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添勤
聽雨,可以洗凈耳根;聽雨,更可以蕩滌心靈。
——題記
喜歡聽雨,是因為雨聲能牽動我內(nèi)心深處那一份純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小雨的纏綿、溫柔與多情。這種雨聲不靜下心來,心無雜念地聽,是聽不到的。這種雨聲仿佛夜晚的茉莉花飄出的淡淡清香,似有似無的。聽小雨聲,讓我想起了小蘇,蘇子由,他和小雨一樣低調(diào)。他總是把偌大的舞臺留給哥哥,自己卻猶如冰山下的火焰般站在哥哥的身后,任其一身學問徐徐展開?!笆廊擞?,我已長安窮”,淡淡的愁,像縷縷騰起的略帶香氣的煙,雖聽不到燃燒般的噼啪聲,卻永遠牽動著你的心。我喜歡聽小雨,“宇宙非不寬,閉門自為阻。心知塵外惡,且忍閑居筆”。我如子由,倚著窗戶,一夜聽雨靜無眠。
小雨過后便是中雨,“春潮帶雨晚來急”,中雨利索、爽快。打在芭蕉上是均勻細膩、連續(xù)不歇但又十分有力的響聲,如潺潺流水,如鳴佩環(huán);又似冰雪融化,打在巖石上。這不緊不慢、從容不迫的調(diào)子讓我想起一段三字經(jīng):“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老蘇的一生猶如這中雨聲:他不善聲律記問之學,直到二十七歲才淡定地拿起書本。他的文章縱橫捭闔,不失戰(zhàn)國大家的風范。“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他不似小兒子蘇轍那樣默默無聞,也不似大兒子蘇軾那樣驚濤駭浪。他有的只是本本分分,卻于這本分中培養(yǎng)出了兩位驚世之才。我打開窗戶,聽著淅淅瀝瀝的中雨,仿佛看見蘇洵嚼著牛肉、騎著毛驢在雨中漸行漸遠的背影。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大雨來了,灑脫、放蕩不羈,似山洪暴發(fā),似飛瀑從高山奔騰而下,似大海激昂澎湃,毫不忌諱、毫不留情地沖刷著大地。靜靜地聆聽,你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花園,各種各樣的花香從四面八方撲來,有時嗆得你透不過氣來。聽大雨聲,我感覺蘇軾正向我走來。蘇軾像極了大雨,他驚天動地,名聲流芳百世。蘇軾的詩也像大雨,“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汪洋恣肆,筆掃千里。蘇軾的字更像大雨,他的《寒食帖》號稱“天下第三行書”,其字出神入化,筆酣墨飽。東坡的人生大起大伏,生前用詩驚動世人,死后也是轟轟烈烈的。
在嘈雜的社會聽雨,用小雨拂去纖塵,用中雨沖走煩惱,用大雨震撼心靈!
雨聲,永遠牽動著我的心。
(江蘇如東中學)
點評
作文以“風雨”為線索貫串行文,由“聽風雨之聲”生發(fā)三次時空轉(zhuǎn)換,巧妙地將“蘇氏三父子”作為聯(lián)想主體,并依據(jù)各人的性格特征闡發(fā)出“雨聲”的大小徐疾與“人品”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揭示了其各具個性的人生軌跡;結(jié)尾由古及當今之“嘈雜社會”,用排比句強化“一夜坐聽風吹雨”的人生啟示,堪稱“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