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巖洞村位于文山州廣南縣南屏鎮(zhèn)的大山深處,是生活于現(xiàn)代社會的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連續(xù)居住時間最長、唯一穴居的村落。
以前,全村有著近60戶人家300多人口,他們祖輩居住在峰巖洞內(nèi)足有200多年,全村“共用一片瓦,同進一道門,雞鳴全村應,相似一家人”。
我們從廣南縣城出發(fā),在行駛了30多公里的路程后,遠遠就看見了山坡上零散分布著的石頭房屋。這些房屋是新的峰巖洞村。
2001年,在政府相關(guān)部門的主導下,峰巖洞村村民們結(jié)束了世代穴居,紛紛搬遷至新房,開始了新生活。
在一部關(guān)于峰巖洞村的紀錄片中,我們得以窺探到其時人們的生活景象。
1995年的初夏,村里人打算集資拉電,解決洞里的光明問題。村長李朝萬正在召集大家開群眾大會。李家是村里最大的家族。據(jù)說明末清初,江西寧江府一李姓人家,為逃避苛捐雜稅,不遠千里輾轉(zhuǎn)遷徙到峰巖洞。后來又接納了不堪匪患從四川、貴州逃難而來的周、徐、何、唐、任五姓人家。
峰巖洞周邊都是嶙峋的山石,土地貧瘠稀少,水也奇缺。村民經(jīng)常要步行五個鐘頭挑一桶水。此前,李朝萬已經(jīng)組織村民修了個水池,用蓄下的天然雨水與洞頂?shù)牡嗡魃钣盟H欢@次拉電的動員卻沒有那么順利。村民習慣了煤油燈的生活,對于電的好處不甚在意。李朝萬在群眾大會上苦口婆心的游說,但村民似乎反響不大。男人們或蹲或坐在石頭上若有所思,女人們一邊聽一邊忙著手里的針線活。
李朝萬想了一個主意,找鎮(zhèn)上的電影放映對到村里搞電影晚會,“好讓大家看看電的好處”。這一招果然靈驗。慢慢的,峰巖洞村的早晚被電視機聲、磨面聲、雞鳴犬吠聲所包圍。
在陽光的照射下,站在開闊的倒八字形洞口,洞廳中的整個村里一覽無余。洞內(nèi)左側(cè),一株株石峰拔地而起,形如叢林。洞頂鐘乳石倒懸,蔚為壯觀。有一株較為高大的擎天玉柱,仿佛是整個村落的守護者。
一條人工石板路迂回曲折,連接著洞里的各家各戶。洞內(nèi)的屋子或相連、或獨建,高低不一,錯落有致。各家房屋沒有瓦片遮蓋,洞壁就是天然的房頂。房屋有堂屋、臥室、廚房,頂層的平臺還可以作為陽臺或曬糧食用。家家戶戶均以土木筑墻,以籬笆為界,不難想象曾經(jīng)“牛馬有圈,豬雞有窩,人畜各得其所”。
由于還未開放且地處偏僻,到峰巖洞村的游客很少。不時有參觀的人進洞,對著殘破的景象嘖嘖稱奇。偶有峰巖洞村村民路過,也只瞥上一眼便走開。一個老人家背著一簍柴火經(jīng)過,見我們站在洞口處,便將柴火放下,坐在路邊的石頭上,對我們笑。
屋內(nèi)還有人們往日生活的痕跡,灶臺、水缸、大簸箕零亂地躺在地上,墻上還有破損的報紙和貼畫。幾張獎狀吸引了大家的視線。那是一張上世紀80年代的小學生“三好學生”獎狀,字跡依舊清晰可見。獎狀的主人現(xiàn)在是文山某醫(yī)院的科室主任。我們試圖與他取得聯(lián)系,但一直沒有得到回應。
近幾年,當?shù)貙Ψ鍘r洞村遺址進行了保護性的修葺,以期在不久后恢復原貌,接待游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