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震
男,1976年生,江蘇揚州人。揚州國畫院專業(yè)畫家,拓展部主任。藝廬美術館館長?!端囎V》主編?,F為中國國家畫院賈廣健工作室畫家,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理事,揚州市花鳥畫研究會秘書長?!睹佬g》、《畫刊》、《書畫藝術》、《美術報》等專業(yè)雜志發(fā)表并作專題介紹,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展覽并獲獎,作品被中國國家畫院等專業(yè)機構收藏。
參展經歷:
96江蘇省青年美術作品展(1996·南京)
繼往開來——清代“揚州八怪”暨揚州國畫院中國畫作品展(2009·南京)
紀念揚州國畫院成立50周年特展(2010·揚州)
揚州中國畫學術邀請展(2011·西寧)
江蘇省國畫院學術邀請展(2011·南京)
揚州國畫院名家作品展(2011·新西蘭)
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25周年優(yōu)秀作品展(2012·南京)
江蘇花鳥畫優(yōu)秀作品晉京展(2012·北京)
“心像·南北”—揚州國畫院、吉林市畫院交流展(2013·吉林)
“大美青春”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美術作品展(2013·南京)
“不負春光”當代揚州花鳥畫家作品聯展(2013·揚州)
“心像·南北”—吉林市畫院、揚州國畫院交流展(2014·揚州)
第六屆全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2014·成都)
中國國家畫院導師工作室教學十周年系列成果展(2014·北京)
“古今之變”吳冠中藝術館新水墨提名展(2014·無錫)
“中國夢·運河情”江蘇省運河城市畫院中國畫邀請展(2014·揚州)
“庭前春早”賈廣健師生中國畫作品展(2015·廊坊)
“匯墨金陵 同慶盛世”——南京都市圈城市書畫院作品聯展(2015·南京)
“春暖·花開”中國國家畫院賈廣健工作室五人展(2015·北京)
“花正開”賈廣健師生中國畫展(2015·上海)
“花開三月”賈廣健工作室花鳥畫七人展(2015·揚州)
“丹青揚州”國中國畫作品展(2015·揚州)
首屆江蘇省青年美術作品展(2015·南京)
“情滿新源”揚州·新源名族團結促進月美術展(2015·伊犁)
“庭前春早”賈廣健師生作品展(2016·廊坊)
“秋霜歸禽”入選江蘇美術獎(2016·南京)
“榮寶齋中國畫雙年展-2016”(2016·中國美術館)
“澹然標格”京津冀名家學術邀請展暨優(yōu)青年畫家提名展(2016·保定)
京津冀名家邀請展暨優(yōu)秀青年藝術家精品展(2016·北京)
“揚州美術雙年展”(2016·揚州)
“八荒通神——哈爾濱美術雙年展(中國畫)”。(2016·哈爾濱)
“庭前春早”第三屆賈廣健師生作品展(2017·廊坊)
“第五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2017·南京)
對徐震來說,尺幅為1.8米×1.4米的《竹西春鳴圖》已是平時少有創(chuàng)作的大畫了,但這樣的尺幅,在當下普遍追求所謂展廳化的宏幅巨制的情境下,尤其是在“第五屆全國畫院展”這樣一個全國性的權威大展中,實在不算大,更何況其還是一幅純水墨的花鳥畫,這使得這幅揚州國畫院唯一入選此次專業(yè)大展的作品好像并不具備奪人眼球的先天條件?然而,這幅畫又仿若是一位嬌小的素顏佳人,雖無高挑身材、華服美妝,但其自然散發(fā)出的一種初發(fā)芙蓉般的淡然清新,依然吸引了現場觀眾的視線,并不由自主地駐足畫前脫去塵擾、靜心品賞。
畫為工筆水墨,作者以沒骨法精心寫畫一玲瓏太湖石于畫面中下方,雖是石,卻有著云煙的靈動;太湖石的右上方,兩只羽翼、神態(tài)刻畫謹嚴的斑鳩鳥正伴隨著和煦春風歡快飛舞著、鳴叫著;而石之左上有一斑鳩似也被同伴發(fā)出的美妙春聲所吸引、正低首凝神傾聽著;太湖石的右前方,有幾竿修竹,亦隨斑鳩的鳴唱和風輕舞著。整幅畫面雖為水墨,不施一彩,且構圖簡練,但卻綠意融融、生機勃發(fā),動靜相寓中滿溢著一種春天來臨的清新喜悅之氣。這樣的春景圖無疑是我們熟悉的,但通過徐震的心手,卻又帶給我們一種似遠還近的陌生化感受。說熟悉,是因為無論是畫中的山石、斑鳩還是修竹,都是我們熟悉的尋常景物,也是歷代花鳥畫家筆下的常見題材;說陌生,是畫面中的鳥、竹、石雖是日常景物,卻不帶半點塵俗,簡單的組合,純凈的筆墨,卻意境幽遠、氣格清逸,令人遐思萬千。
這種仿佛伸手可觸,細思卻又遙不可及的熟悉的陌生感,不僅體現在《竹西春鳴》圖中,也體現在徐震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系列湖石花鳥畫作中。也因此,賞讀徐震近年來的這些畫作,你既看不到鴻篇巨制的氣勢恢宏,也看不到快意恩仇的潑灑揮寫;既看不到令人目眩的五彩斑斕,也看不到猶如魔法的炫技表演。但是,你能看到“竹影撫秋月”的清幽,能看到“籟靜獨鳴鶴”的靜謐,看到“一壺花里聽春禽”、看到“閑坐庭前花開花落”、看到“清風明月下的淺斟低吟”,能看到什么是“筆墨入微、哲心如發(fā)”、什么是“沖淡平和、空靈韻秀”、什么是“心中飽冰雪,筆下流清韻”。這些畫作也向觀者揭示了,在徐震的心中,分明有一方遠離塵囂、清寂澄明的琉璃世界,在這個方外化境中,他可以拋卻紅塵俗務,樂此不疲的和他景仰的倪高士談藝、與李息齋論竹……然后,當他不得不回到浮沉現世時,就在藝廬那個不大的畫室里,關起門來,將這種交游所得、所感、所悟賦之筆墨、陳于絹素,獲得性靈的滋養(yǎng)。
從早年的“書齋系列”到后來的“殘荷系列”再到現在的“湖石系列”,徐震的繪畫之路明晰可辨。這一路上,他有過困惑、有過迷茫,也收獲了許多成果,作品頻入全國大展。但,靜氣與逸格以及繪畫的學術性始終是他堅守的方向。為此,他研讀經典,與古人交游;拜訪名師,與同道切磋;研習書法,從書法中感悟筆法。讀萬卷書的同時,不忘行萬里路,揚州、北京、天津、南京、昆明、大理、西雙版納……處處留下了他師造化的足跡。他說,“和許多畫家一樣,我體會過階段性成果帶來的愉悅,同時也有過停滯帶來的痛苦,如何去盡可能減少和度過這樣的彷徨期?除了繞開繪畫,去寫字讀書,還有就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去思考。一個是畫什么?一個是怎么畫?早年的‘書齋系列更多追求的是題材上的創(chuàng)新,也就是畫什么的問題。近兩年,繪畫的方向是在語言、手法上如何提高或者找到更加適合自己審美情趣的方法,也就是怎么畫的問題。近來三次去西雙版納的寫生并沒有出太多的作品,只是當做寫生能力的訓練。之所以不去追求題材上的‘新,不去畫前人沒有表現過的奇花異卉,主要還是因為個人審美包括情懷受揚州地域文化的影響已深入骨髓?;蛟S我自己并沒有刻意去畫這些所謂的‘系列,甚至這些風格的轉變也是無意識的狀態(tài)。但是我想:對審美標準和追求方向的堅守必須牢固。于我而言,不斷去嘗試、不斷去探索的過程,就是繪畫的樂趣所在。”
“安得素心人樂與數晨夕,豈料塵世外別有一山川”。剛屆不惑之年的徐震,令畫壇充滿期待!
(文/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