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再發(fā)
摘要: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日益突出,呈現(xiàn)出多樣化、復雜化特點,嚴重制約了大學生成長成才。習近平總書記在扶貧治貧領域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內(nèi)涵豐富,其“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扶貧理念,對于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刻的啟迪和現(xiàn)實指導價值。在面對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時,高校應樹立“精準扶貧”理念,在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等環(huán)節(jié)下功夫,助力精神貧瘠大學生有效實現(xiàn)精神脫貧。
關鍵詞:大學生;精神貧瘠;精準扶貧;精準識別;精準管理;脫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7)03-0108-06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高度出發(fā),先后就加快扶貧開發(fā)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精準扶貧”戰(zhàn)略,其扶貧思想進一步豐富、拓展。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戰(zhàn)略思想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對扶貧實踐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是當前及今后扶貧工作的指導思想。其扶貧思想不僅蘊含經(jīng)濟層面的精準扶貧,還應包含精神的扶貧、教育的扶貧,在當代社會,其“精與準”的思想、理念對于精神、教育的扶貧意義重大。
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總體上呈現(xiàn)出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特征,但在多元社會思潮和多元價值觀激蕩交織的背景下,部分大學生存在著理想信念淡化、價值取向出現(xiàn)偏差、不良心態(tài)滋生、心靈上空虛墮落等精神貧瘠問題,且這一問題有進一步擴大、蔓延的趨勢,這不得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警惕。由于精神貧瘠具有特殊性、復雜性,其表象既有群體共性,又有個體差異性。因此,習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對于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精神貧瘠者實施“精準幫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此,高校應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內(nèi)涵,把握其理論精髓,針對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開展創(chuàng)新性的“精準幫扶”工作,助力精神貧瘠者脫貧。
一、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及啟示
貧困問題是個全球性問題,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亦是一部扶貧反貧的戰(zhàn)斗史,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扶貧更多地是單純從經(jīng)濟的角度出發(fā),解決經(jīng)濟方面的困難,可謂“授之以魚”卻未“授之以漁”。
而習近平總書記對貧困的認識有更深入的思考、見解,在其《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對貧困的內(nèi)涵進行了再認識與辯證思考,強調(diào)要克服只從經(jīng)濟層面單向度地理解貧困的認識。該書的開篇《弱鳥如何先飛》中提出:“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1]1該書的跋中再次強調(diào):“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qū)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1]161《擺脫貧困》一書就是從經(jīng)濟、思想、思路等方面來認識分析貧困,進而提出治貧、扶貧、脫貧的一系列思路和方法。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調(diào)研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了實施“精準扶貧”戰(zhàn)略,并為此提出了六大要求,即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2]六個精準是扶貧工作的本質(zhì)要求,也是做好精準扶貧的關鍵所在。精準扶貧的最終目的在于脫貧,其核心點在于“精準”,即要做到“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3]?!熬珳史鲐殹睉?zhàn)略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不僅體現(xiàn)在扶貧開發(fā)上,而且也應包含在社會工作的各個方面,比如教育、醫(yī)療、社會管理等等。
在教育領域,國家提出和正在實施貧困生的“精準資助”工作,目的在于實現(xiàn)精準識別貧困生,精準幫扶貧困生,精準做好貧困生的“扶貧和扶志”。但這個精準資助涵蓋的范疇為貧困生群體。誠然,貧困生群體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精準幫扶”,但誠如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的“信念和信心的貧困”是致貧的關鍵因素,[1]55而這種“信念和信心的貧困”并非只存在于貧困生群體,其他的學生群體也存在該問題和現(xiàn)象,即這種“信念和信心的貧困”應涵蓋到各類“精神上貧瘠”的學生群體,而并非僅指經(jīng)濟上困難的學生。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戰(zhàn)略思想不僅是當前和今后扶貧、治貧、脫貧工作的指導思想,其蘊含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實效精準”等思想精髓對于高校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創(chuàng)新,尤其是實施“精準幫扶”,助力精神貧瘠大學生實現(xiàn)精神脫貧具有深刻的啟迪和指導意義。
二、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的表現(xiàn)
在社會轉型期,各種競爭、壓力接踵而至,也促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日益多元多樣。尤其在不同社會文化、不同價值觀的相互激蕩和沖擊下,一些腐朽、落后、蘊含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觀不斷涌入和侵襲高校,加上社會不良風氣的蔓延、影響,致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產(chǎn)生變化,大學生精神世界的貧瘠問題日益突出,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問題和危害,亟須引起重視和有效化解。這些精神貧瘠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理想信念淡化
對于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就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chǎn)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4]當然這句話也適用于廣大的青年大學生,因為青年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淡化、缺失,不僅影響自身的成長成才,也關乎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當前大學生精神貧瘠的首要表現(xiàn)就是部分大學生理想信念淡化、缺乏遠大奮斗目標。理想信念淡化主要體現(xiàn)為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前途命運感到迷茫、喪失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產(chǎn)生懷疑,對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不關心、懷疑,甚至極個別學生受不良風氣影響,在內(nèi)心深處否認黨和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片面夸大黨和國家在改革發(fā)展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問題,更有甚者被國外敵對勢力利用、控制等。[5]缺乏遠大的奮斗目標主要體現(xiàn)為部分大學生缺乏“家國情懷”,學業(yè)目標模糊、內(nèi)生性動力缺乏、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目的功利化傾向嚴重等等。如部分學生學習目的在于滿足虛榮心,并非為了獲得學業(y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部分學生不能將自己的奮斗目標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緊密相連,缺乏為民族、國家和社會努力奉獻的精神和責任感;部分學生得過且過,滿足于隨大流,存在只求不補考、不掛科,為畢業(yè)混文憑的消極心態(tài)。
(二)價值取向出現(xiàn)偏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每個公民尤其是青年大學生應該為之努力的個人層面價值準則,但在大學生群體中也出現(xiàn)不少令人憂慮的問題、現(xiàn)象。在愛國方面,部分學生認為愛國是虛幻、縹緲的,在一些問題、事情上不能理性表達愛國情感,甚至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影響,個別學生崇尚西方政治體制,被西方所謂的民主蒙蔽,對社會主義制度表示懷疑、不滿。在敬業(yè)方面,部分大學生不能專注于學業(yè),而是沉迷于網(wǎng)絡、沉迷于游戲,淪為手機控,甚至極個別的學生參與賭博、詐騙、吸毒,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使自己的人生過早蒙上陰影,辜負了大好青春。在誠信方面,部分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失信行為時有發(fā)生,比如部分學生在申報有關資助項目時,開具虛假證明;在助學貸款中失信違約;在申報獎學金或榮譽時,提供虛假材料;在學業(yè)上弄虛作假,作業(yè)抄襲、作品模仿、考試作弊、畢業(yè)論文或設計剽竊他人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高消費支出千方百計以各種理由向父母要錢,為了一些不必要或者無意義的雜事、小事虛構請假理由等。在友善方面,部分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在與同學交往中存在某種程度的“不友善”,比如個別學生為爭取一些小利益,對待同學不是互幫互助,而是爾虞我詐,甚至采取虛假告發(fā)、打擊報復的手段;近年來時常發(fā)生的“校園貸騙貸事件”,即個別大學生置“誠信和友情”于不顧,利用同學之情,盜竊同學身份信息騙取高利貸,而違約的后果或造成的其他惡果卻由同學或他人承擔的行為,暴露出個別大學生為了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自私自利的品質(zhì)。
(三)不良心態(tài)滋生
不良社會心態(tài)的滋生和蔓延也是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之一。不可否認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的主流是積極、健康、樂觀的,表現(xiàn)為成熟自信、務實進取、追求個性、對未來充滿信心。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多元文化和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烈碰撞中,一些不良社會心態(tài)在大學校園內(nèi)也在不斷滋生和蔓延,主要體現(xiàn)為:一是焦慮與浮躁心態(tài)。當前大學生的學業(yè)、就業(yè)、情感、生存等壓力不斷加大,在各種壓力短期內(nèi)無法緩解的情況下,部分大學生容易產(chǎn)生焦慮、浮躁心態(tài),幻想通過捷徑獲得成功。如部分學生學習不為求學問而為求學分,不潛心鉆研卻投機取巧,心高氣傲、心浮氣躁,不愿干苦活、累活。二是炫耀與仇視心態(tài)。當前貧富差距明顯,階層固化日益嚴重,不同“二代”的生存發(fā)展境況迥異。一方面,既得利益群體炫耀背景、關系、財富等,反映出既得利益階層扭曲的價值觀和日益膨脹的炫富心態(tài);另一方面,社會弱勢群體受困于就業(yè)難、住房難、看病難等現(xiàn)實重壓,對強勢階層群體奢侈的生活、飛揚跋扈的行為及一些不公的社會現(xiàn)象日益產(chǎn)生不滿、仇視的心態(tài)。而不論是炫耀還是仇視等皆是不良心態(tài)的體現(xiàn),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三是冷漠與偏激心態(tài)。受不良風氣、不公現(xiàn)象影響,部分學生產(chǎn)生“人心難測”“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導致交往之間缺少真情、友善和信任,而多了功利、生疏和冷漠色彩。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麻木、不信任,甚至是偏激、殘忍。如見諸媒體的大學生輕生案例,折射出他們對生命缺乏敬畏、對生命意義認識偏激。同時部分學生群體中存在的自卑、頹廢、無聊等消極心理,也是不良心態(tài)的表現(xiàn)。
此外,大學生精神貧瘠還表現(xiàn)為部分大學生責任感淡化、人格不健全、道德品質(zhì)下滑、艱苦奮斗精神丟失、自立自強意識缺乏等等。這些嚴重制約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健康成才,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以“精準幫扶”助推精神貧瘠大學生精神脫貧
近年來,高校大力推進和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解決大學生精神貧瘠方面成效顯著。但在復雜多變的形勢和條件下,大學生精神貧瘠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需要樹立新的理念,尋找新的途徑和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的解決必須遵循這一原則,樹立“精準扶貧”理念,在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等環(huán)節(jié)上下功夫,助力精神貧瘠大學生精神脫貧。
(一)精準識別——客觀呈現(xiàn)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
“精準扶貧”有效實施的關鍵在于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及其區(qū)域分布、貧瘠程度、致貧因素等。[6]反映在精神貧瘠大學生脫貧問題上,其關鍵點就在于必須精準識別大學生精神貧瘠的對象、范圍、類別、致貧原因。由于經(jīng)濟和物質(zhì)的貧困某種程度上可以用定量分析來識別,可依據(jù)不同地區(qū)相應的貧困標準、類別,設置一般貧困、中等貧苦、特別貧困等貧困層級,而精神世界的貧瘠更多地蘊藏在人的思想和內(nèi)心世界,較難用定量的方法進行識別,難以用較為固定的劃分標準來判定,而更多只能從交流、行為和心理等方面來識別、分析和判斷、歸類。為此,在識別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
1.牢固樹立“精細化”的識別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識別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上,應該做到思想重視、工作細致、了解深入、方法得當。大學生精神貧瘠的類型、表現(xiàn)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既有一般表象的貧瘠,也有深層的區(qū)別;既有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的問題,也有心態(tài)、人格等方面的偏差。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將幫扶大學生化解精神危機、實現(xiàn)精神貧瘠有效脫貧視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職業(yè)使命。
2.堅持“精、深、細、準”的識別方法
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雖然難以定量測量和識別,同時又與思想教育工作者個體知識水平等緊密相關,但只要堅持“精、深、細、準”的識別方法,講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就能切實掌握學生的思想傾向、心理狀態(tài)、價值取向和精神狀況,并在深入交流、多方信息反饋的情況下進行歸類和程度判別,建立相應的大學生精神貧瘠信息庫。當然信息庫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諸如要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敏感度,對個人隱私等問題不宜公開,只能將其作為教育工作者針對性幫扶教育的依據(jù)。并且由于學生的思想等均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信息庫也必須體現(xiàn)實時更新的狀況。
3.“精準分析”致貧因素
大學生精神貧瘠有共性的社會因素,但更多的是個性的、差異化的因素,即每個學生精神貧瘠的類型不同,原因也不一樣。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在注重分類的前提下,通過掌握詳實的信息,尤其是通過了解掌握個體的家庭背景、成長環(huán)境、交往對象、日常喜好、思想和行為的連貫性表現(xiàn)等,盡可能準確地識別學生精神貧瘠的類型、程度、致貧因素,并進行建檔,針對致貧因素進行歸類分析,以便有針對性地擬定幫扶方案、采取有效的幫扶舉措,開展有針對性的精準幫扶。
(二)精準幫扶——助力精神貧瘠大學生實現(xiàn)精神脫貧
在精準識別大學生精神貧瘠的現(xiàn)象、類別、程度和致貧因素的基礎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應擬定幫扶方案,采取針對性幫扶舉措。同時由于導致大學生精神貧瘠既有共性的因素,也有個體的差異化因素,因此,在精準幫扶的舉措上既要強化面上的教育引導,也要注重點上的精細化個體幫扶。
1.強化理想信念引領
大學生精神貧瘠的重要原因就是理想信念淡化、缺失。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題,也是有效解決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的關鍵突破口。為此,高校應深刻認識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注重整合教育力量,創(chuàng)新教育內(nèi)容,搭建有效的教育平臺,實施接地氣的教育方法,構建精準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引領體系,引領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和崇高目標??赏ㄟ^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切實感受、體會社會主義偉大成就,引導學生了解先進思想、吸收先進理論,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教育,注重講好中國故事,引導學生在理性客觀的分析比較中增強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同時,注重引導學生將個人的發(fā)展、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與遠大目標緊密相連,幫助學生擺脫理想信念是“假、大、空”的這一誤區(qū),使其認識到理想信念與每個人是息息相關的。此外還可通過談心、交流、家校合力等途徑進行幫扶,做到理想信念滲透的精、細、準,把理想信念教育貫穿到學生生活的每個領域、細節(jié),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學生的成才觀、幸福觀等具體教育中,引導學生補好“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鈣”,為學生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同時,在理想信念的教育引領中,尤其要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比如可通過生動活潑的案例等進行教育,讓學生通過體驗進行比較,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適當開展艱苦奮斗和挫折教育
順境容易使人松懈,喪失前進和奮斗的目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消費支出基本都有保障。家境優(yōu)越的學生,在生活無憂的情況下,容易走入“金錢是萬能的”這一誤區(qū),并以此炫耀而喪失個人的精神追求;而家境普通或困難的學生也由于基本生活有保障,加上受社會浮躁風氣的影響,容易滋生不良的心態(tài)。為此,高校和家庭都應注重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和挫折教育。尤其應注重家庭教育,父母應注重依據(jù)個體的情況,注重引導在順境中成長的孩子增強艱苦奮斗的精神,強化居安思危的意識,并適當開展挫折教育、逆境體驗,強化學生抗挫折、抗壓力、抗失敗的意志力,強化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追求,在這方面,家庭的教育和引導作用是學校所無法替代的。同時,學校也可通過自立自強典型的樹立、宣傳等開展勵志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成才觀等等。
3.完善心理干預和幫扶體系
大學生精神貧瘠還表現(xiàn)為各種不良心態(tài)的滋生和蔓延,這容易導致大學生心理向不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嚴重的會形成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甚至付出不可挽回的生命代價。為此,完善心理幫扶體系,建立個性化的心理幫扶機制,加強心理幫扶和干預的針對性和效果也是解決精神貧瘠問題的有效手段。首先,強化普遍意義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形成正確的、積極的、健康的心理。其次,采取個性化的心理精準幫扶措施,對不良心態(tài)嚴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心理干預和幫扶,通過整合力量、早介入、早干預有效地引導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塑造健康品格。最后,健全動態(tài)的跟蹤反饋機制。不良心態(tài)、心理問題一旦產(chǎn)生,即使已經(jīng)改善、解決,但隨著各種主客觀因素、條件的變化,其仍可能復發(fā)甚至更為嚴重,為此,對該類型的學生必須建立完善的動態(tài)跟蹤反饋機制,確保幫扶的精準、持續(xù)和有效。
4.建立多層次一體化的精準幫扶體系
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社會層面的、學校層面的、家庭層面的、個人層面的等。為此,在幫扶大學生精神脫貧的“精準幫扶”過程中,需要整合各方的力量。在國家和政府層面,需要從頂層設計重視整個民族的精神引導、主流價值觀的確立和弘揚、科學理論和先進文化的傳播,以此凈化社會風氣,引導社會和民族的價值信仰。在社會層面尤其是媒體輿論方面,要注重強化媒體的責任擔當意識,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面對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和影響時,必須強化媒體和媒體從業(yè)人員的責任擔當意識。引導媒介不應一味追求吸引眼球,以追求收視率、關注度、經(jīng)濟效益等為主要目的,而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輿論宣傳、引導中,積極營造科學、正確、積極、健康的輿論氛圍,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政府應加大對大眾媒體的管理與監(jiān)督,在政策、法規(guī)上予以規(guī)范,對于具有明顯欺詐行為,宣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攀比傾向、失信行為、墮落行為等危害學生健康成長的廣告、電視、電影節(jié)目等予以堅決取締,并對其進行嚴懲、規(guī)范、整頓,督促新聞媒介主動引領健康、向上的輿論導向。
此外,在實施大學生精神貧瘠精準幫扶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精神貧瘠問題的特殊性、敏感性和隱私權等問題,既注重普遍的教育幫扶,更要注意不隨意貼標簽、劃界限,實施個性化、差異化的精準幫扶。
(三)精準管理——實現(xiàn)脫貧成效的可持續(xù)
“精準管理”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即要對貧困對象的脫貧進展、扶貧主體的幫扶措施、扶貧的成效等實行全程化、立體化、信息化、動態(tài)化監(jiān)管,以確保幫扶工作取得實效。精準管理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意義重大,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差異性尤其需要“精準化”的管理。
1.建檔立卡,動態(tài)管理
精準管理要求對幫扶的對象實施建檔立卡,并進行動態(tài)更新管理。鑒于大學生精神貧瘠的類型較多,具體實施幫扶的一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建檔。
大學生精神貧瘠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且復雜多變。其精神貧瘠的表現(xiàn)有理想信念淡化、責任感缺失、價值取向偏差、不良心態(tài)滋生、道德品質(zhì)下滑、艱苦奮斗精神弱化等。為此,在對精神貧瘠的大學生分類建檔的基礎上,必須進行持續(xù)跟蹤、更新,包括數(shù)據(jù)信息的完善、幫扶成效的體現(xiàn)、階段的分析、程度的變化等等,做到有進有出,不斷提升建檔立卡的水平和質(zhì)量。
2.建章立制,強化監(jiān)督
精準管理的順利實施需要制度的規(guī)范、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依據(jù)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特點,結合大學生精神貧瘠幫扶特性和現(xiàn)實需要,建立較為完善可行的精準管理跟蹤、監(jiān)督、反饋機制,對幫扶主體的幫扶舉措、手段、進展以及學生的脫貧進展情況進行立體化、動態(tài)化監(jiān)管。同時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既要考慮制度的剛性要求,也要考慮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問題;既要考慮學生群體面上問題的幫扶成效,也要考慮特殊學生個體點上問題的幫扶成效。
3.精準考核,注重實效
精準幫扶的成效需要進行檢驗考核。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弄清學生精神貧瘠是否脫貧面臨諸多的困難和問題,有些甚至是難以解決的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精神貧瘠的幫扶成效不需要考核。反之,精準扶貧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恰恰是需要注重個體化的幫扶成效,尤其是個體脫貧對象的認同性。對大學生精神貧瘠進行精準幫扶的成效要從學生個體的階段性思想、行為和心理表現(xiàn)來考核、評價,尤其要注重學生在精神動力、學習目標、生活細節(jié)、文明行為、品質(zhì)養(yǎng)成等方面的表現(xiàn)和變化,并設置合理的短期、中期和長期考核期限。此外,還可以建立成效反饋的第三方評估考核機制,強化對學生精神貧瘠“精準幫扶”脫貧成效的考核、評價。
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有不同的表象、類型,其致貧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復雜的。高校應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戰(zhàn)略思想的指引下,樹立新理念,創(chuàng)造新方法,對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實施精準幫扶,助力大學生精神脫貧。
四、結束語
在社會轉型期,身處“象牙塔”的大學生受多元社會思潮、不良社會風氣、意識形態(tài)爭奪滲透、貧富差距變化等因素影響,其精神貧瘠問題日益顯現(xiàn),并呈現(xiàn)不同的表象、特征。精神貧瘠問題嚴重影響了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追求、遠大目標確立、正確價值觀樹立、健全人格塑造、健全心智發(fā)展等,輕者導致大學生喪失進取之心,重者導致大學生精神世界崩潰,這些都嚴重束縛了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成才。當然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不是某個時代特有的,它在每個時代均有存在,只是在不同時代,其群體、程度、類型等受各種因素影響而表現(xiàn)不一。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對于高校幫扶精神貧瘠大學生實現(xiàn)“精準脫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指導價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結合精神貧瘠問題的特殊性,認真分析大學生精神貧瘠的類型、原因,按照“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要求,本著“精、細、實”的工作原則,助力精神貧瘠大學生有效實現(xiàn)精神脫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 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77-302.
[3] 莊天慧,楊帆,曾維忠.精準扶貧內(nèi)涵及其與精準脫貧的辯證關系探析[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6(3):6-12.
[4] 習近平.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M]//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20.
[5] 李強.大學生“精神貧困”現(xiàn)象分析及解決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5):60-61.
[6] 劉占勇.精準扶貧思想內(nèi)涵特征及對扶貧實踐的啟示[J].江漢學術,2016(4):5-11.
責任編輯:趙 玲
Reflec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Poverty and Alleviation
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U Zaifa
(Software College,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xiàn)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poverty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 with diverse an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a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especially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concept of "precise identification, precise helping, and precise management" has profound inspiration and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t up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concept and help college students lift themselves out of spiritual poverty through precisei dentification, helping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povert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recise identification;precise management;poverty alle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