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活動強調優(yōu)“智”教育,強調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多維度的學習、活動經歷,成就學生的不斷成長;強調以活動內化學習內容,深化主題,進而實現(xiàn)學生的知行統(tǒng)一。
微課是以教材同步的基本知識點為出發(fā)點,通過精講內容、重點歸納、智能診斷、針對訓練,開發(fā)的一套智能、高效、方便的系列課程。微課教學時間短,便于學生隨時隨地觀看、理解、思考,是品德與社會(以下簡稱“品社”)課程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新形式。如何讓學生在微課學習過程中增知明理,又在實際生活中踐行內容,進而真正達到導行目的?微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
何謂微活動?在本文中,微活動指的是基于微課目標、內容所構建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生活性、綜合性原則的小型德育活動。因為是小型德育活動,因此微活動設計、實踐和評價都要體現(xiàn)其“微”,表現(xiàn)出單次活動時間短、參與人數少(3—4人為宜)、活動內容簡單等特點;突顯其“精”,強調設計精妙、實踐有效、評價方式創(chuàng)新,進而實現(xiàn)活動效果的以小見大,品社教學的知行統(tǒng)一。
為實現(xiàn)教育目標,筆者嘗試基于微課設計微活動,突出活動精巧的特點;基于微課實踐微活動,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的目的;基于微課評價微活動,提升學生行為的效果,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研究。
一、基于微課,實施啟思益智微設計
微課內容選擇范圍廣,既可立足目標、教材,又可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生活。筆者選擇圍繞微課知識類型,開展精巧的、啟思益智的微設計,力求在學生已有認知基礎上,指導、規(guī)范其行為。需要強調的是,微設計是立足知識類型而非完全與其雷同,因此,設計要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和延伸性。
(一)立足本體類知識,設計微表演
品社課程本體類知識主要指日常生活中小學生應遵守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文明禮貌,應了解的未成年人基本權利和義務,應懂得的能夠保障個人權利和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規(guī)則、法律等方面的內容。
微課案例:《和睦相處》之《鄰里交往小達人》(四年級下冊)
微課內容:
1.了解鄰里交往規(guī)則。
2.學完規(guī)則,暫停視頻,以“‘鄰里交往小達人飛行棋”活動鞏固規(guī)則。
此類型微課,理論知識分量重,雖設置了飛行棋活動,仍僅限于對書面知識的理解。因此,設計、撰寫 “微劇本”,排練微表演,就能讓學生在直觀學習中思考、理解鄰里交往規(guī)則。
微劇本:《晾衣服事件》《客廳跳繩事件》《潑臟水》
微表演:分別請三組學生上臺表演。
三個微表演都設置在3分鐘之內,短小精悍、設計巧妙、啟發(fā)思考,既貼近學生生活又涉及不同領域,學生樂于接受其形式,易于理解其內容,真情參與促使他們在鄰里交往中擁有良好品德和行為。
(二)立足認知類知識,設計微游戲
品社課程認知類知識和目標可分為五個領域:生活常識、社會領域、經濟領域、歷史領域及地理領域。圍繞此類型知識點設計微活動,要體現(xiàn)德育學科的綜合性、科學性,要注重品德課程與其他學科及前沿知識的交叉領域,開拓學生的視野,加深其對道德的理解和領悟。
微課案例:《遇到危險我不慌》之《危險應急處理方法知多少》(五年級上冊)
微課目標:通過微課學習,學生初步了解遇到不同危險時的應急處理方式,并進行模仿學習。
此微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只進行了短暫、零碎的學習和模仿,且實踐機會少,因此對應急處理方法不能真正領會。此時教師就可合理設計組合微游戲,確保微課目標的鞏固落實。
微游戲名稱:童樂園尋寶
微游戲目的:學生在游戲中實踐演習求生技能,學習自護自救和力所能及的互助互救。
微游戲主題:尋寶、歷險、脫險并快速到達目的地。
微游戲準備:制定尋寶路線圖、標注不同路段的體育項目、障礙設置和假設危險。
微游戲過程:四人一組進行游戲,完成所有任務并最先到達目的地組為優(yōu)勝方。
微游戲設計不僅突出訓練學生應急處理危險的能力,還交叉增加了體育項目,并力求將學生克服難題的意志力、團隊智慧全部調動起來。此游戲正常情況下5分鐘內可完成,組合巧妙,設計科學。
(三)立足現(xiàn)象類知識,設計微實踐
微課內容開放,可有彈性地吸納熱點新聞或新鮮事件,以例言知。
教師是微活動的主要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微活動是否設計新穎、組織有效、深入人心,教師的指導作用舉足輕重。
微課案例:《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之《了解我國的水資源》(六年級下冊)
微課教學過程:
1.介紹我國水資源總體情況,同時通過資料讓學生了解全國各地水受污染情況和引起的后果。
2.聚焦讓學生和本地居民引以為傲的新安江水:播放2013年11月15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的關于《新安江飲用水源存在污染危機》的調查結果。
學生看到調查結果后,將信將疑,提出質疑。教師此時就可設計綜合性微實踐活動:
1.全班制定微實踐計劃,教師審閱、指導、修改計劃書,并通過自薦和指定等方式讓各小組分別負責一個板塊的內容。
2.各小組開展實踐活動。教師關注活動進程,及時調整、引導、點撥和啟發(fā)各小組實踐活動。
3.各小組呈現(xiàn)各自實踐結果:或實地拍攝養(yǎng)魚工人把大袋飼料撒入河中的畫面、或記錄江邊隨處可見的垃圾、或找到了工廠排污口并寫下調查報告……
這個綜合性微實踐活動將任務進行小組分派,降低各小組實踐難度,節(jié)約各小組實踐時間;同時教師走近學生,注重無痕有效地指導活動進程。微實踐實施到位,其綜合事實也使學生對家鄉(xiāng)水資源的原有認知被推翻,而保護家鄉(xiāng)水資源的強烈動機被充分激發(fā),改進建議在師生交流中精彩呈現(xiàn)。分組活動和有效指導,讓學生在探索中樹立了新意識。
二、基于微課,開展務實求真微實踐
微活動強調優(yōu)“智”教育,強調為學生提供多種類、多維度的學習、活動經歷,成就學生的不斷成長;強調以活動內化學習內容,深化主題,進而實現(xiàn)學生的知行統(tǒng)一。教學中,為促使微活動落到實處,應讓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踐行微活動,豐富內容,才能讓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一)依托前置性實踐,微調查啟行
前置性微活動往往安排于課前并服務于微課,以調查實踐為主。
微課案例:《熱鬧非凡的市場》之《買商品有學問》(三年級上冊)
微課教學目的:教給學生正確的選購商品的方法。包括查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了解商品的分類區(qū)及選購商品的標準、訣竅等。
需要注意的是,學生雖經常逛超市,但往往是無目的、無意識的閑逛。因此,讓學生先行調查,再上微課,學生有經驗、有感受、有頭緒,更容易與微課內容產生共鳴。
微調查內容:
1.找一找各種商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
2.記錄不同商品的分類區(qū)。
3.寫一寫選購商品的標準。
4.寫一寫選購商品的訣竅。
微調查進行之后,本班學生上微課時,看到與自己課前調查吻合的內容,興趣盎然;看到自己未關注到的內容,即時學習并記錄,學習氣氛濃厚。微調查與微課相輔相成,啟發(fā)和引導了學生形成并運用有效技能正確購買商品的行為能力。
(二)設置過程性實踐,微討論促行
學生道德行為的發(fā)生一般植根于自身的主體性認識和情感基礎,是其主動選擇的結果。因此,教師要以讓微活動面向全體、人人參與為標準,立足小組、創(chuàng)新方式,達成導行目標。
活動固然重要,討論與分享更重要。教師要尤其重視微活動結束后的微討論過程,把微討論作為活動延伸,有效運用。傳統(tǒng)課堂討論,組員在一次話題中多是固定不變。此類型討論只能達成“小組合作”而非“全班交流”,雖然隨后的分組匯報能展示各組成果,但是學生更容易對自己親身參與的內容重點關注并產生情感共鳴。因此,筆者對小組討論進行了創(chuàng)新,以案例說明。
微課案例:《法律,生命的保護傘》之《〈未成年人保護法〉知多少》(六年級上冊)
微課內容:學生了解此保護法定義及通過和施行日期;播出不法分子誘騙兒童,將其拐賣或致殘逼迫乞討的新聞短視頻,幫助學生認識《未成年人保護法》,學會保護自己。
微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各種信息搜集方式,關注一個事件,如“網吧能否對青少年開放”,小組依據保護法,探討意見。
微討論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四人一桌為一小組,圍繞本組關注的案例進行6分鐘討論和總結。
2.組織三輪討論。每一輪結束后,一名學生仍留在本桌做主持人,其余三人分散到其他桌子。本桌主持人歡迎新參與者,并與之分享此前的討論精華,新參與者則敘述他們帶來的新案例,展開更進一步的討論學習。
3.最后一輪,初始小組再次集合,分享并探究各自的領悟和學習結果,改進本組活動結果,呈現(xiàn)小組智慧。
4.全班匯報展示。
此活動過程單次討論時間短,單組成員少,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其中的機會。在微討論活動過程中,教師可根據話題的難易程度合理安排討論輪數,由于學生平時接觸《未成年人保護法》比較少,所以筆者安排了五輪。
活動結束后,班里學生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理解更透徹了,他們真正從內心深處體會和認識到了此法的重要性,有效指導和促進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巧妙地保護自己的行為意識和行為能力。
(三)組織延后性實踐,微采訪導行
品社是一門社會性很強的學科,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想要實現(xiàn)此目標,微活動就應提倡從室內走向戶外,從學校走向社會。但因小學生受年齡、能力等因素限制,很多活動需家人的幫助和支持。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參與其中,以一個大人帶三四個孩子團隊出行,拓寬學生活動范圍。
微課案例:《了不起,家鄉(xiāng)人》之《家鄉(xiāng)名人采訪記》(三年級下冊)
微課目的:了解名人采訪的準備工作和注意事項等,有效指導學生掌握采訪技巧和步驟。
微采訪:利用微課學到的方法對本地名人進行采訪。
家長需承擔任務:負責孩子的交通、安全、紀律,參與拍照和攝像。
微采訪活動過程:
1.根據學生興趣,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確定采訪對象和帶隊家長。
2.采訪名人:小甜媽媽帶領孩子走進乾譚,采訪剪紙藝人徐奶奶;禹瀟媽媽帶領孩子們走進新中,采訪畫家王光明;小晨媽媽帶著孩子們去往壽昌,采訪木工名師劉大伯……
3.利用照片、微電影、采訪記錄等形式記錄采訪內容,并整理成果。
在活動中,孩子們不僅采訪了名人,還感受到了他們技藝的博大精深,體會到了他們勤奮努力、持之以恒的卓越品質。正因為有家長的熱情參與和無私奉獻,才讓孩子們走向廣闊天地,并在他們的內心播下了一粒勤奮的種子?;顒咏Y束后,我明顯感覺這些孩子在學習中更認真、細心,更勤奮、努力了,學習品質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基于微課,實施多維高效微評價
微課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基于微課實踐微活動,又要注重對微活動的有效評價。對于“微活動”的評價,本文強調評價方式的簡單化、評價時間的簡短化、獎勵方式的易操作化等特點,因此將其定義為微評價。微評價目的是要綜合運用連續(xù)性的質性評價,激勵和促進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其教學實質是開展群體活動并輔之以每個學生所需要的多維度的頻繁反饋和個別化的矯正性幫助,提升學生道德行為品質,體現(xiàn)過程的發(fā)展性、價值性與有效性。
(一)進行連續(xù)性評價,微記錄提趣
品社課程作為一門塑造人內心世界真善美的課程,將學習、生活的過程視為道德生成的過程,微活動亦如此。因此評價也應該是連續(xù)的、持久的,進而做到不量化地評價一個不斷成長和變化的學生。
微評價重視學生在活動道德場域中的各種原始數據、活動記錄、訪談錄、反思日記等內容中的表現(xiàn)。
微課案例:《誰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之《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六年級上冊)
微活動:農民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人們餐桌上豐盛的食物、果蔬,學生也來學習栽種大蒜苗。
微記錄:請學生每天用一點時間培育蒜苗,并簡單寫一寫日記或畫一畫觀察結果。
微評價:教師根據學生記錄,給予反饋。
微記錄評價重學生后續(xù)的培育結果,輕學生對植物成長周期的認知,旨在通過每天記錄讓學生發(fā)現(xiàn)呵護生命的不易和生命成長的有趣,培養(yǎng)學生尊重生命、熱愛勞動的價值觀。在連續(xù)性的師生日記對話中,激發(fā)了學生對生命和勞動者的關注和熱愛,培養(yǎng)了學生堅持觀察記錄的毅力,提升了學生的勞動興趣和能力。
(二)倡導在線化評價,“微互評”正氣
將學生踐行微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上傳至班級QQ群相冊,倡導針對活動過程給予快速、便捷的在線化形成性評估。評價主體也不再單單是教師,還包括同學與家長,尤其是要讓同學成為評價的主體:讓學生自由表達、相互交流,在思維碰撞中促進其對微活動過程和結果的反思,實現(xiàn)“微互評”提升活動品質的目的。
微課案例:《我們一起成長》之《最難忘的第一次》(三年級上冊)
微課內容:學生學習用拍照片、做相冊、做PPT、拍錄像等方式,結合文字,記錄最難忘的第一次,如第一次上臺演講、第一次旅游、第一次參觀福利院等。
微活動: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最難忘的第一次”,并把作品上傳至群相冊。
微互評:給自己喜歡的作品點贊并點評,當然也可以提出不足和改進意見。
在線“微互評”使教師和家長深入了解了孩子心理甚至整個班級的思想動態(tài),指導和幫助了孩子的行為:因學生上傳的都是自己最陽光積極和有感召力的作品,互評過程就成了相互學習的過程,成了促進其道德情感、行為習慣等正向發(fā)展的過程,成了實現(xiàn)班級和諧發(fā)展、孩子們團結共進的有效途徑,并最終促使班級形成良好的風貌、孩子們形成良好風氣。
(三)綜合各類型評價,“微獎勵”增效
日常的各類評價內容往往是通過多種方式讓指導者和關注者參與 微評價,這些評價分布于各種活動、各個階段的不同平臺和過程中,是分散的、碎片化的、零星的。教師應讓這些評價結果以等級制“微獎勵”形式集中呈現(xiàn):
等級一:在微活動中,無論是在設計活動、制定計劃、實踐活動、呈現(xiàn)成果等各階段中的哪個階段,只要獲得好評,都可得分。
等級二:得5分就可在榮譽墻上貼一顆星。
等級三:得10顆星就可以得到一個小禮物,如一片活動中的植物標本、一塊橡皮、一支筆等。
最高等級:得10個小禮物就獎勵一本書。
這樣的“微獎勵”形式,使學生參與微活動的熱情被充分激發(fā),同伴間、小組間相互激勵、相互競爭,個個力求將微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結果呈現(xiàn)得有血有肉。不經意間,加深了學生對道德的理解和領悟,加強了學生對個人行為的規(guī)范和約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了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
合理、有效、創(chuàng)新、開放地運用微活動實踐微課內容,有效改變了“學生學習時說得頭頭是道,而課后行為卻不盡如人意”的說一套、做一套的現(xiàn)象,鞏固了所學知識,提高了品社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真正實現(xiàn)“知”與“行”的統(tǒng)一。
【陳光云,浙江省建德市明珠小學 ,教師】
責任編輯︱黃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