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楠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華民族對山岳的崇拜自古有之。華夏名山,或以秀或以奇或以險著稱,唯泰山以其厚重,安萬民之心,壯英雄之志。泰山既有群峰拱岱、瀑布鳴流般氣勢磅礴的自然景觀,以拔地通天之勢雄立于東方;又可前瞻孔孟故里,擁齊魯文化之盛,以其厚重的歷史稱譽古今。
泰山古稱“岱山”“岱宗”?!讹L俗通》云:“泰山之尊,一日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長?!币自唬骸疤斓亟惶!惫湃苏J為,群山中泰山是與天日最接近的,故以“泰”命名此山,將其視為天地相交之處、溝通人天之處。泰山因此享有“五岳獨尊”的美譽。
《泰山志·序》如此贊譽泰山的悠久歷史文明:“善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碧┥降奈幕穾缀跖c中華民族的歷史同齡。從《孟子·盡心上》對孔子的贊譽“登泰山而小天下”,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到杜甫登臨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句,再到我們熟知的成語及典故如“人心齊,泰山移”“有眼不識泰山”“泰山北斗”“穩(wěn)如泰山”等等,泰山逐漸演化成為中國的“國山”。
泰山文化的魅力離不開其獨特的包容性,而這在中外名山中絕無僅有。
早在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齊魯就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以后歷經(jīng)奴隸制社會、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綿延至唐宋元明清,到中國的近現(xiàn)代,一直是文化的發(fā)祥地和集散地,幾乎所有的文化成果都可以在泰山找到存在的蹤跡。
泰山不僅有自己的地方宗教信仰——泰山神文化,而且還是以佛道儒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共存之地。泰山的宗教布局基本以道教為主,從山下的岱廟、王母池,紅門附近的紅門宮、一天門、斗母宮,一直到山頂?shù)谋滔荚?,無不充斥著道教文化的蹤跡。泰山距離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曲阜只有幾十公里。如今泰山上還有許多孔子在泰山活動的遺跡和傳說。從“泰山巖巖,魯幫所瞻”到“登泰山而小天下”,再到《臨終歌》:“泰山其頹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孔子與泰山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由此還產(chǎn)生“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將孔子比作泰山之說。佛教也在泰山生根,佛教諸寺供奉釋迦牟尼、彌勒、觀音、羅漢等,雖然寺廟位置偏僻,香火不是很盛,卻也自成一格。可見,泰山真實再現(xiàn)了儒釋道三教共生的奇觀。
在這個濃縮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圣山,帝王封禪是其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章。
封禪是古代帝王舉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最高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所謂“封”,即在高山之頂筑土為壇以祭天帝,增高山之高以表功歸于天;所謂“禪”,就是在山下的小丘上積土筑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疤煲愿邽樽?,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泰山是一座可以與天地對話的大山,歷代君王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祈求保佑。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睔v史上對帝王封禪具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必須要達到三個條件:一為“受命”,表明自己受命于天;二是“功德”,須國家太平、德及天地;三則要有“符瑞”。封禪,是宣示天地認可帝王執(zhí)政合法性的儀式。帝王功高德顯,國家興盛,天降祥瑞,這時帝王要用一種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禪大典。
“崇拜”的“崇”字由“山”“宗”組成,泰山崇拜便是封禪的原型。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于泰山祭祀天地的記載,便是封禪的雛形?!妒酚洝し舛U書》齊桓公稱霸后想行封禪之祀,管仲反對,認為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nóng)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十二位,皆受命然后得封禪,其間有嘉禾生出,鳳凰來儀,祥瑞不召而至。而春秋之時,蓬蒿黎莠茂,鴟梟數(shù)至,齊桓公欲封禪而不得天時,只得作罷。
封禪泰山有史可考,是由秦始皇始。保存在岱廟的兩塊殘石由丞相李斯書寫,俗稱秦刻石,原本立于岱頂,碑文記述了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登上泰山,周覽東極的赫赫功業(yè)。漢武帝劉徹七次到泰山,循封禪之禮,求長生之術(shù),發(fā)出一連串感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行,成為其終生大憾,臨終之時“執(zhí)遷手而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此言使司馬遷刻骨銘心,以刑余之身,殫精竭慮撰寫史書,終成一代大家。唐玄宗舉行泰山封禪時,正值開元盛世。玄宗的封禪隊伍備有千乘萬載,浩浩蕩蕩由長安行往泰山。所過之處,“原野為之震動,草木為之風生”,行禮時群臣高呼萬歲,聲音撼動山岳。封禪盛行于秦漢至唐宋時代。宋代以后,封禪大典不再舉行。
如今,我們沿著先賢的足跡,踏著歷史的塵埃,一路拾級而上,或是遙想帝王與天地對話是何等莊嚴神圣,或是尋覓那種“山登絕頂我為峰”君臨天下的萬丈豪情,或是在茫茫云海中等待與那個曾為謫仙人的自己的重逢。踏著堯、舜、禹等帝王踏過的石階,走上秦皇漢武登臨遠眺的高臺,輕彰丘雍正,乾隆等大帝留下的摩崖石刻,千秋文章、是非成敗,如山上的煙霧,風一吹,就散了,融在游人香客的青煙里,裹挾著人們的心愿,裊裊上升,直達天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