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孝坤,朱立國,韓小冰
(1.黑河市林業(yè)局,黑龍江 黑河 164300;2.黑河市中俄林業(yè)科技合作園區(qū),黑龍江 黑河 164300;3.黑河市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黑龍江 黑河 164300)
西伯利亞“冬紅花楸”選育及栽培技術探討
謝孝坤1,朱立國2,韓小冰3
(1.黑河市林業(yè)局,黑龍江 黑河 164300;2.黑河市中俄林業(yè)科技合作園區(qū),黑龍江 黑河 164300;3.黑河市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黑龍江 黑河 164300)
1997年從俄羅斯新西伯利亞中心植物園引種了西伯利亞花楸種苗。經(jīng)過10余年的觀測及對照試驗,選育出了優(yōu)良品種“冬紅花楸”。該品種抗逆性強,栽培性狀優(yōu)良,觀賞價值高,其果實中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是一個優(yōu)良的園林綠化和經(jīng)濟林樹種,完全適合引種地氣候環(huán)境,綜合性狀明顯優(yōu)于對照樹種百花花楸。并在其引種馴化過程中總結出了其繁育栽培技術要點。
西伯利亞花楸;冬紅花楸;選育;栽培技術
黑河地處黑龍江省北部,屬于高緯度寒冷地區(qū),冬季和早春寒冷、干旱、強日照的多樣性逆境,使許多樹種在此不能正常生長。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充分利用與俄相鄰的地緣優(yōu)勢,積極開展中俄林業(yè)科技合作,1997年從俄羅斯新西伯利亞中心植物園引種了西伯利亞花楸種苗。經(jīng)過10余年的觀測試驗,選育出了優(yōu)良品種“冬紅花楸”(Sorbussibirica‘Dong Hong’)。該品種抗逆性強,栽培性狀優(yōu)良,觀賞價值高,其果實中含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是一個優(yōu)良的園林綠化和經(jīng)濟林樹種。完全適合引種地氣候環(huán)境,綜合性狀明顯優(yōu)于對照樹種百花花楸(Sorbuspohuashanensis)。
1.1 親本來源及特性
該品種引自俄羅斯新西伯利亞中心植物園,為薔薇科花楸屬落葉小喬木,樹高6~12 m,樹冠呈橢圓形,樹皮灰色有光澤,小枝具軟毛呈紅褐色,奇數(shù)羽狀復葉、對生,葉片深綠色,花白色,果實紅色或橘紅色,富含多種營養(yǎng)物質,具有極高的醫(yī)療保健作用。該樹種具有耐寒、耐旱、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樹體豐滿,樹形美觀,花期長,果大、產量高、掛果時間長(經(jīng)冬果實不落)等特點,是極佳的觀花、觀果樹種。
1.2 試驗與結果
2006年在黑河地區(qū)設立3個區(qū)域試驗點:黑河市西崗子實驗林場(16 hm2)、黑河市建華林場(16 hm2)、黑河市古東河林場(48 hm2),栽植株行距為2 m×2 m,共定植一年生冬紅花楸苗木20萬株,采用統(tǒng)一的試驗設計方法,以百花花楸為對照。經(jīng)過多年、多點次試驗,各試驗點苗木長勢良好,能夠正常開花結實,完全適應黑河地區(qū)氣候條件,并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抗逆性,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各方面性狀明顯優(yōu)于對照樹種,適合在黑河地區(qū)推廣栽培。
1.2.1 形態(tài)特征 冬紅花楸為薔薇科花楸屬落葉小喬木,高6~12 m,樹皮灰色有光澤,枝條黃褐色呈平直狀,小枝具軟毛呈紅褐色,冠形卵圓形,芽圓錐形,長20~30 mm,紅褐色有光澤。葉為奇數(shù)羽狀復葉,長15~20 cm,葉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圓形,邊緣有銳齒,葉上面深綠色,光滑,下面藍綠色,有疏茸毛,葉柄長2~4 mm,近葉軸有腺點。復傘房花序,多花密集,花直徑8~12 mm,萼片長1.5~1.8 mm,三角形或圓形,一般為五數(shù)花,花托初被柔毛,開花后光滑無毛;果圓形,徑0.9~1 cm,紅色或橘紅色,常形成很重的果序?;ㄆ?月下旬,果期9月上旬,漿果懸垂在小枝上,冬季宿存。
百花花楸為薔薇科花楸屬落葉小喬木,高達8~10 m。枝灰色,有白色皮孔;樹冠圓形;芽圓錐形,長10~20 mm,密被白色絨毛;葉為奇數(shù)羽狀復葉,長7~15 cm,先端銳尖,基部偏斜圓形,葉邊緣有細銳鋸齒,葉上面綠色具稀疏絨毛或近無毛,下面有密絨毛,葉軸有白色絨毛,側脈9~16對。復傘房花序具多數(shù)密集花朵,花徑6~8 mm;萼片三角形;果近球形,紅色或橘紅色,具宿存閉合萼片?;ㄆ?—6月,果期8—9月。
冬紅花楸與百花花楸相比,幼芽大而鮮艷,葉片大、葉色濃綠有光澤,花徑大,果實大而艷麗,無病蟲害,其觀賞性狀明顯優(yōu)于百花花楸。
1.2.2 物候期
表1 冬紅花楸與百花花楸(對照)物候期觀測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三個區(qū)域試驗點物候期調查結果:冬紅花楸物候期比對照晚一些。
1.2.3 年生長情況 從播種育苗開始,選取30株幼苗,每年在苗木停止生長后對其株高、地徑進行測定,連續(xù)進行6年,結果表明(見表2):冬紅花楸幼年期生長較快,年生長量均大于對照,其第5年高生長量最大,平均增長了89 cm ,是對照的127.67%;6年生平均株高2.91 m,地徑3.14 cm,分別是對照的118.3%和121.2%。
表2 冬紅花楸與對照苗木年生長情況調查表
表3 冬紅花楸與對照花序比較
1.2.4 花序特征 選取6年生冬紅花楸植株,對其花序數(shù)量、花序橫縱徑長度、每個花序花量、花冠顏色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冬紅花楸與對照花冠均為白色;冬紅花楸平均單株花序數(shù)量是對照的6倍,單個花序平均橫徑是對照的1.4倍、平均縱徑是對照的1.3倍,單花序花量是對照的1.9倍,明顯高于對照,表現(xiàn)出了優(yōu)良的觀花特性(見表3)。
1.2.5 結實量 選取6年生冬紅花楸植株,對其結實量和坐果率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見表4),冬紅花楸單花序平均結實量是對照的3.1倍,坐果率是對照的1.7倍,明顯高于對照,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結實特性。
表4 冬紅花楸與對照結實情況比較
1.2.6 果實性狀 對冬紅花楸果實顏色、平均橫徑、平均縱徑、果形指數(shù)、百果重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見表5):冬紅花楸與對照果實顏色均為紅色或橘紅色,冬紅花楸單果較大,百粒重是對照的1.45倍。
表5 冬紅花楸與對照果實性狀比較
1.2.7 果實成分 對冬紅花楸和對照果實中可溶性總糖、總酸、維生素C、β-胡蘿卜素及礦物質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見表6):冬紅花楸果實中總酸含量僅是對照的17.1%,糖酸比是對照的5.97倍;維生素C含量是對照的2.2倍;β-胡蘿卜素是對照的19倍;鈣含量是對照的1.5倍;鎂含量是對照的16.7倍,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
表6 冬紅花楸與對照果實化學成分分析表
表7 6年生冬紅花楸與對照苗木生長情況調查表
1.2.8 生長情況 通過3個試驗點連續(xù)多年觀測,各點苗木長勢良好,能夠正常開花結實,物候期、生長量、形態(tài)特征無明顯差異,在黑河地區(qū)冬季不采取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無凍害發(fā)生,能夠正常生長發(fā)育(見表7)。
2.1 繁育技術
冬紅花楸主要以種子繁育為主,可在春、秋兩季進行播種育苗。春播要提前20周對種子進行變溫處理,播后1周左右即可出苗,出苗率可達80%;秋播在采種后立即進行,播后苗床上要用草簾等進行覆蓋,秋播春季出苗要較春播早10d左右,出苗后要及時撤除覆蓋物,秋播出苗率可達75%,苗木長勢較春播好。
2.2 栽培技術
2.2.1 栽植時間 苗木定植可在春秋兩季進行。春季栽植時要盡量早一些,黑河地區(qū)一般在4月中下旬苗木萌動前進行,頂漿造林,當土壤解凍深度20 cm以上時即可進行;秋季定植應在苗木停止生長,土壤結凍前進行,一般在10月上旬。
2.2.2 栽植方法 一般1~2年生優(yōu)質壯苗均可定植,采用穴栽的方法,穴內施用基肥,每穴栽植1株;根據(jù)用途不同,初植密度一般為1 m×2 m或2 m×2 m;定植穴大小30 cm×30 cm;定植時要保證苗木根系舒展,根基處要稍高于地面,定植后及時澆透水,苗木干旱時及時灌水,確保成活。
2.2.3 田間管理
(1)水分管理。冬紅花楸屬耐陰忌水澇樹種,生育期內保證正常水分供應即可,水分過大或長時間水淹會導致苗木生長不良或死亡。
(2)施肥管理。有機肥施入要結合秋季翻地時進行,每667 m2施肥量為500 kg,2~3年施用一次即可。無機肥料追施主要在苗木生長期進行,第1次在萌芽期,以追施N肥為主,施入量為20 gm-2尿素,或30 gm-2硝銨,或40 gm-2硫銨,供給枝條和葉的生長發(fā)育;第2次在果實采收后進行,可結合對植株松土追施液體廄肥或無機肥料,可用硝酸鉀或磷酸鉀,濃度為20 gL-1,其作用為促進當年二次枝的生長和花芽分化;第3次在秋季進行,結合土壤深翻施入P肥和K肥, 15 gm-2,施重過磷酸鈣和鉀肥,可以提高植株抗寒性及促進秋季和翌年春季的根系生長。
(3)中耕除草。每年夏季進行2~3次,以疏松土壤、清除雜草為主。
(4)整形修剪。幼樹期每年5月和7月底進行一次整形修剪,在苗木定植初期應剪掉受損和倒伏的枝條;定植1~2年后在樹干高0.5 m左右進行平茬,促進側枝和基生枝生長,培養(yǎng)豐滿的冠型,以后每年都適當進行疏枝整形。
(5)病蟲害防治。幼苗期易發(fā)生立枯病,可用25%多菌靈400~500倍液噴灑防治,每5~7 d噴1次,連續(xù)噴藥3~5次;7—8月份幼苗葉部易受蚜蟲危害,可用1‰樂果藥液噴灑防治。
1005-5215(2017)02-0107-03
2016-12-30
謝孝坤(1968-),男,黑龍江孫吳人,高級工程師,現(xiàn)從事林業(yè)產業(yè)工作.
S792.25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