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孝林++襲祥榮
[摘 要]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出發(fā),分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具有的指導意義,并通過分析我國當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提出只有處理好供給和需求、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才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 D320 [文獻標識碼] A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國以往的經濟增長發(fā)展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擴大消費來促進生產,以此刺激經濟的增長,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增長動力正在衰退,也由此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是供求結構性失衡。在以往的經濟發(fā)展中,資源和資本大多集中在中低端產業(yè),一些以制造業(yè)為主的中小企業(yè),在面臨國際市場的沖擊時會產生很大的風險,甚至一場經濟危機的波動就會倒下一片,而且這種生產也造成了產能過剩,而資本和技術又嚴重不足,不能滿足高程度的需求層次;其次是體制機制不完善。對產權保護不力,也缺乏創(chuàng)新激勵,政府審批環(huán)節(jié)多、周期長;第三,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為了適應新的局面,必須根據現實做出相應的調整,因此在保障經濟發(fā)展中需要換一種新的思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經濟的增長不能單靠擴大需求,同時必須要注重生產的質量和水平,從供給、生產入手來解放生產力,從更長遠和持久的角度來把握經濟的增長。單純依靠投資、消費、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已不能更好地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發(fā)展的狀況。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大國,在經濟發(fā)展中不僅需要考慮眼前,還要更多地著眼于將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要求我們不僅關注如何擴大消費和需求,還要關注供給和生產。在目前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中,更強調產業(yè)和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要突出長遠的轉型和升級,保證企業(yè)和和產業(yè)的生命力,更好地適應我國的國情,提高應對外來風險的能力。
另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也是對我國長期以來經濟改革和發(fā)展理念的繼承。我國經濟改革的每一步都在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現實進行不斷地調整,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對這一寶貴經驗的繼承。在新常態(tài)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解決我國經濟發(fā)展的中長期難題,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完善供給體制,促進我國經濟穩(wěn)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總結社會經濟運動一般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的,并經過了歷史的檢驗與實踐,經過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嚴格的科學性,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的現實和對世界經濟的研究,不斷進行理論提升,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2016年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時指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總結和提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經驗,同時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有益成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只能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又要經受實踐的檢驗,進而指導實踐”。因此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
首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把物質資料的生產作為出發(fā)點,人們的生產活動和意識活動為其所處時代的生產條件所制約,“各種經濟時代的區(qū)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2]馬克思把物質資料的生產放在首要位置,正是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生產關系,在這種歷史的生產關系中又體現出一定的階級狀況,恩格斯指出:“經濟學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3]只有在物質資料的極大發(fā)展前提下,每個人才可能擁有更充分的自我意識,更多的關注自身的發(fā)展。我國當下社會主義建設中,不僅強調整個社會經濟水平的進步,同時注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在經濟發(fā)展的同時追求于如何提高社會中廣大人民的幸福感,更加凸顯對人的關懷。這所有的一切必然要落實到物質資料的生產上,只有加大物質資料的生產才有可能緩解,甚至解決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也提出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絕對必須的實際前提”。[4]社會生活的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歸根到底取決于主要矛盾的解決,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將生產力基礎上的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深刻地論證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此基礎上揭示社會經濟過程的內在規(guī)律,探討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堅持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統(tǒng)一的原理,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既要從生產力的角度出發(fā),也要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出發(fā)。[5]因此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要關注生產力的發(fā)展,從實際出發(fā),與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相適應。
其次,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經濟的過程中,通過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揭示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占用的基本矛盾使社會再生產所需要的比例關系經常遭到破壞,導致經濟危機的發(fā)生。生產最終引向了消費,同時消費的增加又促進生產擴大,每一個社會生產過程,同時也是再生產過程。資本家通過無償占有工人所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除去個人消費外投入下一步的生產過程中,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具體來說企業(yè)是以獲利為目的,這種對利益的追逐導致了進一步生產,從資本積累的規(guī)律來看,資本有機構成具有不斷提高的趨勢。隨著社會資本的積聚和集中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性波動以及對后備工人需要產生了相對過剩人口,并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相對人口過剩問題進一步惡化,導致資本家對工人的進一步剝削,在這個過程中無產階級生活陷于貧困、工人對資本依賴不斷地加深。資本主義通過剝削工人的勞動進行再生產,社會化的大生產卻受限于消費,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相對過剩,資本主義的商品供給超過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馬克思指出:“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終原因,總是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消費受到限制?!盵6]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同時處理好人民群眾的收入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有本質區(qū)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有目的性的,就是為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最長遠利益。[7]
最后,從我國國情出發(fā),我國現今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堅持把公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這既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項根本原則,也是我們黨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市場的活力由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來展現,公有制經濟則保障了市場的安全,二者相互交聯、相互影響,要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在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注重公有制經濟的主導作用。在市場中資本的運行和資金的流通更多的具有活體的屬性,它集中了大多數人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又表現為機器,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因為在所有企業(yè)和公司的背后是人們追求利潤最大化意愿的體現。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人不過是這個機器為了獲得更多的效益一種工具,當人不再像人一樣思考,只是成為機器的附庸時,個人的道德準則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再保持一定的理性。資本來到人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血與骯臟的東西,并不只是意味著對工人的剝削,也包含了道德準則的摧殘,在資本運行的這架機器下,人的貪欲被無限放大,因此在一些企業(yè)中出現了只為追求利益而進行沒有道德的生產。資本傾向于流向能使它獲得最大增值的地方,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投資,使得經濟獲得快速發(fā)展,另一方面,這種資本的運動也會帶來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的缺失和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比如當下的房地產行業(y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大量資本涌入這一領域,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發(fā)展,但是資本的運行和集中在缺少引導和控制之下,也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比如當下我國很多地方出現了空城,一方面廣大居民買不起房,另一方面資源又極大浪費。目前我國經濟進入轉型期,同時面臨許多潛在的風險,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公有制經濟的引導尤為重要。市場的準則由法制起作用,市場的規(guī)則不僅需要法制還必須注重公有制經濟的引導。
三、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8]繼續(xù)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這一過程會遇到許多問題和挑戰(zhàn),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時,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還需要考慮到經濟發(fā)展的許多方面,只有全面認識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所有的問題,才能在未來的經濟建設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首先,從生產的方面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的是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問題,因此有必要處理好生產和消費的關系。生產和消費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生產與消費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而不是供給與需求的簡單的同義重復。[9]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的就是調整供給和需求、生產和消費的關系?!皼]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盵10]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一方面需要適度擴大需求,另一方面?zhèn)戎赜趯ιa的調整,從供給、生產入手解放生產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能夠更長遠和持久地保障經濟的發(fā)展。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出現了存量供給過剩的問題,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更好地整合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需要加大創(chuàng)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提高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加強應對外來經濟風險和危機的能力。目前全球產業(yè)格局正在發(fā)生重大的調整,一些發(fā)達國家開始實施“再工業(yè)化”戰(zhàn)略,一些發(fā)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布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低成本的勞動力優(yōu)勢逐漸減弱,在出口方面也面臨著諸多困境,因此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要求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制造水平。馬克思認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11]鄧小平同志也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2]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推動產品的創(chuàng)新,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可以解決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問題。
其次,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來說,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馬克思不僅論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tǒng)一,還包括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發(fā)揮政府的職能,保障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環(huán)境中,企業(yè)交易成本較高,產權保護措施不力,行政審批事項環(huán)節(jié)多、名目繁雜,所有這些都加大了企業(yè)的發(fā)展阻力。[13]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的根本還在于企業(yè)的生產和發(fā)展。企業(yè)本身以盈利為目的,而如果成本加大,很大程度上使企業(yè)的發(fā)展受到限制。高質量的產品相應的要花費更多的勞動量、時間和科技投入,做到讓企業(yè)減負,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于新產品的研發(fā)和質量提高上。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還需要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監(jiān)督,在市場中由于生產的過程也是再生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投入更多的要素來獲得增益,生產的不斷擴大、資本的不斷積累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危機。我國當前的企業(yè)發(fā)展同樣受限于市場調節(jié)的自發(fā)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為企業(yè)的發(fā)展帶來許多風險。政府應引導企業(yè)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GDP,更應該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長期以來,地方政府成為市場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市場利益攸關方之一,這不僅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會造成市場的混亂。例如有些地方的產能過剩與當地政府的產業(yè)政策和產業(yè)規(guī)劃有很大關系。[14]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任務需要“松”與“緊”結合,一方面幫助企業(yè)減負,另一方面加強對市場的監(jiān)督,避免一味追求GDP而造成資源的浪費。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方面需要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發(fā)揮政府對市場的監(jiān)督和調節(jié)作用。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0.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4.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5]邱海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指導意義[J].理論導報,2016(2):11.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8.
[7]陳鵬.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視域中的宏觀調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2.
[8]新華社.2017: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N].南方都市報,2016-12-17(3).
[9]韓東.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供給側改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6):68.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13]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N].理論周刊,2016-07-28(14).
[14]韓東.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供給側改革[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6(6):66.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