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
抗戰(zhàn)結束之后,經濟學家周有光被新華銀行派往紐約工作。在這里他巧遇了曾經的農本局領導何廉。當時,何廉作為國際知名的學者,任普林斯頓大學的特聘客座教授。
有一天,何廉對周有光說:“愛因斯坦空閑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愿意去嗎?”
周有光欣然應允,轉身趕往愛因斯坦的住處。愛因斯坦對周有光也早有耳聞,倆人一見如故。有趣的是,周有光不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對周有光的經濟與金融也不感興趣,倆人不約而同地從報紙上的話題聊起,時而觀點一致相對大笑,時而因為分歧爭論得面紅耳赤。
談到“作為”這個話題時,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在業(yè)余?!泵菜坪茈S意的一句話,卻讓周有光觸動頗深。他想,一個人年紀越大,除了吃飯睡覺,業(yè)余時間要比工作時間越多,通過業(yè)余時間的學習,完全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yè)人才。想到自己曾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語言,經過一番思索,周有光決定以后把所有業(yè)余精力都放在語言研究方面。
果不其然,利用業(yè)余時間搞語言文字研究的周有光,不久就成為事實上的專業(yè)人士,而且博采眾家之長,以致后來中央直接委任這個年過半百的經濟學家專門搞起了語言文字改革。
做“世界最強大腦”的陪聊,無意中成就了“漢語拼音之父”。這個“陪聊”堪稱最有價值的“陪聊”。
(摘自《演講與口才》)
【素材解讀】
你的業(yè)余時間都用在了哪里?你經常和有學問的人聊天,探討問題嗎?你在和別人聊天時會不時地思考嗎?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不要以為聊天是在浪費時間,和什么樣的人聊很重要。
【適用話題】
差異在業(yè)余;優(yōu)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