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華
我們中華民族向來有“勤勞的民族”之稱,德國著名的調(diào)研公司捷孚凱集團調(diào)查表明,中國被公認為是“最勤奮的國家”,甚至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的學生也都很勤奮。美國音樂家曼尼布蘭德2004年的文章說,北美、澳洲、歐洲的音樂學校都在積極招收亞洲學生,他們的勤奮精神常被認為是“國際學生的典范”。
然而,由于我多篇文章談的都是“樂”學,有些家長可能以為我是主張不要勤奮了。其實不是這樣,凡是想有點成就的人都離不開勤奮。柴科夫斯基有句名言:“靈感是不喜歡到懶人家里去做客的?!边@說的是作曲,對于學習彈琴的孩子來說,是同樣的道理,成功也不喜歡拜訪懶惰之人。巴赫常對贊揚他的人說:“誰像我一樣用功,誰也會有我一樣的成就?!蔽抑灾鲝垺皹穼W”,是因為我們常常把勤奮和“苦學”相聯(lián)系并與快樂對立起來。一些鋼琴教師為了尋求讓琴童“苦學”的合理性,甚至舉出自己小時候就是被逼學琴并痛苦地堅持下來才得以成才的例子。面對這種“苦學”“罰學” 風氣的盛行,長期旅居國外的鋼琴家茅為蕙呼喊到:“誰說學鋼琴就一定得痛苦呢?”
我對勤奮學習的理解也不是與快樂相對立的概念。相反,只有建立在“樂學”基礎(chǔ)上的勤奮學習才是走向成功的最佳方式。因為這樣的刻苦學習是“我要學”,學習是為了滿足琴童自己的求知欲,這不僅不會痛苦,甚至還能更愉快。曾記否?作為琴童家長的我們,小時候為了看一本喜歡的金庸武俠小說,甚至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連續(xù)“奮戰(zhàn)”,有誰因為這樣刻苦落下終身不愿再看小說的毛病呢?相反,那種被動式的痛苦學習是在老師、家長逼迫下的學習,是“要我學”,且不練或練不好就挨打,這樣的教育導致不少人厭學。我不贊成“苦學”,正如周海宏教授所說,“我們不能讓孩子學了一門技術(shù)恨了一門藝術(shù)”,這樣的“被”勤奮是萬萬使不得的。這是扭曲人的自然本性的學習,這種學習說輕了會帶來厭學心理,說重了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琴童實際需要的是主動的刻苦式而不是被動的、痛苦式的勤奮學習,且這樣的學習還能獲得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
著名作家閻肅先生認為,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要有“4份”,即除了勤奮外還要有天分(賦)、緣分、本分。對于天分,音樂界也存在過度看重的現(xiàn)象。對此,英國藝術(shù)家雷諾茲曾說,有天賦的人勤奮會使你的天賦更有價值,但沒有天賦的人勤奮也可以彌補你的不足。我比較欣賞這種更看重勤奮的觀點,因為真正稱得上很有音樂天賦的人是很少的。同樣,沒有一點音樂天賦的人也很少,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處于中間狀態(tài),靠勤奮比靠天賦更容易把握。另外,天賦也不是明明白白地放在那等著你立即去發(fā)揮的,大多數(shù)人一般是通過不斷地勤奮實踐才能慢慢被發(fā)現(xiàn)。更復雜的是,正如美國的加德納認為,我們每個人有多種天賦,即使科學儀器也不可能立即檢測出來一個人身上哪種天賦最為突出。只有孩子勤奮地學習,通過這種實踐才能真正檢驗出在哪種天賦上的發(fā)展對孩子更有利。
至于緣分問題,琴童在這方面最常見的問題是糾結(jié)找什么樣的好老師。如果我們找個名師就能保證孩子一定成才的話,那這個教育問題就簡單了。事實上,名師手下沒成才的學生也有,只不過沒有人去做全面調(diào)查。其實,當年著名的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人才的育才學校,教育家陶行知曾用“小先生”的教學方式,即讓學生教學生也培養(yǎng)出一些音樂專業(yè)人才。竹笛演奏家馮子存開始只是跟著他哥哥業(yè)余學習吹笛子,結(jié)果哥哥沒成大器,自己反倒成了北派代表人物。像這樣成才的民間藝人并不少。我并不是反對有條件的家庭去找北京、上海的好老師,但發(fā)揮琴童主觀能動性的勤奮學習要比一味地依賴“好老師”式的學習還是更容易把握一些。即使有好的外部條件最終也還是要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的。所謂“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正是這種建立在“樂學”基礎(chǔ)上的良性的勤奮學習的最通俗表達。
關(guān)于本分的認識也存在問題,一些家長往往有些功利,這必然遮蔽孩子的本性。愛因斯坦小時候一直想當帕格尼尼那樣的演奏家,盡管很勤奮,但其拉奏的水準始終不樂觀。有一天他請教一位老琴師,老琴師在聽完愛因斯坦蹩腳的演奏后,反問他:“你學琴快樂嗎?”愛因斯坦回答說:“我非??鞓??!庇谑牵锨賻熡檬澜缟嫌袃煞N花,一種花會結(jié)果的、一種花不會結(jié)果的例子來告訴他,有時“過程就是目的”的道理,即拉琴“快樂就是成功,不必非要成為帕格尼尼不可”。倘若愛因斯坦當初仍然執(zhí)迷不悟地去追求成為小提琴家,估計他既成不了小提琴家,也享受不到拉琴的快樂,世間還少了一位震撼世界的物理學家。中國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尤其對業(yè)余學琴來講,除去一些功利,多一些對孩子本性的關(guān)照,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凡是孩子自愿投入勤奮學習的方面,一定是跟孩子本性有密切關(guān)系的領(lǐng)域。那種以利誘之、以權(quán)壓之的“被”勤奮學習,難保孩子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