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琦
我與舅姥姥不相見已經(jīng)兩年有余了,但她那色澤褪盡的灰布舊棉袍仍時時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讓我思念不已……
兒時,父母忙,便請老家的舅姥姥來北京帶我。最初的我對她并無好感。
父母帶著我去火車站接她。涌出的人流中,獨她最顯眼——一身灰布舊棉袍,色澤早已褪盡;破舊的麻布袋子扛在肩上,里面裝著她的全部行李。這一身行頭,仿佛在向周圍人大喊“我是鄉(xiāng)巴佬”。她漸漸走近,身上帶著一股奇怪的氣味,強烈地充斥著我的鼻子,我忍不住大咳了幾聲。然而父母并不理會我,依舊笑容滿面,跑上前去幫忙。我這才發(fā)現(xiàn)她另一只手上還拎著一個大紙箱,里面裝的是辣椒粉、雞蛋、臘肉和許多我未曾聽聞的土特產(chǎn)。她操著一口濃濃的江南話,和父母寒暄,我卻一句也聽不懂,只得低著頭,一路跟在后面。
她在我家住下以后,我卻對她漸漸產(chǎn)生了親近之感。每天早晨我們醒來時,家里的一切就已收拾妥當(dāng):皮沙發(fā),閃亮如新;地板上一塵不染;桌子上放著熱氣騰騰的米粉。這哪里像一個鄉(xiāng)巴佬所做的?分明是天上宮闕里的仙女打理的。再去嘗那米粉:湯,清而鮮;粉,滑而香。米粉下面還藏著幾塊香味濃郁的臘肉和幾條酸甜可口的腌豆角——這是其他人所不能享有的,是我的特權(quán)。
上幼兒園的路上,我不好好走路,于是,舅姥姥就背著我走,我像勝利將軍一般趴在她背上,忽而覺得那灰布舊棉袍是如此柔軟溫暖,床墊也不可與之媲美,尤其在那晨光的照耀下,在那清揚的鳥鳴聲中,更是覺得舒坦無比。
曾經(jīng),媽媽也給她買了一件新的棉袍,絲綢的,時尚而華麗,舅姥姥高興得合不攏嘴,然而只穿了一次就把它收起來了。我們問她,她只是笑笑,說“舊的穿著習(xí)慣”。
上幼兒園大班時,學(xué)習(xí)拼音,我在學(xué)校調(diào)皮,上課沒有認真聽,回家作業(yè)不會,去問舅姥姥,她卻大字不識,說話口音又濃重,根本無法教我,我便懶得做了,跑到樓下和小伙伴玩起來。緊接著,舅姥姥拿著一個飯盒出去了,直至日薄西山,伙伴們陸續(xù)回了家,我卻還不見她回來。
終于,舅姥姥回來了,踏著余暉,佝僂著身子,費力地跑著,夕陽灑在她那灰布舊棉袍上,閃耀著金色的光,她好像系著金色披風(fēng)的勇士。她雙手揮動著幾張寫滿拼音的紙,擁著滿心的喜悅回來了。她跑過來,抓著我的手,氣喘吁吁道:“等很久了吧!走,我教你寫拼音去!”她聲音沙啞,喜悅卻難以掩飾。
后來我才知道,原來她是去幼兒園找老師學(xué)拼音了,卻不知老師已經(jīng)下班,就跟著門衛(wèi)學(xué)。門衛(wèi)教了一會兒,嫌她口音重學(xué)得慢,不耐煩,不愿意再教,她就拿出自己做的糍粑來,送給門衛(wèi),把這幾個拼音都學(xué)會了,她才往回趕。
我心里愧疚難當(dāng),舅姥姥為了我都這么努力,我又怎能不好好學(xué)習(xí)呢?
如今,舅姥姥回老家?guī)O子去了,我亦有兩年沒有回老家看望她了。不知舅姥姥現(xiàn)在身體可好?那件灰布舊棉袍她是否還在穿著?希望吹向南方的風(fēng)兒,帶著我對舅姥姥無盡的想念,送上我的問候,愿舅姥姥一切安好!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xué)初二·7班)
點評
作文開頭模仿朱自清先生《背影》的開頭,倒敘著進入正文;又模仿魯迅先生回憶阿長采用的欲揚先抑的手法,寫了自己對舅姥姥從嫌棄到親近的變化。文中列舉了“我”與舅姥姥相處的幾件事,尤其詳細寫舅姥姥虛心求教只為教“我”拼音的事例,突出舅姥姥的樸實和對“我”的關(guān)愛。另外,小作者多次提到舅姥姥的灰布舊棉袍,更讓其形象鮮明,與“我”對舅姥姥的想念相互映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