美景奈何天”。曹雪芹大概對“奈何天”這個詞感慨很深,在書中多次提到,不僅有二十三回中林黛玉聽到《牡丹亭》的此段艷曲警芳心,四十回里黛玉對牙牌令時脫口而出了這一句詩,更重要的是第五回中,仙宮房內(nèi)寫的對聯(lián)便是:“幽微靈秀地,無可奈何天?!薄谶@步步深意的太虛幻境里的一句“無可奈何”,道盡了《紅樓夢》的全部心傷。
如果說書中人物各有各的情,書外讀者各看各的情,那么屬于作者曹雪芹的情,就是這無可奈何之情。
首先是作者描寫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好是壞、是悲是喜,都有他的無可奈何之處。所以作者的筆調(diào)雖不避丑惡,內(nèi)心卻是以很同情、很惋惜、很理解的情感去寫他們:比如賈雨村,本也是個躊躇滿志、經(jīng)綸滿腹的青年,但是面對官場仕途潛規(guī)則中“護官符”的威脅和誘惑,他無可奈何地選擇了泯滅良知、同流合污。當(dāng)然,他完全可以有另外的一種選擇,但是,那就可能是要以終身的抑郁不得志來成全一份清白正直。作者不為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避諱,但是他仁慈地指出每一個人墮落背后的無奈。
再比如賈環(huán),整部書里就沒見他干過一件好事,不是明里作惡,就是暗地陷害,行動猥瑣,內(nèi)心陰暗。但是,庶出的賈環(huán)是一個始終活在寶玉光環(huán)陰影下、得不到關(guān)注和愛護的角落里的人物。生于側(cè)室的出身,造成了他先天性的心理失衡,而父母和家庭其他親屬也都沒有給過他恰當(dāng)?shù)摹⒛托牡?、正確的教育,致使他行事越來越偏激,對寶玉的嫉恨也越積越多。對于一個沒有給予過正面教育的孩子,社會也就無權(quán)要求他的高尚。賈環(huán)在尚未解事時,就無可奈何地走向了未知的罪惡、迷茫的深淵。既然說,賈寶玉這個人物形象里有著曹雪芹本人的影子,《紅樓夢》中很多人物也有作者早期生活的原型,那么,曹雪芹在晚年著書回憶起當(dāng)年那個惹人討厭的小男孩賈環(huán)的原型時,一定有著一份反思和不忍。
而作者最大的無可奈何,是對人生的無奈。所有事物都在得到與失去、追求與放手的矛盾中一代又一代地重復(fù)著,無法避免?!都t樓夢》第一回里的一首《好了歌》,就寫盡了世間的矛盾:所有的舍不得都終將舍去,所有的不放手都終不由人,所有的繁華都是一捧沙,所有的情鐘都回首成空。
作者在開篇就擺出了這些道理,說明他已經(jīng)深深認(rèn)識到了人生的無謂,那些執(zhí)著、悲喜、憂懼,都是無謂的,應(yīng)該無所謂地去面對它們。可是他還是洋洋灑灑寫了這么大部頭的一本書,而且涵納世間萬象。這不是作者最深的一種矛盾嗎?——他知道過去已是煙云,仍忍不住回憶;他知道美麗都是流沙,仍忍不住贊頌;他知道每個人的追求與結(jié)果都難如愿,仍是忍不住一一描繪。
在他的筆下,一切都是巨大的顛覆。別人寫的劇中人掙扎痛苦于紅塵,都是為了走向圓滿;曹雪芹寫的人物掙扎淪陷于繁華,卻是為了走向“白茫茫大地真干凈”。重重的矛盾,正是曹雪芹所認(rèn)識到的、世間物事固有的、一種無可奈何。
因為明白,才能心中看淡,因為體諒,才能筆下慈悲?!耙虼松?,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p>
金玉枉付
“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引子》里這三個詞,剛好吻合著寶釵、寶玉、黛玉的宿命:寶釵縱然嫁得寶玉,奈何丈夫心不在此,只能無奈守空閨;寶玉因為注定要辜負(fù)身邊的寶釵,而又不得心中的黛玉,兩個女子全部錯失,生活留給他的只有不盡的傷懷;黛玉的情歸無處,獨自告別人生、告別愛人的孤獨,也讓寂寥成了她人生的主色調(diào)。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
而寶玉、黛玉、寶釵三人的苦楚,又是在以點帶面,代表了大觀園所有兒女的薄命。無論是已嫁的、還是未嫁的,有情的、還是無情的,都免不了無可奈何的錯付、傷懷銷魂的凋零、寂寥悲苦的無依,都是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所以這首歌在最后一句唱的“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懷金悼玉四個字,也并非只是借“金釵玉帶”的名稱來指代寶釵、黛玉,懷金悼玉,更是一種廣闊的泛指,代表了作者看到的、寫下的、懷念的、失去的、物過人老的、孤墳荒草的,所有那些美好生命的枯萎消逝。
然而,矛盾是一切事物發(fā)展的動力,作者心中的矛盾正是《紅樓夢》這部偉大著作誕生的推動力,如果曹雪芹對往事沒有那么深刻的眷戀、又沒有后來那么徹底的反思,《紅樓夢》就不會飽含著血淚與鮮花綻放在二百多年的時空里。
曹雪芹把他最愛的人與物細(xì)細(xì)描畫出最美的狀態(tài),把它們高高地捧起,又把它們狠狠地摔碎!這就是成功的悲劇,這就是矛盾帶來的驚人!
就正如2001年,尼泊爾和西藏的兩位僧人在紐約進行的沙畫藝術(shù)表演。他們用各色細(xì)沙,付出將近一個月的細(xì)致專注才完成一幅瑰麗圖畫,然而,就在眾人連連的驚嘆贊美聲中,他們又將這幅精美沙畫毫不留情地全部打散!在這瞬間的傾覆和強烈的對比中,繁華如掠影無存,塵歸塵,土歸土,美與命運沖突的結(jié) 果,只剩下一地散沙。
這也像是曹雪芹寫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作者這樣的觀念,也會被人誤認(rèn)為是消極悲觀。其實不是。悲劇不是悲觀,相反,一味追求喜劇的麻痹、回避悲劇的可能,這才是悲觀消極,因為這代表著內(nèi)心的不敢面對,不敢面對人生到最后就是什么都沒有,就是要兩手空空、獨自上路。
悲劇是讓人們看到一切最壞的可能、一切生命的真相,在這樣心中有數(shù)的態(tài)度里,當(dāng)自己再遇到執(zhí)念、遇到?jīng)_突、遇到災(zāi)苦的時候,也能換一種思維來做選擇,也能看淡,也能慈悲。
所謂“引子”,是在說唱藝術(shù)中,正式內(nèi)容上演之前,概說全劇、略講創(chuàng)作緣由的第一支曲目。雖說本書“大旨談情”,但“開辟鴻蒙”以來,枉費心思的又何止是男女之情?枉自神傷的又何止是釵、黛二女?《引子》這首歌,作為太虛幻境中“薄命司”所有女子命運之曲的總引,它唱響的是所有薄命紅顏的共性,是所有美好衰敗的總序。
但是,縱然枉付,也不辜負(fù)。作者之所以贊賞愛戴這些女子,是他從她們必然的悲劇走向中,看到了不負(fù)人生一回的美好。
既然如此,聽罷引曲,也讓我們深情地,夢回紅樓,莫負(fù)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