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毅
晨光微露,清風(fēng)拂面,四九城又迎來新的一天。胡同巷子里,遛鳥的老人,賣早點的小販,喚醒了舊巷夢中人。此時若是打開家門,便能體會到那些北京人們特有的問候?!斑?!起了您吶!”“嗯,嘛去?”“遛鳥去,您吃了沒?”“沒吶,一會兒子上牛街過過嘴癮去?!薄澳堑绵?!您忙著!”“走著您嘞!”一條普普通通的巷子中,像這樣簡簡單單的問候在一天之內(nèi)能夠回響成百上千次。
四九城,自古就是燕北重鎮(zhèn),南來北往的客人,東行西去的商賈,莫不經(jīng)此,不絕的外來客造就了京人豪爽又熱情的性格。逢年過節(jié),親戚朋友,街坊鄰里,不管熟不熟識都要熱情地去問個好,熱熱鬧鬧的,這才叫過節(jié)。街坊鄰里,誰家有難,大家也都愿意解囊相助,不論是否有血緣關(guān)系,在京人看來,遠親不如近鄰,住在一條胡同巷子里,便是一家人。從清晨胡同中的問候聲,到傍晚街邊燒烤攤上的笑罵聲,一天之中,京城無時無刻不沉浸在熱熱鬧鬧的氣氛中,這便是北京人的熱情,不管你是誰,不論認識與否,他們都愿意和你聊上幾句。
京城人的熱情不僅僅局限于胡同中,更體現(xiàn)在對待外來者的態(tài)度上。京城人對外來人總是持著一種歡迎的態(tài)度,并總會給予那些初來乍到,尚且不適應(yīng)的外地人以熱情的幫助。向老北京人問路,很少有“我不知道”這樣的答復(fù),即使是真的不知道,他們也會說:“喲!我還真不知道,您等會兒,我?guī)湍鷨枂柊?!”事不關(guān)己,但他們卻依然愿意犧牲自己的時間以給予他人溫暖的幫助,這就是北京人。因而外鄉(xiāng)人在北京人的熱情中總能感到一種家的溫暖。
現(xiàn)如今,離開了胡同巷子,搬進了高樓大廈,每每開門,沒有了以往熱情的問候,取而代之的是對門冷冰冰的屋門。逢年過節(jié),也往往只是自己一家獨自慶祝,北京的熱情似乎淡了許多。但當(dāng)我看到電視中報道別處排外沖突時,我突然意識到,北京的熱情一點也沒變。如今北京兩千萬人口,老北京人尚不到一半,甚至三環(huán)之內(nèi)居住的大多都是外地人。但北京人沒有排外,他們允許外地人共享自己的資源,允許外地人把自己擠出五環(huán),卻仍然用熱情歡迎著外地人,用熱情感化著外地人,把他們也變成一個個熱情的北京人,這便是北京的魅力所在,熱情便是北京的魂。
外人說到北京,往往能夠想到“包容”“厚德”,這兩樣哪一樣不是北京熱情的體現(xiàn)呢?哪一樣不是北京人熱情的體現(xiàn)呢?
教師點評:
這篇文章,開頭寫胡同的人們清晨問候的情景,既充滿京味兒,又透著熱情,緊扣題目,引人入勝。然后再拓展與深化,揭示北京人豪爽熱情的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表現(xiàn)北京人對待鄰里熱情,對待外來者熱情,用熱情接納并感化外地人,還用其他地方的排外沖突來反襯北京的熱情,行文靈動自然。
教師亮分:
基礎(chǔ)等級38分+發(fā)展等級18分=56分