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鄉(xiāng)土文學中即將消逝的農事描寫

      2017-07-08 13:30:24農為平
      揚子江評論 2017年3期
      關鍵詞:農事勞動土地

      農為平

      對農事勞動的文學描寫古已有之。西方有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農事詩》傳世,中國的《詩經》中相當數量的農事勞動描寫則開啟了這一源頭。《七月》是詩集中最有代表性的農事詩,描寫了勞動者種田、養(yǎng)蠶、紡織、染繒、釀酒、打獵、鑿冰、修筑宮室等勞動場景,全面深刻、生動逼真地反映了西周農人的生活狀況。誕生于現代的鄉(xiāng)土文學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對農業(yè)、農事勞動的書寫始終貫穿始終。而當下,這一源流正面臨斷流的危機。1980年代,法國社會學家孟達拉斯在《農民的終結》一書中曾振聾發(fā)聵地宣告歐洲“農民的終結”,即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時代的終結,農村全面向現代化轉型。同時期的西方學者也指出:“發(fā)生在美國的這些變遷也同樣發(fā)生在其他國家,不發(fā)達國家的千千萬萬農民開始進入現代生活”a。

      中國農村自然概莫能外,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之后轉型變化急劇加速。這場空前的變革必然會引發(fā)強烈的蝴蝶效應,受其沖擊,傳承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模式正經歷分崩離析的痛楚,傳統(tǒng)的勞作方式不斷被取代、被遺棄,曾經充滿田園詩意的男耕女織圖景在塵囂甚上的現代化聲浪中已是漸行漸遠。

      縱觀現當代鄉(xiāng)土文學,其中所寫的農事勞動可謂范圍廣、種類繁多:耕田犁地、除草開荒、播種插秧、施肥灌溉、鋤草殺蟲、割谷拖草、打麥揚場、舂米磨面、砍柴伐薪、養(yǎng)牛喂豬、修渠挖溝、種桑養(yǎng)蠶、培瓜育果、紡紗織布……這些農事勞動曾與人類漫長的農耕時代相伴相隨,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的華夏民族,也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梢赃@么說,農事勞動是前工業(yè)時代最重要的符號和標志。而今,隨著傳統(tǒng)農業(yè)的萎縮凋敝,大量的農事勞動也正漸漸退出或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因而那些忠實記錄、描寫了農事勞動的鄉(xiāng)土文學在當下重讀已多少帶有挽歌的性質,它們不僅僅具有文學意義,還將越來越具有獨特的歷史文獻價值。

      孟子曾描繪過一幅理想的小農經濟生活圖卷:“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確實是千百年來鄉(xiāng)土中國自給自足的生活形態(tài)的真實寫照,這種模式一直延續(xù)進當代農村。賈平凹《商州初錄》寫于1980年代初期,其時改革開放甫興,對廣大山村的影響甚微,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宗法制形態(tài)依然牢固存在。農民在瘠薄的土地上辛勤耕作,山上也多的是能讓人活下去的東西,他們“割荊條,編笆席,砍毛竹,扎掃帚,挖藥,放蜂,燒木炭,育木耳,賣核桃,柿餅,板栗,野桃,酸棗”;“山木叢雜,不能大面積地種植谷蔬,又近山之家不需柴薪砍伐,山民們就挖藥材,扳竹筍,采蘑菇、香蕈,撿核桃、栗子,剝棕,取杞,割漆,收蜜,摘茶,鋸板,燒炭,纏葛,破竹,編荊”b。遇到好年景,家家用大米、苞谷釀酒,過年時殺一頭或幾頭肥豬,腌上熏上,足夠吃上一年半載。這種生存狀況,儼然原始古歌里吟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的獨立王國。

      在形形色色的農事活動中,作家們較多描寫的是一些極普遍而又重要的勞動形式,耕田耙地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種。這與農業(yè)社會對土地的高度依賴有著直接關系,所有的生活資源皆直接或間接來源于土地,因而要想獲得土地的回報,前提就是侍弄好土地。因而犁田耕地這可說是整個漫長的農業(yè)時代極具象征意義的一幅圖景。“劉老九正在另一個田里駕起牛抄田,左手握著犁頭把子,右膊子則裸露出來,捏著牛繩和鞭子,大聲叱罵著牛。水牛嘴邊冒出白沫,每聽見一聲叫罵,看見鞭子一揚,就奮力走它三五丈遠,然后松懈下來。牛足人足,都濺上雪白的水花?!眂“我們的牛很著急,它邁開大步,渾身的肌腱都在發(fā)力,木犁顫抖著,大片大片的泥土,閃爍著明亮的截面,翻到一邊去。爹不時地搖提著木犁的把手,以此減少阻力……我跑前跑后,恍惚覺得我家的牛與犁是一條鼓滿風帆的船,而翻開的泥土就是波浪?!眃在賈平凹的小說《雞窩洼人家》中,離異的麥絨一個人帶著孩子日子過得艱辛,家里又沒耕牛,到了耕種季節(jié)只能拿著一把扇面板鋤去刨地。幸好同村的回回拉了??钢鐏韼退?。“梁子上是一畝二分把子地,回回套了牛來回犁著,麥絨就拿镢頭挖牛犁不到的地角旮旯……后半晌,那地就犁完了,回回踏著步子把麥種撒了,開始耱地。他讓麥絨抱著孩子坐在耱上壓了重量,自個拉著牛,一溜一溜,耱得平順順的?!眅這一細節(jié),既突出了“犁”這一勞動在整個農事中的重要性,同時也通過刨、犁、挖、撒、耱一系列動作,還原了具體的勞作過程。而今,機械化耕作已在農村大范圍普及,除了一些偏遠落后的鄉(xiāng)村外,在田間地頭已是很難看到牛拉人耙的場景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事勞動離不了農具,勞動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農具史。耕田用犁耙、鋤頭,劈柴伐薪用斧頭、砍刀、鋸子,收獲稻谷用鐮刀,挑水用扁擔、水桶,抽水灌田用水車……對于勞動者來說,農具“就是他們的手和腳,就是他們的肩和腿,就是他們日復一日長出來的智慧,干脆說,那些所有農具根本就是他們身體里的一部分,就是人和自然相互剝奪又相互贈與的果實”f。賈平凹的《雞窩洼人家》中的回回是一個一心撲在土地上的莊稼漢子,家里有一間專門擺放農具的屋子:“這間房子很大,卻顯得極擠,東墻上,掛著篩籮:篩糠的、篩麥的、篩面的、篩摻子的,粗細有別,大小不等。西墻上掛著各類繩索:皮的曳繩,麻的韁繩,草的套繩,一律盤成團兒。南墻靠著笨重用具:鋤、镢、板、犁、鏵、耱、耙。北墻一個架子,堆滿了日常用品:鐮刀、斧子、鋸、錘、鉗、釘、磨刀石、泥瓦抹。整個屋里,木的亮著油色,鐵的閃著青光,擺設繁雜,雜而不亂?!眊農具品種之多之全,令人嘆為觀止,而且每一樣農具都得到精心愛護,足可顯示主人的勤勞能干和對生活樸實的熱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銳的《太平風物》,——這部作品還有一個副標題:“農具系列小說展覽”,由此可見出作者的匠心所在。小說共講述16個小故事,每一篇均以一種農具命名,涉及農村中常見的鐮、犁鏵、鐵鍬、扁擔、石磨、斧頭等農具,構思新奇獨特,內蘊深刻,用“超文體拼貼”的獨特手法把中國農民與土地、農具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表現得驚心動魄,堪稱鄉(xiāng)土文學中獨一無二的“農具”小說。

      當然,在工業(yè)化大潮的沖擊之下,小農經濟的藩籬已土崩瓦解,傳統(tǒng)農事勞動、農事工具,不可避免地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誠如賈平凹這樣曾留戀寧靜樸實田園生活的鄉(xiāng)土作家,也轉向面對日趨浮躁的社會、人心,從而人們看到金狗們已不甘心被拴在土地上的命運,赤膊迎著商品經濟浪潮而上,而劉高興們更是堅決徹底離開土地,寧愿在城市撿拾垃圾、做苦力、當妓女,也不愿再重復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中國鄉(xiāng)村在轉型過程中的裂變、陣痛,中國農民在這一浪潮中所經歷的尷尬、痛楚,在“勞動”這一鏡像中,被映照得纖毫畢現。

      在農業(yè)社會里,農事勞動不僅是養(yǎng)家糊口、安身立命必須的手段和方式,也蘊含著農耕文明特有的價值立場、審美維度、情感方式。在農村,人們判斷一個人的好壞,最主要的參照標準不是道德層面而是實用價值,即他(她)在生產勞動上的表現。勤勞與懶惰,會干活與不會干活,往往成為最簡單實用的二元識別標準。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中寫村民小元當上武委會主任后,指揮別人干這干那,自己覺得挺威風,卻被他叔父老陳教訓:“小元你看!近一兩個月來像什么東西!出來進去駕兩條胳膊,連水也不能擔了,柴也不能割了!你去受訓,大家給你把苗鋤出來,如今莠了一半穗了,你也不鋤二遍,草比苗還高,看你秋天吃什么?”把小元說得灰溜溜的??h農會主席老楊到閻家山開展工作,很快便順利得到村民認可和贊賞,原因就在于他第一天吃過飯就拿著工具去場里幫村民打谷子,“老楊同志到場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來都會用,特別是好揚家,不止給老秦家揚,也給那幾家揚了一會,大家都說:‘真是一張好木鍬(意思是木鍬使得好)”h。

      確實,農村中最受人敬重的,就是老楊這樣的勞動好手、能手,也是讓農民們發(fā)自內心欽佩的對象。他們不僅能吃苦耐勞,勞動手藝精,而且也往往是多面手,掌握多種勞動技能,是農耕社會里最典型的代表,鄉(xiāng)土作家在寫到這類角色時,往往會抑制不住地流露出贊美的情感傾向來?!摆w大伯是個能干人。他是一個‘全把式,不但田里場上樣樣精通,還會罾魚、洗磨、鑿礱、修水車、修船、砌墻、燒磚、箍桶、劈篾、絞麻繩。他不咳嗽,不腰疼,結結實實,像一棵榆樹?!彼睦习橼w大娘“也像老頭子一樣,她一天也不閑著。煮豬食,喂豬,腌咸菜,——她腌的咸蘿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編蓑衣,織葦席。她還會剪花樣子”i。這是汪曾祺在小說《受戒》中寫的一對普通而勤勞的農村夫婦,著墨雖不多,但成功地刻畫了農村能人的典型形象。梁三老漢是柳青代表作《創(chuàng)業(yè)史》中一個非常能吃苦耐勞的農民形象,他心中最服氣、最敬仰的是同村通過勞動發(fā)家的郭二老漢。柳青很巧妙地通過一個小細節(jié)生動表現了這一點,當梁三老漢在觀看新房架梁的人群中發(fā)現郭二老漢時,小說這樣描寫他的心理反應:“噢噢,郭二老漢也在這里!老天爺,他那么大年紀也從上河沿跑來看架梁!你看他頭發(fā)胡子雪白,扶著棍站在那里。做了一輩子重活的人?。⊙駭嗔思构且粯?,深深地彎下去。”j“噢噢”,“老天爺”、“啊”一系列感嘆詞,把人物內心完全抑制不住的激動與敬仰傳達得淋漓盡致,而“腰像斷了脊骨一樣,深深地彎下去”則勾勒出一個歷經艱辛的勞動者形象。

      崇尚勞動的價值標準不僅滲透進鄉(xiāng)土世界的價值觀中,也深深影響著農村的審美觀念,“美”往往是與勞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孫犁的《荷花淀》開頭寫月光下水生嫂坐在院子里編葦席的勞動場景:她“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細又薄,在她懷里跳躍著……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織成了一大片。她象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里”k。這段文字雖然沒有正面寫女人的容貌、身材、品性等特點,但在富有詩意的勞動氛圍的浸染下,讀者心中已不知不覺躍出一個勤勞、靈巧、美好的人物形象,令人充滿美的遐想。韓慶邦的小說《一句話的事兒》寫女孩玉佩十九歲嫁給高順,人人都說她嫁了個好丈夫。高順是個干活能手,搖耬播種,樣樣來一手。小說具體描寫他勞動時的形態(tài)動作:“夏天在打谷場里揚場,他前腿弓,后腿撐,手中的木鍬往上一抖,刷地一下子,一個薄薄的扇面就在空中張開了。落地時再看,麥子兒一下里,麥糠在另一下里。”村里人愛看高順勞動,尤其愛看他鍘草,女人愛看,男人也愛看,“三尺長的大鍘刀,他高抬,猛按,抬刀時吸氣,按刀時呼氣,呼吸之間,成捆的草就碎成萬段”l。在這里,勞動本身成為直接的審美觀照對象,人們在觀看勞動的過程中實現了審美享受,至于人物的相貌外形、思想品行,反而顯得無足輕重了。這種打上鮮明的農耕文明烙印的審美觀,完全是以實用性、功利性為內在基礎的。

      受這種“勞動至上”的內在思想影響,農村人對感情、家庭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也是充滿了“土”滋味——樸實、實在。《雞窩洼人家》里的麥絨之所以堅決與禾禾離婚,根本就在于她認為禾禾不是一個過日子的男人:不愛干農活,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掙錢,這是她不能原諒的致命弱點。最后麥絨與勞動能手回回走到一起,婚后兩人的日子過得平穩(wěn)和諧,終于達成了她內心所向往的生活:男耕女織,豐衣足食。路遙的小說《人生》中劉巧珍的情感歷程也是與勞動密不可分,她對高加林的表白是直白坦率的:“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們兩個一搭里過!你在家里呆著,我給咱上山勞動!不會叫你受苦的……”后來高加林進城后拋棄了劉巧珍,村里人都一致認為這下癡情的巧珍即使不尋短見,也會成個神經病人。確實,巧珍也曾想過死,但當她面對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這種念頭就頓時消散得一干二凈?!八魬龠@個世界;她愛太陽,愛土地,愛勞動……她不應該死!她要活下去!她要勞動!她要在土地上尋找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東西”,“她覺得大地的胸懷是無比寬闊的,它能容納人世間所有的痛苦”m。在這里,路遙用勞動、土地作為治療巧珍的情感“良藥”,讓她在勞動中重新燃起生的欲念。這樣的處理并非是作家臆造和夸張,而是真實地體現了農耕文化中特有的價值認知與情感處理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農事勞動并非只是單純的農業(yè)手段、農業(yè)技術,其內里往往膠黏著豐富的文化內蘊。每一種傳統(tǒng)的勞作方式都是經過長期勞動實踐的檢驗而在歷史長河中一輩輩傳承下來的,其中凝聚起了很多無形的東西,諸如祖先記憶、家族情感、民風習俗、人際交往、審美維度等等,因而勞作方式上的吐故納新并非乙代替了甲那么簡單,時代在用更新更先進的手段取代那些古老的傳統(tǒng)技藝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地改變甚至是埋葬著附著在其上的文化基因。

      這其中,改變最大的是人與土地的關系。農耕文明最重要的特質是人對土地的依賴,誠如費孝通所言“直接靠農業(yè)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上的”n。閻連科的短篇小說《墳地》寫了一個人與土地的故事:村干部利用權勢強占了一戶人家的一塊好地,無權無勢的主人公想盡種種辦法——以死相逼獲得參軍機會;在部隊里拼命表現,最終被提干;放棄愛慕的女孩而娶了新上任的鄉(xiāng)長丑陋的女兒……最終重新奪回這塊埋葬著祖先的土地。故事在沉重的敘事中時常流露出對土地的深沉情感:“墳地上的厚土,極松軟,漫浸著紅油,黑黝黝的,一下腳,土就埋了腳脖,油濕了鞋底鞋幫”,“這從開了這處女地,就沒虧過莊稼人。夏小麥、秋蜀黍,大豆、芝麻、紅薯、花生,七七八八,五谷雜糧,種啥受啥,年年讓地主人的日子過在豐季里?!痹诹硪黄≌f《鬼節(jié)》中,閻連科進一步升華了這種情感。大伯是當地數一數二的種植能手,他種的地永遠是全村的樣地兒。后來兒子兒媳在土地上蓋房子出租鋪面掙錢,大伯一下子清閑下來,吃穿也不用愁,但他一下子蒼老了許多,頭發(fā)胡子全白了,“地沒了,就像他生命的根須再也沒地方扎,沒地方去吸收一絲生命水,就終于一日一日垮下了”o。對于大伯這樣一生勤于稼穡的人來說,土地是他們的命,而勞動無形中成為他們內在的情感寄托、情感支柱,這根柱子一旦坍塌,人的精神世界也就失去了傍依。與這種傳統(tǒng)的土地情結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當下農村中極為普遍的人與土地的割裂、變異,在商品經濟觀念的沖擊下,農村土地已然成為貧窮、落后的代名詞,越來越多的農民逃離土地進入城市,新一代的農民們已大多無法理解先輩對土地的那種深入骨髓的情感。周大新《湖光山色》中的描寫很具有代表性,主人公暖暖喜歡城市,對自己出生的楚王莊則沒有好感,“主要是她厭惡種地”,而“這年頭喜歡種莊稼的年輕人能有幾個?誰都知道種莊稼要遭風刮日頭曬,得受苦;糧食又賣不出好價錢,會受窮”p。這與祖祖輩輩的認知完全是天壤之別。

      在傳統(tǒng)農事勞動日益式微的同時,附著于其上的宗法制鄉(xiāng)村的人事交往、風俗傳統(tǒng)也必然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變化。費孝通指出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結構是“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系……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q。在這種人際格局中,家庭與家庭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內在關聯(lián)性,“父老鄉(xiāng)親”、“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這樣一些農村最為普遍的稱謂背后實際上潛藏著錯綜復雜、難以割舍的血脈交聯(lián),而勞動往往是維系這種關系最直觀的方式。汪曾祺在《受戒》里描寫了在農村較為普遍的換工習俗:“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車高水田、薅頭遍草,再就是割稻子、打場了。這幾茬重活,自己一家是忙不過來的。這地方興換工。排好了日期,幾家顧一家,輪流轉。不收工錢,但是吃好的。一天吃六頓,兩頭見肉,頓頓有酒。干活時,敲著鑼鼓,唱著歌,熱鬧得很。”r在這里,勞動已不僅僅是為了生產,還在一定層面上承擔著人際交往、促進情感聯(lián)絡的特殊功能,這在重血緣、地緣關系的宗法社會中是極為重要的。而這樣的勞動場面,這種互幫互助的和諧人際關系,已逐漸成為村莊的歷史記憶。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傳統(tǒng)的人情習俗實際上也被割裂,金錢至上、人情淡漠、道德異化等諸多問題已成為制約新農村發(fā)展的嚴峻問題。

      另外,隨著傳統(tǒng)農事勞動漸漸消逝的還有順應天時的耕作方式,以及人對大自然的尊崇、敬畏之情。農業(yè)時代極其講究順時而為、應季而作,春播秋收,無不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人與自然之間也最大程度上保持著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的和諧關系。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中的“二諸葛”不論插秧、收割,事先都要翻翻黃歷看是否適宜,雖然迂腐可笑,但其行為背后的支撐正是千百年的農耕習俗。朱曉平的小說《桑樹坪紀事》中說得更具體:“在我們山里,一年有五季”,因為“莊稼人講季節(jié)是按農時來說的。春季叫耕季,耕地種苞谷,種谷子;夏季叫忙季,收麥打場;秋季叫收季,收苞谷割谷子;冬季叫閑季,閑憋著等來年了。一年十二個月里,又分出三個‘荒月,三月、十月和十一月,這三個荒月加起來又多了一季,叫荒季?!眘因為“靠天吃飯”、“靠地生存”的農業(yè)傳統(tǒng),莊稼人祖祖輩輩敬重自然,愛惜土地,原生態(tài)的自然環(huán)境得以延續(xù)和保存。在鄉(xiāng)土文學中,常??梢娮骷彝椴蛔越孛鑼?、歌詠這種諧和的人居環(huán)境。就如艾蕪在《豐饒的田野》中所寫:

      “趙長生坐在麻柳樹下,背靠樹身,舒適地叭著煙……一片油菜田,正開出又繁又密的黃花,竟將前幾天可看見的滿田綠葉,一點也不剩地全遮在下面了。這是農民春季的主要產物,在原野上種植得挺多的,要不是還點綴著青色的麥苗,胡豆,以及龍須菜田的話,整個天底下的田野,簡直可以說全變成美麗的金黃世界了……這時有兩只覓食的喜鵲,從田野里飛了起來,慢慢朝易老喜的院落飛去,就一直歇在屋后那株青鋼樹上面。屋頂則升起了青色的炊煙,裊裊地,隨風緩緩兒播散開去。”t

      如今,這樣閑適優(yōu)美的景致在農村已難覓蹤跡,很多地方,要么人去屋空,土地荒蕪,要么一幢幢不土不洋的樓房擠占了耕地,到處可見塑料薄膜覆蓋的大棚里栽種著各類已經無所謂節(jié)令的蔬果,——只為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濫用化肥、農藥的田地里再也嗅不到泥土本真的芬芳,被污染的河流散發(fā)著腐臭的氣息……在生態(tài)危機重重的今日返身重讀鄉(xiāng)土文學中記錄下來的曾經和諧古樸的鄉(xiāng)村世界,令人不勝唏噓。

      梁鴻在《中國在梁莊》中面對已經千瘡百孔的鄉(xiāng)村,依然堅定地稱之為“一個民族的子宮”。確實,不論社會如何轉型發(fā)展,鄉(xiāng)村所擔負的生產糧食以供養(yǎng)人類的基本職能是不會改變的,農事勞動將在現代技術的推進下改頭換面繼續(xù)存在,鄉(xiāng)土文學也會持續(xù)地予以文學性的觀照,這是毋庸置疑的。而本文開頭所言農事書寫“面臨斷流的危機”,則是來自于對附著在傳統(tǒng)勞動之上深厚的家園情結、土地情感以及古樸的民風習俗隨之流逝的憂慮。畢竟,單純依賴先進機械的現代化勞動、挽留不住農民的土地是缺乏溫度和溫情的,不可能誕生出“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樣不朽的詩篇;而不論時代如何進步,“詩意的棲居”永遠是人類的終極追求。

      【注釋】

      a[美]埃弗里特·羅吉斯等著:《鄉(xiāng)村社會變遷》,王曉毅、王地寧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頁。

      b賈平凹:《賈平凹小說精選·商州初錄》,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27、584頁。

      c艾蕪:《南行記》,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頁。

      d莫言:《生死疲勞》,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125頁。

      e賈平凹:《賈平凹小說精選·雞窩洼人家》,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90頁。

      f李銳:《太平風物·前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第5頁。

      g賈平凹:《賈平凹小說精選·雞窩洼人家》,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44頁。

      h趙樹理:《趙樹理作品新編·李有才板話》,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3、52頁。

      i汪曾祺:《邂逅秋天·受戒》,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頁。

      j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頁。

      k孫犁:《荷花淀》,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頁。

      l劉慶邦:《河南故事·一句話的事兒》,昆侖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頁。m路遙:《路遙文集·人生》,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197頁。

      n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版,第7頁。

      o閻連科:《黑豬毛白豬毛》,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年版,290頁。

      p周大新:《湖光山色》,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頁。

      q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版,第34、53頁。r汪曾祺:《邂逅秋天·受戒》,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頁。

      s朱曉平:《新鄉(xiāng)土小說選·桑塬》,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43-44頁。t艾蕪:《南行記·豐饒的田野》,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219頁。

      猜你喜歡
      農事勞動土地
      農事 處暑
      農事 大寒
      農事 驚蟄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我愛這土地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海峽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02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xù))
      寒露
      阿荣旗| 南丹县| 民县| 昌邑市| 佛山市| 通山县| 阳曲县| 乌兰察布市| 阜南县| 安图县| 卢湾区| 乌兰察布市| 盐城市| 闽侯县| 锡林浩特市| 鸡泽县| 平安县| 娄底市| 晋州市| 屏东市| 喀喇| 郁南县| 彭阳县| 竹山县| 德格县| 马边| 平塘县| 昌图县| 镇远县| 射阳县| 温泉县| 六安市| 汉阴县| 磐石市| 凌云县| 小金县| 屏东市| 临清市| 团风县| 拜泉县| 临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