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林
摘 要:本文從運動生物力學分析前滾翻不一樣的抱腿位置存在的優(yōu)勢和缺點,以及學生實際存在的現(xiàn)狀,采用前置評價等手段,試圖探尋單元教學的新方法。
關鍵詞:前滾翻;抱腿技術;前置檢測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6-0062-02
在前滾翻教學中,學生失敗的原因是千差萬別的,對于是抱膝、抱腿或是抱腳踝哪一個更有效,不能用這一種技術動作對所有學習前滾翻的學生進行試驗,從所謂的成功率上得出這個技術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從而去神化或者否定這個技術動作的作用。由于學生不是專業(yè)運動員,在同一運動項目的技術教學中,身體條件、技術層面、心理原因等多方面復雜因素造成了學習技術的壁壘,教師只有分析清楚學生學習動作失敗的真正原因,在學練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并及時運用不同技術或方法進行指導,在壁壘形成之初進行突破,才能在單元教學的最后階段取得大面積的成功。
一、教材分析
抱膝為體操專業(yè)隊的動作要求,抱小腿和抱腿為學校體育教學的要求,前者側重于動作的美觀性,后者側重于動作的實用性和均衡性。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滾翻抱腿動作,可以結合抱膝、抱小腿等動作進行拓展,增加抱小腿中部,抱腳踝、上下抱腿等動作(圖1)。
1.抱膝動作力學分析
雙手抱膝動作通過屈臂用力只給屈髖增加了一個外力。如果學生屈膝能力不足,腳后跟這個支點遠離身體,增加了學生完成蹲立的反作用力,造成無法蹲立。
2.抱小腿中間的動作力學分析
抱小腿中間對于屈髖和屈膝都增加了外力,縮短了腳這個支點與身體的距離,可以減少學生完成蹲立的反作用力。
3.抱腳踝動作力學分析
抱腳踝是相對于以上兩種抱腿法,抱在小腿遠端更接近于腳踝的地方,這個動作給屈膝增加了較多的外力,讓支點距離身體更加近,減少了學生完成蹲立的反作用力,適用于膝關節(jié)柔韌性差和因為胖而屈膝艱難的學生。
4.上下抱腿動作力學分析
上下抱腿動作雖然看似和抱小腿中部差不多,但由于作用力直接作用在兩個點上,屈髖和屈膝外力的增加都有明顯增效,嘗試應用于屈髖和屈膝都艱難的學生。
二、前置檢測評價
1.檢測原因
現(xiàn)在的學生由于營養(yǎng)較好、運動缺乏而造成輕度肥胖、肥胖、重度肥胖的呈現(xiàn)逐年增多的趨勢,膝關節(jié)柔韌性差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教學對象的多樣性、復雜性導致一種方式很難更好地適應教學需要了。
2.檢測方法
本人設計了一個簡易的測試方法,測試在手臂不抱腿的情況下,雙腳腳后跟到臀部能達到的最小距離,如圖2所示。取四個范圍值,分別為10厘米以內,10~20厘米之間,20~30厘米之間,30厘米以上。抽取本校七年級四個平行班進行了測試和統(tǒng)計。為統(tǒng)計和表述方便按10厘米以內膝關節(jié)柔韌性為優(yōu)秀,10~20厘米之間膝關節(jié)柔韌性為良好,20~30厘米之間膝關節(jié)柔韌性為及格,30厘米以上膝關節(jié)柔韌性為不及格。
3.檢測統(tǒng)計
利用雨天等體育課對學生進行檢測統(tǒng)計,統(tǒng)計每班的各個級別的人數(shù)并計算出各自的百分比率。
4.測試注意事項
在測試時要注意,必須讓學生明確這個測試僅僅只是測膝關節(jié)柔韌性的,重點強調膝關節(jié)的柔韌性,而不是評價。至于建立的團身收腿動作印象,就當是隱性學習,為開展教學積累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動作進行儲備。
三、應對策略
1.針對性采用技術
優(yōu)秀級別的學生,鼓勵用抱膝或者不抱腿動作,良好級別的學生要求抱小腿中間,及格級別的學生必須抱腳踝,不及格級別的學生則必須抱腳踝或者上下抱腿。
2.菜單式呈現(xiàn)
把多種抱腿技術相應的練習指導推薦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推薦的方式可以用教室的多媒體,或者上課時利用小黑板呈現(xiàn)。
3.階梯式挑戰(zhàn)
如圖3所示,讓學生從底層難度開始逐步向上一層動作難度挑戰(zhàn)。也可以結合上述兩種策略,先按表一測得的數(shù)據(jù),以第一種策略學習和練習,待學生學會后需要新鮮刺激時,再以第二種策略呈現(xiàn)圖3的難度級別,讓學生向上一級難度挑戰(zhàn)。
四、教學實施
1.開始部分
慢跑和打開各關節(jié)的準備活動操。作為體操單元的教學,個人認為在本單元教學的前期課時中的準備部分不宜過分熱鬧。
2.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把應對策略落實下去,也就是在哪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怎樣的落實。
(1)教師示范用抱小腳中間位置成蹲立,學生兩邊坐小體操墊觀察,讓學生回憶教師示范完整動作的各個組成動作,表述有教師的示范有哪些動作,即讓學生記住基本動作要領。但學生往往注意力不夠集中,學生如果說沒有看清,教師借機再示范一遍,再提問。不在第一次之前提出讓學生在觀察時注意教師示范有哪些動作,是為了通過提問后的再示范讓學生主動去集中注意力。
(2)分組練習。分組為了讓學生等待的時間變少,既要保證練習密度,又要留有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練看結合,滿足學生觀察思考嘗試和投身練習的需要。
(3)輔助性練習。團身抱腿滾動落實,在學生團身滾動時對學生的抱腿動作進行指導和要求。學生在聽到哨聲后開始團身滾動,設置三輪團身滾動練習,在第一輪的團身滾動練習之前提出有針對性的不同抱腿要求,在團身滾動練習時,老師巡回時進行個別指導。在學生進行三輪團身抱腿滾動練習過程中,老師完成對所有同學的檢查和指導。
(4)分組練習進一步落實。要求學生按輔助練習的抱腿動作進行練習,教師再巡視個別指導。對個別學生進行幫助和有針對性指導,這時教師強調的動作要領除了抱腿位置,還有蹬地有力、快速向前和團身翻滾。
當學生掌握動作,能夠順利完成動作后,練習本身已經滿足學生對新奇需求了,可以進行分組練習的第一次暫停,進行第二種應對策略,要求挑戰(zhàn)上一層動作要求,例如,抱小腿中間才能完成的學生挑戰(zhàn)抱膝。一方面這可以讓學生激發(fā)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這種挑戰(zhàn)中培養(yǎng)他們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習慣。
(5)提升課堂運動量的練習。教師根據(jù)本節(jié)課在學生達成教學目標后,剩余的時間安排提升課堂運動負荷的練習,如核心肌群的練習、腿部蹬地力量的練習、推小車提升空間感和手臂力量的練習,等等。
3.結束部分
放松整理后進行課堂小結時,重點評價學生的練習表現(xiàn),特別是取得精彩動作的學生和挑戰(zhàn)上一層動作取得成功的學生,通過回憶式的描述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練習興趣。并對本單元的下一教學內容作一個介紹,以讓學生有個心理準備和產生心理期待。
五、結果分析
1.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由于無法完成蹲立的人數(shù)相對較少,為了方便選擇了在課間統(tǒng)計了無法成功完成蹲立的人數(shù),四個班103人中有5人無法完成蹲立,完成蹲立的人為98人,占總人數(shù)的95.15%。膝關節(jié)柔韌性優(yōu)秀的42人,100%達成教學目標;膝關節(jié)柔韌性良好的49人,97.96%達成教學目標;膝關節(jié)柔韌性及格的10人中,有80%達成教學目標;膝關節(jié)柔韌性不及格2人,無法達成教學目標,但由于抱腿動作的多樣性讓這兩人積極參與到了練習中,從提高前庭器功能這個體育目標來說,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
2.分析未完成的學生原因
學生未能完成蹲立有兩種情況出現(xiàn),一種是重度肥胖,另一種是心理過度緊張。
(1)重度肥胖
其中未完成的5人中有4人是重度肥胖,而且腿部力量也差,無法形成有力的蹬地力量,這4人中兩人是膝關節(jié)柔韌性在及格的程度,另兩人在不及格程度,這4人能做出翻身動作,雖然無法達到蹲立,但他們在積極嘗試各種抱腿動作中都快樂地參與了練習,從提升前庭器功能的體育目標來說已經達到了。
(2)心理過度緊張
有一位女生的膝關節(jié)柔韌性達到良好,這一位學生無法完成蹲立是心理原因,她在班級中文化成績優(yōu)秀,被同學稱為“學霸”,以本人的觀察發(fā)現(xiàn),她平時上體育課非常認真,認真到不允許自己有一點失誤的程度。她在教學的第一次練習前滾翻背著墊時,身體本能地出現(xiàn)平躺的動作,無法團身,這一失誤動作,讓她非常害怕。
我嘗試用保護幫助和強調團身動作結合的方法讓她單獨練習建立動作印象,但越是這樣的特殊照顧越是讓她著急,看著她快要哭出來的緊張樣子,我選擇了冷處理。觀察她在其他項目的學習上,她的練習質量還是不錯的,期待在其他單元教學中對她的體育運動自信進行提升。
六、研究價值
(1)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單元教學中對技術中形成的差異,采用相應的針對性技術突破。學生因生理原因在學習技術中產生的壁壘,讓學生體會成功,提高學生全身心投入的參與度,感受體育運動對自身的改造。
(2)理念上在同一技術教學中,重視多種動作適用性的同時,向漂亮的標準動作推進教學。承認同一技術分化出來的不同動作的作用和鍛煉價值,從對學生的適用性上分析技術動作的合理性,在全體定點練習的時候,教師巡回快速指導為主要突破口,外加給學生呈現(xiàn)多樣動作可供菜單式選擇練習為輔助突破口進行教學,然后按圖3類似的動作層次進行升級式挑戰(zhàn)自學,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參與練習的意愿,達成學校體育單元教學的優(yōu)化。
(3)作為單元教學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相互影響,兩者相互滲透,共同指向教學目標和教育目標。
(4)對于提前評價并采取相應教學措施策略進行教學是一次成功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