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立娜
摘 要:本文依托平興高速公路七標段南山隧道工程,由于隧道工程為隱蔽工程,地質條件復雜,隧道開挖初期支護后,由于初支入侵二襯,圍巖地質軟弱為煤系地層,遇水易軟化成流動狀態(tài),從而使地面產生裂縫和變形。隧道初期支護地面可能會產生開裂和變形,一般位于洞口。本文根據(jù)平興高速公路七標段南山隧道工程實例,就隧道初期支護地面開裂和變形原因進行分析和處理。
關鍵詞:隧道;地面開裂;初支變形;處理方案
中圖分類號:U452 文獻標識碼:A
隧道工程近些年取得了一定成就和相應的發(fā)展,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隧道結構斷面大,施工環(huán)境惡劣,施工工人勞動強度大,工程造價比較高,特別是遇到工程穿越不良地質土分布,因為復雜的地質條件和施工工況,施工過程中很容易造成圍巖穩(wěn)定性問題,若處理不當,就會造成嚴重的事故。
1.工程地質條件
1.1 工程概況
本隧道是短隧道且穿過低緩丘陵地貌區(qū)。左線隧道起迄里程LK1625+926~LK1626+284,長358m,隧道最大埋深約57m;右線隧道起迄里程RK1625+900~LK1626+276,長376m,隧道最大埋深約61m。
1.2 工程地質條件
隧址地層圍巖主要由第四系覆蓋層及基地二疊系龍?zhí)督M粉砂巖、砂巖、炭質頁巖、炭質泥巖,炭質頁巖等組成,覆蓋層厚度為4.9m~30.8m之間,強風化或全風化的炭質灰?guī)r遇水易軟化破碎,鉆探資料和地質調察報告表明,該隧道圍巖為Ⅴ級。
2.對不良土質調查
1.1 放射性
南山隧道圍巖為碎屑沉積巖,但不存在圍巖放射安全問題。
1.2 煤系地層
隧道洞身圍巖沒有探測到煤層,某些區(qū)域可能存在劣質煤線,煤系地層的圍巖級別和強度都很低,容易對其穩(wěn)定性產生不利影響。
1.3 瓦斯
南山隧道屬第四系覆蓋層及二疊系上統(tǒng)龍?zhí)督M地層,由于煤層不是很厚,需考慮會有少量瓦斯和煤層自燃的現(xiàn)象。根據(jù)勘探報告和周邊歷年開采測定,未發(fā)生過瓦斯爆炸。
1.4 小煤窯采空區(qū)
南山隧道存在小煤窯,通過查閱勘察結果和調查資料,發(fā)現(xiàn)共存在4個小煤窯。4個煤窯情況如下:
(1)L0小煤窯:為平洞,洞口位于RKL626+310.6右58.5m,洞口標高約194m,尺寸為1m×1.8m,于標高150m位置發(fā)現(xiàn)煤層并已開采。
(2)L17小煤窯:為平洞,洞口位于RK1626+097.23右154.37m,洞口標高約200m,尺寸大小為1.5m×1.8m,以1500方位角往山體共掘進約180m。
(3)L18小煤窯:為平洞,洞口位于RK1625+973.68右147.05m,洞口標高約206.6m,尺寸為1.2m×1.8m,在標高40m和100m處遇煤進行了開采。
(4)L19小煤窯:為平洞,洞口位于RK1625+945.68右143.79m,洞口標高約203m,尺寸為1.0m×1.7m,在標高203m處遇煤進行了開采。根據(jù)現(xiàn)有綜合勘察成果可知,隧道底板不受底部巷道4個小煤窯影響,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3.隧道洞口及軟弱圍巖地段設計及地面產生開裂、初支變形原因
3.1 隧道洞口及軟弱圍巖地段設計
隧道洞口段通常地質條件不良,覆蓋層較薄,巖層易碎、易風化。同時洞口穩(wěn)定性較差,洞口開挖和進洞施工宜避免雨期和嚴寒季節(jié),洞口仰坡和邊坡應從上往下挖,保證邊坡和仰坡穩(wěn)定性,洞口植物容易被破壞,隧道洞門與原來隧道洞門保持形式一致。邊坡和仰坡均采用植草皮防護措施并盡量與原地貌植被相銜接。具體采用以下的技術措施:
(1)增設仰拱。
(2)增設工字鋼。
(3)超前支護使用長管棚、小導管或鋼插管完成。
(4)開挖過程中提前做好地質預報,提前掌握掌子面前方水文條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3.2 隧道地面產生開裂和變形的原因
由于該隧道圍巖地質軟弱為煤系地層,遇水易軟化成流動狀態(tài),初期支護入侵二襯,從而使南山隧道地面產生裂縫和變形。
4.隧道地質病害的處理方案
4.1 對于南山隧道左線地質病害處理方案
(1)隧道進口端地表處理方案,應即時清理進口端隧道范圍左右側各5m范圍內的棄土棄渣,以減小隧道頂?shù)暮奢d。未施工的LK1626+020~LK1625+960段左洞采用φ50鋼花管按2m×2.5m(橫向×縱向)間距進行地表注漿加固處理。注漿范圍橫向以超出隧道外輪廓兩側約5m內區(qū)域進行控制,中間部位的注漿鋼花管伸入隧道輪廓線內0.5m,兩側需伸至仰拱設計標高0.5m。工藝上選用間歇式多次注漿,拱頂6m范圍使用二次劈裂注漿,初次壓力大小為0.5MPa,漿液先采用水泥漿,若鉆孔時發(fā)現(xiàn)下有采空區(qū)或注漿量明顯多于其他孔,則改為水泥砂漿。
(2)注漿完成后,按3臺階法進行施工,預留變形量調整為20cm,其他參數(shù)均維持原設計不變。
(3)初期支護已侵入二襯的LK1626+020~LK1626+ 086路段(其中LK1626+048—LK1626+086路段仰拱已施作完畢,LK1626+020~LK1626+074路段為整體變形侵入二襯,其余路段為部分侵限),首先采用長4m的φ42小導管按1m×0.5m(環(huán)向×縱向)間距環(huán)向注漿加固,然后對初支進行換拱處理。換拱處理的施工工藝為:先拆除兩榀原初期支護(每榀0.5m),重新施作一榀初期支護,再拆除第三榀原初期支護,擴挖并重新施作第二榀初期支護,循環(huán)往復直至完成原初期支護的拆除、擴挖和初期支護的重新施作。重新施作時初期支護需預留變形量為120mm。
4.2 對于南山隧道右線地質病害處理方案的意見
(1)已施工完仰拱但部分初支侵限的RK1625+974~RK1626+033路段,侵限部分首先采用同左線相同尺寸小導管進行環(huán)向注漿加固,然后對侵限的初支進行換拱處理,換拱施工工藝和左洞相同,預留變形量為120mm。
(2)下導未開挖的RK1625+916~RK1625+974路段,每個拱腳的φ22鎖腳錨桿均調整為前后各3根,并在隧道左右側拱腳位置沿縱向水平各設置一道Ⅰ20b工字鋼作為托架,托架與鋼拱架焊接,沿托架每3m(原初支有鋼拱架位置)設置一道兩根Ⅰ20b工字鋼作為橫撐,并與托架焊接。下導及仰拱按3m一節(jié)進行施工,每施工完一節(jié)仰拱,拆除該位置的橫撐保留縱向托架。在二襯施工前將縱向托架拆掉。
4.3 其他
南山隧道左右洞均采用地質雷達進行掃描,探明隧道底是否存在采空區(qū)。
結語
隧道工程斷面比較大、地質結構復雜,尤其是洞口地段,不可預見的地質病害較多。因此在組織施工之前務必要詳細收集施工場地的地質狀況,采取切實可行的手段、選擇優(yōu)質高效的施工方法。施工中應嚴格遵循:在施工前和施工時要采取先排水措施、開挖工序距離盡量縮短、減少對圍巖的擾動、必須爆破時采取弱爆破、開挖后及時初支形成封閉環(huán)、盡快襯砌、高度重視監(jiān)控測量的施工原則,可以有效避免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經濟損失,以及對施工人員造成生命安全的危害。確保隧道施工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齊廣林,安春英.山區(qū)公路隧道初期支護變形下沉垮塌的成因分析與防治措施[J].內蒙古公路與運輸,2009(4):30-31.
[2]胡輝榮,程崇國,秦之富.公路隧道塌方處理方案[J].山西建筑,2007,33(29):104-106.
[3]楊曉華,謝永利.公路隧道塌方綜合處治技術[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4(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